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虚拟企业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虚拟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什么是虚拟企业?
1.虚拟企业是指组织结构无形化、通过信息网络(比如Internet)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网上旅游公司等都是虚拟企业的典型形态。
2.有能力提供虚拟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就是“虚拟企业”。虚拟产品最好的例子是自动柜员机,它可以提供快速的提款及转账服务,能瞬间订制并满足顾客的需要。
3.杰辉恩(jehuen,1997)认为虚拟是无固定工作地点,使用电子通讯方式(例如网络、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成员间的联系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除了硬件维护以外,所有业务都不需要在公司内就能进行。
4.伯恩(Byrne,1993 )将虚拟企业描述成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且虚拟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而是由独立公司所构成的暂时性网络,通过信息技术连接起来,共享技术、成本以及对方的市场。他同时指出虚拟企业的一项重要特征:暂时性。一旦原始机会(目标)达成,联盟即行解散。另外,伯恩针对虚拟企业合作关系指出,虚拟企业的一个主要的缺点是丧失了对某些作业活动的直接控制,因此合作伙伴间互信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5.霍奇、安索尼和吉尔斯(Hodge Anthony,Gales,1996)从核心能力的观点出发,提出虚拟企业是由一核心组织为中心,发挥关键的功能,其余功能则由暂时或签约的员工,以及由核心组织与其他组织所组成的联盟来完成。另外,他们也指出核心组织对这些关系的维持只限于具有生产力或有利可图时。
6.阿波格特、麦克法兰和麦坎尼(Applegate,McFarlan,McKenney,1996)认为,虚拟企业是指企业保留了协调控制以及资源管理的活动,而将所有或大部分的其他活动外包。虚拟组织将大部分生产活动外包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渠道的中介者(intermediaries),且本身只保留了少数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以及为了协调控制其关系网络所需的管理系统。他们还指出,虚拟企业将外包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7.普瑞斯(1995)等人认为:“虚拟组织是为了迎合明确的时间机遇或预期的时间机遇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都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8.大卫德和马龙(William Davdow,Michael S.Malone,1992)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它既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以上定义是从各个角度给出的。定义“1 ”实际上是从技术的角度定义虚拟企业,计算机专家及网络技术的爱好者喜欢从这一角度去定义和理解虚拟企业;定义“2 ”是从虚拟产品和虚拟服务的角度确定虚拟企业的内涵;而定义“3 ”则是从虚拟企业在地理上特征以及工作手段两个方面定义虚拟企业。这三个定义的共同点是定义过窄。定义“4 ”和“5”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它们与定义“6”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重在虚拟企业的“联盟”的特性,而后者重在虚拟企业的“外包”特性。定义“7”是从运行方式的角度理解虚拟企业。定义“8”的外延相对较宽。综合上述概念的优点,我们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这样的:“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广泛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或许可、甚至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
(二)虚拟企业是网络化的企业
大卫德和马龙认为虚拟企业要实现组织全面网络化(内部网络化和外部网络化),以追求柔性化的生产方式。
1.虚拟企业要构建顾客网络,因为它需要顾客加入生产决策之中。
2.虚拟企业要构建经销商网络,因为它要随时获得市场情报的反馈。大卫德和马龙曾通过对丰田汽车与通用汽车的比较发现,经销商在取得决定两者胜败的市场信息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丰田把经销商当做伙伴,所以经销商会定期挨家挨户地访客户,随时了解客户的新需要,所以为丰田建立了市场信息双向反馈的系统。而通用则把经销商当做对手,常常让畅销车搭配滞销车一起销售,使经销商缺乏为通用收集市场情报的动力。
3.虚拟企业要让组织内部网络化,以增加生产的弹性。“……人员整合制造的内涵,80%属于文化层次,只有20%属于科技层次。除非组织结构做好完全准备,否则整合作业成功的机会相当渺茫。”
4.虚拟企业要构建密切的供应商关系,以建立即时供货系统,并保障供货质量。供应商排斥及时供应制度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担心一旦供应零部件的质量或数量有问题,会遭到制造商的怪罪,另外也会担心制造商把存货责任转移到供应商身上。因此,某些制造商采用信息共享、提供培训机会、甚至投资供应商的方式来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5.虚拟企业要构建稳定的外包网络,以保证多样化生产中各式各样外购零组部件能即时供应。虚拟企业一方面要随时改变组合方式以适应特定需要,但另一方面,为了提供多样化产品,它又要维系一群外包供应商的关系,随时准备好,以便与他们结合,满足各式各样的客户需要。
(三)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
虚拟企业理论的创始人戈德曼、内格尔和普瑞斯(Steven L.Goldman,Roger N.Nagel and Kenneth Preiss,1994)将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视为企业适应灵捷竞争的需要。与大量生产不同,在灵捷竞争中,组织的变化是迅速的、以机会为基础的。对于灵捷竞争者来说,虚拟企业是一个动态的组织工具。机会既不是暂时的,更不是长期的而是稍纵即逝的。如果组织设计是以机会为基础的,那么对于在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运用战略思维的竞争者来说,虚拟企业是一种实用的组织工具。他们将运用虚拟企业概念的六种战略上的原因归纳为:(1 )共享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共担风险和成本。(2 )把互补性核心能力联系起来。(3)通过共享缩短“观念→现金”的时间。(4)增加便利性和外在规模。(5)获得市场渠道,共享市场或顾客忠诚度。(6)从出售产品过渡到出售方案。
