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2)03-0054-06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告别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开始向买方市场过渡。在总量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结构问题正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全盘考虑。因此,研究加入WTO对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影响,寻求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措施问题,对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WTO与当前的国际环境
WTO与其说是一个国际组织,不如说是调整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它规定了各成员国的义务,决定各成员国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国内贸易法律制度和规章。它对农业、纺织品及服装、政府采购、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等领域都做出了规定。同时,WTO还是各国通过集体辩论、谈判和裁判来发展贸易关系的场所。WTO协议坚持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关税为主要保护手段与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允许例外原则。从这些原则可知,加入WTO后,一国的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环境将成为影响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加入WTO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从根本上讲,就是探讨在国际经济环境下,通过WTO这种形式传导而产生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各种影响。就当前情况来看,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明显地表现为国际贸易、投资与金融的自由化。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削减,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1980-199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6%,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均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投资日趋活跃,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累计输出资本已达35000亿美元,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体。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大幅增长,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时间上接续、价格上联动的交易网络。可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任何一国都不容忽视的大趋势。
2.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以知识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科技和创新成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业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并使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和意识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3.出现世界范围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发达国家正在加速其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通过发展高技术和知识型产业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而将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大部分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传统产业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并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进程,跟上时代步伐。
4.跨国公司迅速兴起。全球对外投资的4/5以上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可以说,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赖克所述:“世界正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网络过渡,封闭性或基本封闭性的国家将很快成为历史。那时,大公司将主宰国家的命运。”
二、入世对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
考察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首先必须认识到,入世并不等于全面开放市场,入世也不等于立即开放市场,入世后,大多数产业都要经历一个过渡期。其次,WTO协议不是超国民待遇,它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互惠互利、平等磋商。因此,入世对中国既会有正面影响,也会有负面影响。从相对静态的角度看,加入WTO对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和模式选择
为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中获取国家利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只能是增强国际竞争力。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按照产业梯度升级模式,按部就班地调整产业结构,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将永远处于劣势,无法挤入国际水平分工。因此,产业跨梯度升级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值得强调的是,产业跨梯度升级模式并不是摒弃工业化向深加工化的调整,而是采取深加工化与信息化并举和相互促进的战略思路,利用后发优势,以信息化促进传统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另外,在新的国际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模式。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资源禀赋在决定一国比较优势和处于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作用正日益减弱,而后天因素,如市场机制完善的程度、政府效率、科技创新能力等的作用正逐步加强,在许多情况下还可以弥补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在国际分工的模式上,随着跨国公司迅速崛起,跨国公司的国籍特征日益淡化,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
(二)入世对我国政府提出新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竞争力提升,要靠企业努力,更需要政府努力。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关市场环境创造和维护、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幼稚产业合理保护,等等,都是政府职责所在。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复杂环境中,政府进行职能转变,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办事效率是决定产业结构凋整,国家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变量之一。因此,研究加入WTO对我国政府的影响,是探讨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的影响。入世对政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入世要求政府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国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时,必须遵守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有限的缓冲期内,加快国内市场化改革,建立起能促使国内产业间企业间开展有效竞争的统一市场,实现市场机制对我国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性作用,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点之一。如果市场化改革跟不上,面对扩大的开放程度和WTO的规则,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就可能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受到限制。WTO有关协议是各成员方政府之间关于如何制定和执行国内贸易法律、制度和规章等达成的多边协议,其目的是直接规范政府行为,而非企业行为,这就势必会对我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众多直接干预手段形成制约。例如,要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按照关税减让表降低关税、放开贸易经营权、开放服务市场,并且不能对一些产业实施补贴和歧视性优惠政策等,都将制约我国政府实施全方位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护幼稚产业的选择空间。
3.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入WTO后,开放程度加深,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的联动性增大,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同时,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控也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对我国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提出挑战。
4.对政府管理机制的挑战。入世以后更深层次的挑战是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挑战。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直接的、随意的行政干预较多;对经济活动的限制过多;制度安排不完善,不透明,缺乏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办事效率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增强。
(三)入世对我国各类产业的影响
1.对产业间结构调整的影响。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后,一国的产业结构会有逐渐偏离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产业,而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倾斜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而言,加入WTO将对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和竞争优势企业产生一定的有利影响,但是,我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下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常常会因进口国的反倾销、反补贴、配额限制等受到打压,因此,从长期看,向这类产业倾斜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竞争力提高十分不利,而且,我国这类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很强,在高档次产品方面,并不占绝对优势。其次,我国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产业,大部分是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由于国际竞争力较低,在完全开放条件下极易被进口品和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所替代,存在逐渐偏离的可能性。这种产业间结构演进方向,与一国主动根据“筱原三基准”(注:“筱原三基准”是指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动态比较费用说”中关于选择战略性主导产业,并指导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产业关联度基准。)确定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重点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这一问题准备不足,处理不当,将会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走向不利的方向。
2.对各类产业的具体影响。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从比较优势角度,可以把各产业分为四类:
(1)目前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包括:一般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食品、部分金属制品、机械制品等;劳动技术密集型部门,如大部分机械电子产品;其他名特产品和部分稀有金属。这类产业是我国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创汇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竞争已十分激烈。同时,这类产品缺乏价格弹性,价格竞争受到限制。加入WTO后,要进一步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只能依靠提高质量等非价格竞争力。
