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中国消费政策的优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中国消费政策的优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我国消费政策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当前消费已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出问题。因此要讨论我国的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不研究我国的消费问题。本文试图从调整与完善消费政策的角度,探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水平迅速增长,我国的消费结构起了显著变化。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又迅速拉动了经济增长,在整个80年代,形成了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扩张——投资规模扩大——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黄金时期。经过80年代经济的超常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从总体上说已经跨过了温饱阶段,开始进入了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迈进的过程,现在处于消费水平的跃升时期。人们竞相追逐消费热点,消费需求产生了一系列转折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适应,必须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一是消费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这首先要求市场的供给结构、再延伸至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必须与之相衔接,不断进行调整、升级,以往那种低水平扩张的经济增长需转化为结构型的经济增长。其次要求企业的产品设计、营销和服务要适应人们多样化消费的需要,大力增加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显然有着其内在局限性,并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消费需求的变动由缓慢向快速转变。生产者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以满足消费者迅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必须加快产品更新、产品质量升级的速度。由此观之,企业粗放型的生产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居民消费需求了。三是消费需求选择性由小向大转变。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强形成的需求约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革命性意义。当企业面临需求不足的制约时,企业必然注重产品档次、款式、功能与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益,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之路。四是消费需求偏好从注重数量消费向追求质量为主的消费转变。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调查所对我国职工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八位的问题依次是:增加个人收入、学习深造、健康与医疗保健、搞好人际关系、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住房、子女教育、个人权益保障。这八个问题,除增加个人收入和住房完全属于物质范畴外,其他六个问题则属于精神、文化和社会范畴。渴望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是调查结果所显示出来的再明白不过的信息。这些变化说明居民消费需求层次、消费质量愈来愈高。面对消费质量的升级和提高,企业生产试图只靠人力、资金、资源投入的增加,不注重结构改善、技术更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显然是难以满足居民消费要求,适应消费质量提高的发展大趋势的。

以上分析说明,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宏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必须充分重视发挥消费政策的作用。

消费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发展趋势所制定的对居民消费起引导、调控作用的方针和原则。调整现行的抑制需求增长为主的宏观消费政策及其相应的配套手段,研究制定新的适应买方市场特点的消费政策,这对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就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言,制定出台一系列新的旨在鼓励消费的消费政策,能从多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说:

第一,有助于稳定经济,缓和经济波动,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

从需求与经济的关系分析,要能有效地减缓经济波动幅度,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消费政策对居民消费心态、消费水平、消费的方式和结构,加以正确的引导、调节和控制。

社会再生产的规律表明,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又具有反作用。消费作为一种强大的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间接的拉动作用。其直接作用表现在消费通过其自身,而不是通过别的变量对经济起拉动作用。消费对经济的间接拉动表现在,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能拉动中间需求,即消费拉动投资需求,投资又拉动经济增长。总之,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因此要实现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必须合理调节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量。

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需求增长的推动。以江苏为例,从1985年到1991年,消费需求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9.2%,在GDP年递增9.7%中,有4.7个百分点是由消费需求增长带动的。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居民收入增幅下跌,收支预期趋紧,加上产品供给结构、流通体制不畅等因素影响,市场偏淡,消费需求不足,长期低迷不振,既弱化了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不利于经济启动和高效运行,又直接导致投资疲乏,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下滑。现在看来,要扭转这种下滑态势,避免国民经济过大波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效应,必须尽快调整和优化我国的消费政策,大力启动居民消费需求。具体说,通过消费引导政策,帮助居民更新消费观念;通过稳定居民消费心态政策,强化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通过消费信贷政策,尽快形成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通过处理积压商品政策,用价格机制刺激居民相对较高的消费需求;通过支持精神消费的政策,大力开拓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消费和服务方式;通过租赁消费政策,为居民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通过调整政府消费政策,适当扩大社会集团购买需求。总之只要我们把消费政策调整好,注重发挥消费政策的作用,加上其他配套手段,我们一定能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增长,从而熨平或削弱经济波动的幅度,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第二,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结构效益