肯特(Rossabeth Moss Kanter,1994)从传统企业的弊端出发,探讨了虚拟企业的成因。传统企业为了开展经营活动,往往拥有从原材料供应到运输、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功能,结果使得企业规模过大。面对迅猛发展的市场,企业如恐龙般反应迟钝。而以高度发达的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企业,作为一种由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结点而组成的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采用动态合作方式。
斯凯姆(David J.Skyrme,1995 )则将虚拟企业的成因归结为组建虚拟企业的好处,具体包括:(1 )获得进入一个范围更广泛的专用资源的道路;(2)能够以统一的形象面对大的买主;(3)各成员可以保持其独立性并继续发展其小生境(适合它们的位置)的技术;(4 )它们可以根据手头的项目或任务改造和改变成员;(5 )以合资的形式就不需要过分担心合作的中止。
(四)虚拟企业成功的发展的因素
对那些属于有效率的网络工作者的小企业主和管理者来说,在虚拟企业中进行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但对那些用传统的合作观点进行探索的人们来说,这样做是非常困难的。促使一个虚拟企业成功发展的因素包括:(1)每一个合作者必须给虚拟企业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附加值。 (2)成员们必须发展彼此间的高度信任和理解。因此, 一些人经常会一次又一次地工作在一起。(3)项目必须成为虚拟企业的焦点。 通常项目是为了顾客,但一些项目(例如营销)是由几个成员代表企业整体完成的。(4 )根据投入和预期回报公正而广泛地在事前定义“诺言规则”,尽管“诺言规则”可能由于过分形式化而使动力消失。(5 )虚拟企业的成员们应该承认对协调作用的需要,不是花费时间去发展并培育协调功能,就是为成员中的某一个付费使其代表虚拟企业承担起这项功能。(6 )发展同“非虚拟”的消费者(他们喜欢确切的关系和明晰的和约)之间的清晰的界面。因而,不是虚拟企业中的一员代表其他成员(把他们看做转包商)承担起这项职责,就是创立一个合资公司以按照他们的合约和管理、服务进行行动,在把许多虚拟企业集合在一起的过程中,网络经纪人的作用是重要的。然而,在我们的经验看来,许多虚拟企业将在发展了数年的工作关系中止后自然地进化(斯凯姆,1995)。
(五)虚拟企业的评估标准
CALS季刊中曾对加拿大TEMPLET 公司发展的企业资料整合交换评估方法及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评估顾问主要针对以下四项要素(Element)的资料加以分析:(1)信息技术能力(Technology ):资料交换所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资料管理(Information)能力:读取及管理交换后资料的能力。(3)流程管理能力(Process):建立资料共用作业环境时,企业适应新作业流程的成熟度及能力。(4 )组织管理能力(Organization):参与资料整合交换的人员与组织、企业整体人员与组织结构之间的适应能力及应用能力。从以上四个指标综合考察,如果一个企业在信息整合交换方面的能力愈强,那么它也就愈接近虚拟企业的目标。
(六)人力投资理论是虚拟企业的管理哲学
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管理哲学。米尔斯和科瑞德(Miles and Creed,1995)称新的管理哲学是人力投资理论(human investment theory)。他们强调人力投资理论是虚拟企业(或称网络式组织)的管理哲学,要把员工视为独立作业者,鼓励其终身学习,不断成长,能持续跟上时代脉搏与市场波动,面对市场做出决策,并弹性而自发地满足顾客需求。简单地说,未来的企业形态将会以虚拟企业为主,而虚拟企业是一群公司内的专业人士、独立团队以及公司外的居家工作者、个体企业和外包商所组成,控制管理这样的一群员工(或外包工)需要的是人力投资理论,因为科层控制的权威管理及公司规定不再对独立工作者有效,取而代之的是如何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分工合作维系彼此间共同的目标。
二、西方虚拟企业理论简评
企业理论是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虚拟企业理论是企业理论的前沿课题。企业理论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经济理论,就不能忽视对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组织形态的研究。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虚拟企业的形式进行经营,并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但是实践的超前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漠视,相反,实践渴求理论能予以有效的指导。人们对虚拟企业这一新事物尚有许多未知之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深刻地解释虚拟企业的实质。可以肯定地说,虚拟企业理论的发展将企业理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到目前为止,虚拟企业理论还是一种很不成熟的理论。
1.虚拟企业理论尚处于初创时期,一些基本的概念(包括“虚拟企业”)还未取得公认的界定,这也是一种理论创立之初通常都会遇到的情况。
2.虚拟企业理论没有体系化,各种解释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缺乏理论的代表人物和核心观点。
3.虚拟企业理论与现有的企业理论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企业理论已经形成四大主要流派: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它的三个挑战者——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者们目前似乎更热衷于现象描述和从管理学的角度浅析虚拟企业,而没有应用已有的企业理论去解释虚拟企业的性质等深层次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交易理论可能是理解虚拟企业的有力工具。由于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实施协调,都是要有成本的。当现货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时,企业就会倾向于纵向一体化,以消除机会主义行为。而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会走向“虚拟企业”。
以上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应该成为我国企业理论研究者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我们与国外的同行在虚拟理论的研究方面基本处于同一起点上,而我国“三重转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旧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独特经济背景将使我国的虚拟企业在成因、运行模式、操作流程上都与国外的虚拟企业存在某些差异,这将有助于我们提出一些崭新的理论去丰富虚拟企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