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1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采用利妥昔单治疗的设为观察组(15例),将采用地塞米松治疗的设为对照组(1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远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稍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增加血小板计数,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紫癜;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疗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多发于女性与儿童群体中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1],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困扰,提示临床上探讨出高效且安全的诊治方案尤为重要。为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1例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31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由我院专家确诊。根据治疗方案,将采用利妥昔单治疗的设为观察组(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5-48岁,平均(27.65±5.1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49±0.33)年;将采用地塞米松治疗的设为对照组(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3-49岁,平均(27.81±5.02)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54±0.2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经确诊后,给予观察组100mg/m2的利妥昔单抗药物治疗,利妥昔单抗(规格:10ml,批号:国药准字J20120019,产地:Roche Diagnostics GmbH),将100mg/m2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7d为1疗程,连续3疗程。给予对照组地塞米松药物治疗,地塞米松(规格:20mg/支,批号:国药准字H20113234,产地:广西万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脉滴注,40mg/d,7d为1疗程,连续3疗程。
两组患者在输注中若患者机体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给予有效处理。治疗后对两组均行1个月的随访,准确并及时记录治疗后随访期不良反应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
比较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治疗后随访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在各组中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为计量资料,用( )描述,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n,%]描述,采用 检验,若P<0.05,则表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远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稍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随访期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25%(1/15),对照组中出现继发感染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2/1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稍低于对照组的12.50%(P>0.05)。
3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生成受阻,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所致。临床上多表现为内脏或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甚至出现牙龈渗血、鼻出血等症状,具有难治性、特发性等特点[2]。当前,临床上常采用激素治疗,大剂量地塞米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一定成效,但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提示临床上不断探讨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妥昔单抗[3]是经人鼠杂交采用基因工程研制的CD20抗体,由鼠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和人IgG1抗体恒定区组成,通过与患者机体B细胞表面的CD20亲和发挥作用。研究表明[4],利妥昔单药物可明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少,提高其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小板计数远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稍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与上述研究基本相一致,表明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增加血小板计数,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上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华觅,郝建萍,赵芳,等.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07):852-857.
[2]胡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相关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03):159-161.
[3]李治,伊力达尔?阿布都外力,张晓光,等.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03):312-319.
[4]刘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78-4279.
论文作者:杨华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紫癜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血小板减少论文; 白细胞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