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斜桥镇祝场中心小学 314406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材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显得更有实际意义。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中“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 教学 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对此,笔者试图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解读教材文本,把握好体验式学习的机会
勿容置疑,生活经验是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可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但对较抽象的学科——数学来说,有时候学习的知识难免和生活经验有所脱离。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就可以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呢?下面引用一个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行为的例子: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学习面积概念,进而引出面积的单位。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板(面积接近,背面标有同样大小的方格):
一看:你能一下子就看出哪一个面积大,哪一个面积小吗?
二叠:你能一下子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三数方格: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大了多少个方格?
四比较:那种方法最能快速地知道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2.数一数下面三个图形中的小方格(小方格大小是一样的),说出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3.引出面积的单位:要测量一个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得有一些统一标准的方格来单位,这些通一标准的方格就是面积的单位。那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材料是长方形、正方形纸板(面积接近,背面标有同样大小的方格),然后教师通过“一看、二叠、三数、四比较”的教学方法很快地总结出数方格的比较方法。但是从学生认识的角度来看,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比较面积的大小一定要用这种方法?等等,尽管学生没有向老师提出。因此这个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比较材料,让学生去比一比,然后学生自己会总结比较的方法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三点:一是比较面积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二是有些图形面积大小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三是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一个中介物(如硬币等)。尽管体验到其中的第三点比较难,但是教师要有这种放手让学生体验的意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学习需要,也就找到了学生发展和知识产生的生长点。
二、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与活动,把握体验式教学的关键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成功地开展体验教学,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学习者通过在情境中亲身感受,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刺激,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体验,从而生成意义。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对所执教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经验和学习水平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而且还要学会设计合理的“体验”教学情境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和价值。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来说明笔者对体验教学情境和活动设计的探索:
案例1《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初次尝试)
1.师: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今天课堂上共有39位同学,如果老师要和每一位同学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了保证和每个人都握一次手,你觉得握手时需要注意什么?
2.指2-3个学生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握手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握手里面的一些数学问题——搭配”(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这样的引入很好,很实际,学生对这样的引入并不陌生。但是尽管学生对握手不陌生,但教师突然提出的握手时需注意什么?学生是绝对回答不出来的,情境中没给他们带来握手时出现的问题情境,更体会不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从体验学习的角度来说,在上面的设计中,学生没有进入教师所设计的体验情境,也就不能充分感知而产生体验。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让学生进入情境,亲身感受和体验问题的产生。这样他们就会更有兴趣地去探究问题。
案例2《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再次尝试)
引入: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想与每个人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生:好!(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特别注意与特别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手)师:老师要与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要握多少次?刚才老师已经握了几个同学了?(全班没人能统计出来)生1:太乱了没法数!生2:你没叫我们数?生3:有的同学重复了!生4:我刚才还没给你握手!师:是呀!老师也不知道都握过了没有!师:下面老师要是再来一次,你们说该怎样做?师:看来大家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师板书:不遗漏、不重复(前面学生说时就板上了),一定的顺序。师:孩子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不遗漏、不重复、一定顺序,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数学学问《搭配中的学问》(板书)
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同学习情境产生交往,生成反思和意义建构的认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一个好的体验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教师来说,如何从教学活动本身上去贯彻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呢?
三、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作为思维认识的主体。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还不明白;只有亲自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应参与数学,亲自体验一下数学。通过数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而生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来实现的。
下面的案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
1.教材的认识。分数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整数不同,表示的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分数概念的特殊性和抽象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直观”两个字展开。通过直观的学习活动(如动手操作等)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个分数的产生和初步认识分数的过程。
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作为数学上的分数概念,还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是很漫长的,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在情境中进行理解和体验。
2.设计意图和教学流程。教学重点是体验“平均分”和“1/2”的产生;教学难点是结合操作过程,用语言描述一个分数。
(1)体验“平均分”和“1/2”的产生。一是由分一张纸的简单情境引出“平均分”和“一半” 的表示方法;二是通过“分一分,涂一涂”(不同的物品和图形)的操作活动进一步丰富平均分和表示一半的方法。在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就很自然地体会到1/2的产生,引出1/2这个分数。然后再通过学生思考和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1/2”,激活学生有关1/2的生活经验和沟通1/2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四分之一和四分之几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1/4。活动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说说刚才做法的共同点,实际上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涂色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不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但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进行语言上的初步描述,进一步体会分数的表示意义。这里操作后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将数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一个内化过程。在这样的结合实际操作过程、逐步深入理解分数的基础上,学生对四分之几的学习和理解便水到渠成了。通过适当的巩固练习来增进理解,进一步丰富、巩固分数的概念。
(3)通过写一个分数,再动手做一做来表示它,体验分数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反思:我写的分数要平均分成几份?这张纸该如何平均分?分好后应涂色表示其中的几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都是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涂色表示其中的几份,才是几分之几。
从上面的案例中,以“活动——体验”的设计线索贯穿学生整个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使知识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聚集、发现和产生认识的体验,而不是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这里强调的是体验和发生,而不是强加于人。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中的“做”比“知道”更能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实现有意义的建构。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建构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笔者所尝试的“体验式教学”,是对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的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多个年级的教学后,我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轻松、有趣,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肖海平 等 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王海燕 体验式教学浅谈.《大学教育》,2012,02。
论文作者:宋利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面积论文; 分数论文; 数学论文; 方格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