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粮食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坚持改革,探索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新路子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成功地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迈上一个新台价,综合生产能力达9000亿斤左右,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 这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下一个五年,即“九五”期间,甚至下一世纪的前半叶,中国能否做到自力更生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面临的新考验。
对今后的粮食发展趋势,正如大家所说的,悲观的观点是不对的,盲目乐观也是不对的。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坚持改革的方向,扎扎实实地工作。这样就完全有可能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中国的吃饭问题只有靠自己解决,自力更生为主,这个方针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必须靠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虽然面临不少困难,比如说,从国内来看,供求矛盾是偏紧的。这几年粮食总产在徘徊,播种面积接近警戒线16.5亿亩,粮食收购减少,全国收购从1990、1991年最高的2400亿斤下降到去年的1800亿斤,粮食库存接近安全线,粮食消费迅速上升,粮食供求趋紧。从国际市场看,国际粮食生产也呈周期性的徘徊不前的趋势,粮食的商品量减少,粮食库存减少。发达国家,有些国家采取休耕限产,减少补贴,提高粮价转嫁负担,转嫁到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有些国家粮食产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世界粮农组织有一个材料说,世界粮食和农业总产增长速度放慢,1960—1970年平均增长为3%,1970—1980年平均增长为2.3%,1980—1990年为2.1%,1990—1995年上下波动,徘徊不前。 发展中国家人均谷物产量下降的国家逐步增加。60年代人均谷物产量下降的有49个,70年代有73个,80年代有84个。大体上有1/3的发展中国家, 人均谷物供应量在80年代是下降的。世界谷物库存量,1991—1994年占消费量的比例为17—21%,其中1994年为17%。据粮农组织最近预计,1995年世界谷物总产量将减少1%,谷物库存量将降到2.7亿吨,只占消费量的15%,突破了全球粮食安全线。世界粮食总产量预计,1995年不到20亿吨,其中粗粮8亿多吨,小麦5亿多吨,稻米5亿多吨。贸易量,小麦在1亿吨左右,大米1200—1500万吨。
从世界粮食形势和国内情况看,解决粮食问题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回旋余地是不大的。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察微知著,及早采取措施,加强我们粮食的基础产业。既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又要看到各种有利条件;既要看到现实的因素,又要看到发展前景;既要看到现在问题的严峻,又必须看到是一个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路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博采各国的所长,我们就完全能够在中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是坚定不移的。当然,还要看到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经过若干年积累经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粮食这样重大的改革,也必须经过曲折的道路。
我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走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调控系统化的道路。粮食是特殊商品,既要看到商品属性,又要看到特殊属性。这两方面都要重视,忽视商品属性是不对的,忽视特殊属性也会出问题。要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不能再沿用行政调拨、地区封锁等办法。粮食是特殊商品,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宏观调控要系统化,针对在本世纪末粮食供求还是紧张的低水平的综合平衡,鉴于耕地有限、财力有限、资源有限,宏观环境不好,通货膨胀,在指导思想上,要“增加有效供给,适当控制消费,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稳定”。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调整农业结构不能过猛。在实施高产优质高效方针过程中,如果农业结构调整过猛,挤了粮食,供求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所以,在调整结构中,必须保持粮食的稳步增长,这是前提。我主张农村迈小康的目标中应包括粮食这一重要的指标。(2)粮食转化不能过快。 不能片面地为了赚钱,过多地搞粮食转化,将粮食产品大量出口是受不了的。发展畜牧业也要适当控制,中国吃肉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吃肉水平,美国是一年28—29公斤,我国是21公斤。一斤肉5斤粮, 需要大量的饲料粮,粮食转化的产品有些外销,就是出口资源,有些粮食主产区,如不加控制地大搞粮食转化,今后就有可能无粮可调了。(3 )粮食消费不能过高。现在人均占有粮食产量只有700多斤,如果高消费, 产销缺口更大。(4)粮食外贸不能出超。近几年粮食偏紧, 一个较大问题出在出口偏多,出口大于进口,全国近3年出大于进300亿斤。这是一个教训,我们绝不能成为粮食出口大国。食油问题很可说明,去年市场很紧,价格上涨,今年5月价格下来,是因为国内油菜增产20%, 两年进口300多万吨,有效供给多了,价格也平稳了。
中国的粮食问题,在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可逐步走出一条新路,并不是那么悲观,不象有人说的中国粮食短缺影响全球,中国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今后也有可能出现一时的某个品种局部地区的卖粮难,但总的趋势是偏紧的平衡。在可能的条件下,当然还要利用外国市场。所以,我们要积极谨慎地做好工作,沿着改革方向,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前进。
二、根本问题是发展粮食生产
解决粮食问题,根本的是把生产搞上去。生产是基础,流通起桥梁作用,对生产起反作用。回顾一下,凡是生产上去的年份,日子比较好过,供应比较充裕,粮价稳定,矛盾也少些。生产下降,流通很难好起来。这种观点要宣传。必须明确,立足自力更生,发展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
在发展生产中,中央提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坚持,关键是落实。要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9000亿斤,2000年务必完成10000 亿斤的生产目标,以后还要增产。目标很明确,关键是措施要落实。我和一些产粮大县的同志谈,既要看单产上万吨粮田,更要看总产是否上去了。
在发展生产的“三靠”中,要强调以下指导思想:(1 )关键要调动种粮农民、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扶持种粮农民和粮食生产区发展商品粮生产,做到增产增收。“高产穷县”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调出的地区还要不断减少。(2 )要增加投入。特别注意投资,增加科技含量,搞战略性开发。特别是在水利、肥料、种子上要下力量,增加投入,搞些重点工程和配套工程。这方面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3)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要下大力扭转粮食徘徊不前的情况。日本学者提出忠告说,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训,工业发展了,农业牺牲了,即工业高速发展,农业严重滞后,此路不通。
