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亮[1]2001年在《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当代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1929一)小说诗学问题的研究论文。论者借助于透视性观念和整体论思路,对昆德拉小说诗学的理论形态(小说理论)、实践形态(小说创作)与批评形态(小说评论)进行对位分析和综合阐释,试图藉此归结其小说诗学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审美特征、文化精神及其对未来小说创作的启示。 论文共分八章,其中二~七章为论述展开的主体。第一章“导言”梳理情况,提出问题:第二章探讨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复调”形式:第叁章分析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幽默”风格:第四章挖掘昆德拉小说诗学的“隐喻”意蕴;第五章透视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存在”思想;第六章阐释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历史”话语;第七章分析昆德拉的“小说史”诗学:第八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结论。昆德拉小说诗学所蕴含的思想色彩与历史旨趣,启示本文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运用了诗、思、交互阐互证的诠释思路与论述架构。 本文的结论是:l)昆德拉小说诗学包含了革新文体的形式诗学、探究存在的思辨诗学、剥离情节的历史诗学:其根本特征呈示为一种审美存在论诗学:二)昆德拉超越文体、结构等具体技法,将小说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进行思考,在当下人文语境中倡导了一种理性、批判、怀疑、相对的复调性“小说智慧”:3)昆德拉小说诗学启示未来小说不断走向对话与开放,不同的文体、知识、话语、精神在小说中展开自由的交流活动,多元话语的交杂将促成一元化思想的退位、复调性精神的张扬。
吴百慧[2]2012年在《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四部理论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集中表达了他小说诗学的主要观念。与传统诗学理论必须系统化、条理化、逻辑化不同,昆德拉的诗学理论里充满了跳动的文思,鲜活的语言,灵感式的抒发,具有极强的实践特质。本论文在深入研读这四部理论随笔集的基础上结合他的作品、访谈录等文献,以整体论思路,内部研究与外部关照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全面、准确地梳理其文学观。第1章:“绪论”。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小说诗学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目标及设想。第2章:昆德拉小说本质论。小说是对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执着探寻;小说是一种认知行为,同时小说是一种反抒情的诗。第3章:复调——昆德拉小说形式论。文类复调是昆德拉复调理论的创新,小说是将“哲学、叙述和梦幻连成同一种的音乐”。音乐性是小说结构的主要特征。第4章:幽默——昆德拉小说精神论。幽默是小说的基本精神,反嘲是幽默主要的构成手法,将道德审判延期是幽默的功用。第5章:“第叁时”小说——昆德拉小说史论。小说史是作为价值的历史,在昆德拉勾勒的“欧洲小说”地图上,小说史被划分为上下两个半时以及作为加时赛的“第叁时”。“第叁时”是对下半时小说美学的反拨,对上半时小说美学的致敬与回归。第6章:昆德拉小说家论。小说作家从抒情的废墟诞生;小说作家有强烈的作家权利意识,并应该自觉地反作家传记研究,以免小说坠入不应有的“死亡”。
李芳[3]2009年在《论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文中认为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认为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因此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主题。昆德拉通过每个人物不断追求自我的存在的过程来考察存在的范畴,从而对存在可能性进行一种探索和思考,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建构。为了表现存在主题,昆德拉运用了简洁的艺术,情节的设置处于因果性之外,结构上运用了对位法的艺术,语言风格则呈现出“昆德拉式的幽默”。
江源[4]2016年在《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超越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在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本文旨在对其小说诗学中的超越性品质进行研究,分别论述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审美超越和形式超越,并结合当下文学边缘化的现状,讨论小说超越性品质对当代小说的重要意义。论文总共分为叁章,第一章讨论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审美超越,梳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超越传统,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困境,分析昆德拉诗学审美超越性的突出意义。从对“现实的超越”、对“历史的超越”、对“伦理的超越”叁个层面,论述昆德拉诗学审美超越论的内涵,并讨论审美超越的反面——“媚俗”。第二章讨论昆德拉小说的形式超越,分析作为昆德拉小说架构原型、叙述模式的“复调理论”,梳理“复调”从音乐术语到文学术语的流变,以及昆德拉式“复调”的叁种基本形态,并结合现代文艺作品中的复调运用,探讨小说形式革新对于帮助摆脱“文学边缘”困境的意义。第叁章讨论昆德拉诗学对于现代文学的启示性意义,阐述昆德拉对于“小说终结论”的态度与观点,讨论小说如何在“四个召唤”的历史继承下继续发展,以及昆德拉诗学理论对于中国小说发展的积极意义。
杨经建[5]2014年在《钱钟书与昆德拉: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共融与相通》文中提出钱钟书早期创作(即叁十-四十年代的创作)具有存在主义倾向已是学界的某种共识。为了对此进行更确切的阐明和更深入的探究,笔者拟将其与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昆德拉进行对位性解读。显然,所谓对位性不仅指一些创作现象上的相应、通约,更是指彼此之间的整体共通性和趋近性,或,一种从审美气质到创作观念的内在相通。其次,这种对应性之所以以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标
吴高泉[6]2007年在《走向开放和对话的批评:评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文中指出自李欧梵1985年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米兰.昆德拉以来②,米兰.昆德拉旋即引起国内读书界的注意,1987年韩少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中国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米兰.昆德拉成为中国读书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偶像,随即以后他的作品不断地
洪治纲[7]2010年在《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文中指出一自从196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崛起之后,一直在孜孜以求自身理论谱系的文艺学,开始逐渐打开学科自律的大门,向文化研究领域快速挺进。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是以鲜明的文化整合的姿态,向传统的文艺学发出了全面的挑战。他们不再坚守文艺学仅仅是针对文学审美活动的单一研究,亦不再满足于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形式主义研究,而是更加强调文学创作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文学批评的文化阐释功能。由是,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随着这些文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文学批评开始走向一种更为开放的精神空间。
参考文献:
[1]. 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 李凤亮. 暨南大学. 2001
[2]. 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D]. 吴百慧.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3]. 论昆德拉小说的“存在”主题[D]. 李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4]. 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超越论研究[D]. 江源.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5]. 钱钟书与昆德拉: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共融与相通[J]. 杨经建. 当代作家评论. 2014
[6]. 走向开放和对话的批评:评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J]. 吴高泉. 世界文学评论. 2007
[7]. 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J]. 洪治纲. 南方文坛.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