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是充分必要的前提。而居民的消费需求又是促进、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并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强大拉动力。要实现居民的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相结合,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制定旨在刺激和鼓励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政策至关重要。消费政策如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及其结构变化的特点,尽可以使居民有能力和有意愿去消费,而且消费需求与行为又应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起引导作用、保证作用。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从总体上看,我们现正处于温饱型需求结构向小康型需求结构过渡阶段,其需求内容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耐用消费品,城镇居民正从吃穿用消费转向对住房、汽车、电脑等消费。推进消费需求结构这个跃升,试图只依赖于个人攒钱,是大多数城镇家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政策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可通过消费信贷政策,给居民提供信贷服务;通过消费价格政策,降低这些商品价格,等等。这样便能加速实现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由此推动建筑、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获得长期高效增长。可见科学合理的消费政策,不但能够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这种扩大和增长都是结构性的,是建立在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的。这种由于结构效率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其性质无疑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第三,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是通过劳动者来实现的,劳动者是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改善与提高。与劳动者素质改善、提高直接相关的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方式的改变,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市场流通渠道、政府消费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消费政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消费政策的取向,调控的重点、力度和手段,对居民消费倾向强弱、消费需求量的大小、各种消费方式的选择、消费结构变化、升级的进程均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针对我国当前的居民消费现状,从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出发,如果适时调整、优化我国消费政策,通过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倾向回升,消费率提高;引导居民的消费从物质产品的满足转向精神、文化消费的扩大;支持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领域的拓展;鼓励社会多生产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等等。这对扩大消费需求,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自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需求的总态势处于疲弱或低迷状态,有关部门虽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启动消费,激活经济,然而效果不佳,市场供求状况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究其根源,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了多重约束:一是收入约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制约消费需求量的扩张及质的提高的基础性因素,收入变动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变动。近年来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职工收入增幅减少。1995—1997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 %以下的低位。农民的收入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4.6%,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即使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率也仅为4%。而预期收入由于经济景气回升缓慢, 尚见不到明显改观的迹象,收入预期普遍较低,迫使居民节制消费欲望,不愿也不敢放开消费。二是改革成本约束。90年代特别是近两年来,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几项重大改革,如住房分配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相继出台,同时推进,均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甚至是存量利益,要求居民支付改革成本。而支出的多寡又很不明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很自然地刺激居民增强储蓄倾向,抑制即期消费,延长消费周期。三是市场约束。流通领域中存在部门和地方的割据、行政性垄断等人为阻滞商品流通的弊端,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其间,交易中产生的种种欺诈行为比比皆是。这一切都助长了人们持币待购和储币待购心理,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四是结构约束。目前我国市场的供求结构扭曲,一方面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大量商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又有许多商品出现短缺,居民想买的商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的机电产品仍要大量依赖进口,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更为不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与结构层次的提高。五是基础设施约束。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明显受到了基础设施不全、不配套的牵制。许多城镇居民住宅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使空调器普及进程受阻。城镇公路建设滞后,交通拥挤,许多城市不得不对机动车辆销售、行走加以限制,影响了居民对机动车辆现实需求的实现。农村不少地方还不能正常供电,造成许多农民有钱不能购买家电,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突破上述种种约束,固然涉及到体制、政策、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因素,但调整与优化消费政策又显得十分重要,非常紧迫。因为,扩大消费需求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消费政策不合理带来的。调整与优化消费政策,是扩大消费需求,激活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按照当前买方市场的态势及市场供求运行的一般规律,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应注意研究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着眼点——重在刺激、鼓励消费,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