三、进一步探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九五”期间是粮食流通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逐步推进的一个关键时期,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认为,需要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探索建立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合理的价格体系,深化粮食价格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价格改革。这是遵循价值规律的重大问题。不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很难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在粮价问题上,定购价过低、购销价格倒挂、多价并存这种局面,需要从根本上研究解决。要建立起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保证经营者有微利、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价格管理体制和办法。还有,粮食同其他农产品的合理比价以及工农产品剪刀差问题,也要反复研究、核算,逐步形成以粮食为中心、比价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
2.要探索改革粮食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新措施,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现在国营粮食企业面临很多困难,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来研究探索粮食改革的新问题。(1)探索粮食商业与生产相结合。 现在粮食部门面临收购的困难,要明确粮食收购是为生产者服务,要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搞产购销一体化、粮食合作社的试点,还有“两代一换”、“二次结算”等形式,可以同重点村、种粮大户订经济合同,互利互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新鲜经验。(2 )粮食内外贸结合,还要研究,加以解决。(3)粮食和财务相结合, 要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还有“两个分开”的问题:一是两条线运行。粮食部门分为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是正确的,具体措施再去创造与完善。建议各省搞快点,大有好处。二是保障性供应与救济性供应分开。供应上大包大揽不行。要搞定向补贴,只补困难户,贫困户保证基本生活需要,要向这方面努力。上海已经作了探索,对困难户每月送20斤大米、 1斤油,价款由粮食部门与民政部门结算,其它供应放开。这个办法可以研究。
这“三个结合”、“两个分开”,需要与建立现代企业集团和现代化企业、现代化零售连锁店联系起来。连锁店是现代化的零售方式,它的经营内容,主要是价格、标志、管理等几个统一,首先卖平价粮油,有条件的还可以前店后厂,卖熟食品;其次卖小百货,开架出售。将来单纯的粮油零售店很难存在。探索粮食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并把它办好,才能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3.探索强化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掌握粮权。粮食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除了财政、信贷、价格等杠杆外,主要抓以下几项:一个是国家专项储备粮,一个是风险基金制度。以国家储备粮为中心的储备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粮食储备,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些问题,调拨、价格、费用、损耗等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粮食储备制度,加上财政、信贷、法制、市场管理相配套,就能保持市场的基本稳定和粮价的基本稳定。
国家掌握粮权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条件。关键是三个:一是国家粮食定购,从我国国情来看,定购要存在相当长的时间,重要的是价格要合理,定购价格权国家不能放,还是保量定价的办法好一些;二是储备,各级储备权不能丢;三是粮食的进出口权。把这三方面抓住,掌握粮源粮权,其它可以放开。我觉得,“死一块、活一块”的提法不大确切,是否叫“定一块、活一块”,“管一块、活一块”,或“控一块、活一块”,可以研究一下。
4.探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粮食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统一的粮食市场,就是粮食流通要通过市场,定向有序地流通。通过市场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并取得法律保障,开展公平、平等、公正的竞争。
“八五”期中粮食市场有发展,有四种市场形式:(1 )产销直接见面的集贸市场。有些地方以粮管所(站)的仓库为基地,设立粮食交易的小型市场,进行零星的小额的交易。这一类市场要逐步规范化,起到沟通产销余缺的作用。推广南京市的经验,国营企业要参加进去,设点挂牌销售。(2)粮油小批发市场。现正在逐步形成过程中,在浙、 苏、皖、川可以看到,以小量批发为主,现货交易,有的批零兼营。它是自然形成,符合流向,要重视,国有粮食企业参加进去,行政部门帮助,支持其发展、完善。(3)省以上的粮食批发市场。 这种形式现在遇到了困难,受粮食情况、地区封锁等影响,有些市场成交量下降,比较冷淡。这类市场要坚持办下去,着重增强服务功能,增加辐射能力,开展多种灵活成交方式,提高市场知名度。(4)期货交易所。 它本来是市场的高级形态,但现在出现了过渡投机的情况,对套期保值,稳定价格方面抓得较差,为生产、消费服务的作用削弱了。应加强管理,控制消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提倡现货和期货相结合,增加套期保值和实物交割比重。国有粮食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一定要慎重,吸取教训,重要的一条是小打小闹,不要想赚大钱;领导要亲自过问,不要为交易员所左右。总结经验,锻炼队伍,打好基础,向规范的同国际接轨的期货交易所方向发展。
5.探索增产与节约并举,下大力气控制粮食浪费和损失的办法。现在粮食的损失浪费相当严重,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来研究。比如针对产后的损失粮食,要搞技术改造,搞现代化建设,改变过去落后的运输方式。散装散运是方向。现在袋装袋运,什么袋子都装粮食,没有标准,途中偷盗抛散丢失很多。储存、加工也有严重的浪费损失现象。要向社会疾呼,节约粮食,要把西餐的节约与中餐的美味结合起来,不以“食不厌精”,提倡粗细兼作的饮食习惯。
四、廉洁从政,文明经商,提高素质,建设一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粮食队伍
这是粮食行业的根本大计。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粮食职工在商海中一定要提倡廉洁从政、文明经商。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艰苦创业的事业心,把粮食现代化建设与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共产党领导的粮食部门的好传统,中华民族从事粮食工作的优良传统,都要保留下来,加以发展。要讲职业道德,合法经营,求困扶贫,为老百性办事。企业经营利润,要取之合理,行之有德。切忌搞那些诈骗倒卖,渗杂使假,违背职业道德的恶劣行径。为此,必须加强学习、培训、管理,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把粮食工作搞得更好。
注释:
* 此文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清同志,于1995 年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召开的“第二次粮食形势展望和对策研讨会”上的讲话。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