(2)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包括:部分高技术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等;大部分资源型产品,如粮食、油料、富铁矿、原油、木材等。该类产业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业和先导产业。虽然我国经过数十年保护,这些产业已初具规模,但长期以来的政企不分、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自主开发能力低等问题,使其难以与在科技和资本上占绝对优势的跨国公司正面交锋。入世后,这类产业极有可能面临“两面受敌”的窘迫局面:一方面要应对高档产品市场上进口品和三资企业产品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迎接现有产品市场上进口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可能受到不利的影响。
(3)承诺新开放的四个领域: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这类产业普遍存在改革进展较慢、国内竞争不充分、企业竞争力差等问题。尽管目前我国严格禁止外国直接投资介入这些领域,或对其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有严格的限制,但入世后,直接投资的种种壁垒将被迫逐步撤除。届时,将对该类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压力、激励效应和倒逼改革效应。
(4)跨国公司很少参与、进出口贸易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产业,如个人生活服务业、供水、供电、城市公共交通、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广播电视业等。这类产业一般不存在开放国内市场、向外商提供市场进入机会方面的强大压力。但是,基础设施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内容,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软环境”。加入WTO,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也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总之,各类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不同,跨国公司参与方式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依据加入WTO的影响,分类推进产业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加入WTO,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上述有关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相对静态分析只是指出我们可能面临的挑战。但是,利与弊是动态概念,会因我们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而互相转化,关键在于“主动入世”,而不是“被动入世”,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使利大于弊。所以,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利用有限的缓冲期,积极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在开放中增强国际竞争力
根据加入WTO和国际经济形势的要求,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不可能实行梯度升级模式,而应实施跨梯度升级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完成工业化,引导各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实现多样化效益和深加工效益。与此同时,适应时代潮流,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进程,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获取水平分工利益。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采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鉴于经济全球化引致的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模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及单纯靠“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和适应性降低的现象,我们应转变现有的“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的对外经济政策,实施开放中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该战略要求我们在发挥本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改善后天因素,包括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形成聚集效益,促使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向本国流动,以弥补资源禀赋方面的劣势。同时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积极参与其国际分工、环节分工,尽可能多地利用全球资源,增强“本土”各种类型企业的竞争力。
(二)“让位”和“就位”改革同时进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与WTO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政府的“越位”、“缺位”现象并存,难以适应入世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此,对“越位”进行迅速有效的“让位”,并在“缺位”地方迅速“就位”,同时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当务之急。
1.“让位”于市场,并努力营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市场调节是第一位的,政府对不适宜由其直接介入的领域,要主动“让位”给市场,政府则着重于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首先,政府要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采用合资、合作、上市、出售、国有股减持等方式,推动产权的多元化改革。其次,在经济转型期,政府要负责维护和培育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打破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条块分割”或行政性垄断,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在国外竞争者进入之前,对内资非国有企业优先实行“国民待遇”。
2.“就位”于公共管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激烈,产业调整力度加大,下岗失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前到来,因此,政府当前的紧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范围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解除后顾之忧。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微观主体的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市场服务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传播等。
3.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政府应加快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完善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体制,自觉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完善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和市场基础,提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运用的水平。进一步用好产业政策,研究与WTO框架相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通过间接的更加灵活的产业政策手段,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支持,而不是简单地给予补贴或保护。譬如,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紧急保护、减让承诺重新谈判和国际收支平衡条款等途径合理保护本国产业,对尚未成型或发展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可以利用幼稚工业保护条款来保护。当然,产业政策引导还应坚持适度干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原则。
4.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是国际竞争的重要“软环境”之一,要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办事的随意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程序,一切按程序办事,实行依法行政。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建立一套符合公共管理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高效、廉洁、稳定的公务员队伍。
(三)整体设计,分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开放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逆转的潜在威胁。这是我们要提前规划并加以避免的。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在某个时点上,只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现状;但从动态的角度看,则取决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进化和优化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和西方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进一步增加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其他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并且吸收更多的发达国家传递过来的产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开放中谋求我国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并通过各种适宜的产业振兴政策手段主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创造动态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应依据上述四类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和战略地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战略,分类推进产业调整。其要点是:
对于第一类产业,要保持并发展其比较优势,增强产品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一方面,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传递,学习跨国公司各种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兼并重组,规模经营,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尝试向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股权投资,扩大这种优势。
第二类产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核心产业。加入WTO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不再适用,我们只能在开放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分包网络,成为跨国公司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零部件供应商和分包商,在专业化分工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对于此类产业中的幼稚产业,政府则应该运用WTO中的相关条款以及各种适宜的产业政策进行必要的保护,以保证其顺利渡过襁褓期。
对于第三类产业,当务之急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进行股份制改造,优先鼓励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占有市场和提高其竞争力,以抵御跨国公司的竞争。
第四类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基础结构,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部门。对这类产业中非自然垄断和具有竞争效益的部分,应打破行政性垄断,允许符合要求的新的竞争者进入,以提高竞争效益,降低社会成本,为其他竞争性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空间。而对于自然垄断产业,则要理顺政府与垄断性国有企业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促进其良性运转。
[收稿日期]2002-03-20
标签:wto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