鉴于当前消费需求的特点和经济增长对扩大消费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消费政策的着眼点显然应放在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引导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上。这作为新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措施,首先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尽快取消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措施。如取消电力部门一直实施的收取空调增容费及超用电计划增加收费的做法;降低并逐步取消电话初装费;取消私人购车上牌中的不合理收费,如一些城市规定的“占地费”等。其次,消费政策应在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稳定居民收入,加快消费信贷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品供给结构,发展多种流通形式等方面,加以引导、扶植和支持,以全面拓宽消费领域,创造有效需求。需要强调的是,考虑我国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因而各项刺激消费的政策主张都应减少行政干预,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加以实施,以便有利于巩固和促进消费领域里各种深层次的改革,扩大实现各项政策的目标效应。

第二,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立足点——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除了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外,应考虑实施直接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些具体政策。比如对农民收入问题,要从多方入手,尽快研究制订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政策,关键在于平稳地完成农业劳动力的结构转换。这需要在农村加速小城镇建设,以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此国家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尽可能多用农民工、多搞以工代赈、多用当地乡镇企业产品,这样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对城镇企业职工收入,政府也应相机出台增加职工收入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机会,以通过提高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来提高职工的收入增幅。同时要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努力增加低收入职工收入。对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在政府与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应的工资制度,适时调整、增加其工资收入。

第三,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着力点——扩大城乡居民的住行需求,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从现实情况分析,1992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金额从1.1 万亿元猛增到5万亿元,加上金融证券、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达8万亿元,这说明相当部分的家庭已具备消费升级的条件。因此消费政策的调整,着力点应放在扩大居民住行需求、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上,这对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作用。

笔者认为,启动住房需求的消费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往房制度改革,实行货币分房新政策,同时逐步提高人们的货币收入,主要是在工资中增加住房补贴。二是降低住房价格,主要降低住房用地地价,取消不合理的税费,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率。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套住房信贷制度。如建立住房基金、发行住房债券、发放低息按揭等。启动家用汽车需求的消费政策,除了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外,必须规范汽车消费的税费征收,减少不合理费用,同时积极发展汽车消费分期付款制度。

第四,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关节点——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乡村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我国拥有12亿人口,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市场基础在农村,农村有9亿人口,农民可支配的收入和消费分别占全国居民的47 %和49%。据专家估计,农民消费水平如能达到城市的中等消费水平,则需求总量将翻两三番。因此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应紧紧抓住农村市场这个关节点,努力开发农村市场,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的消费积极性,这必然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对农村居民消费政策的调整与优化,首先应帮助农民增收减负。其次应引导生产企业面向农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多生产广大农民需要的产品;引导流通企业根据农村的需求水平和消费层次,组织更多的经济实惠、价格适中的生产、生活用品下乡。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到农村兴建商业网点,积极探索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商品流通方式,保证城乡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再次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电网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第五,消费政策调整与优化的新视点——大力支持文化生活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质量

文化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旅游、通讯等有利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消费。物质消费与文化生活消费不断推进,协调发展,既能及时调整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又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追求文化生活消费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文化生活消费勃然兴起,事实上已成为消费生活中增长最快的消费现象。据统计去年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支出仅增长6%左右,而用于居住、教育、文化、娱乐、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却增长20—30%。应当看到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物质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不断降低,文化生活消费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对我国居民来说,要达到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固然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非物质的文化生活消费的兴起和发展,是个难以阻挡的大趋势,必将成为居民消费生活中增长最快、消费前景最广阔的亮点。

鉴于此,应把文化生活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中的一个新视点,制定一系列引导、鼓励居民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旅游、信息、通讯的具体消费政策。特别是教育。时下教育已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热点,老百姓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仅次于住房,但非义务教育招生规模较小,高等院校招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有关部门应研究采取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宽进严出,增加高等院校的在校人数。并把产业化引入教育,使教育产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与此同时,对影响居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阻碍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改革力度。比如应适应调整居民电话及网络通讯费、影剧票价格、图书杂志价格、旅游价格,并实施规范化的市场管理。

标签:;  ;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中国消费政策的优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