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方法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建立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指标体系论文,意义论文,和谐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0)2-0070-05

一个新的科学理念的提出,既是以往研究的结果,又因提出新研究任务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党群和谐这个新理念,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又提出了如何实现党群关系和谐的新任务,引发出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命题。其中之一,是如何对现实的党群关系状况、和谐程度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价,这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一、党群和谐理念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特点认识的深化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和谐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处于恰当、均衡的状态。引申到社会领域方面,是指社会关系的协调、有序。所谓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指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处于和睦协调的良好状态。可以这样概括和谐党群关系的特征:

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互相依存,“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二者相互信任、尊重和支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共进、互惠。

和谐的前提是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群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执政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以及人民对这种代表性的认同,是党群和谐最重要的基础。

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良性的交流、互动关系:党领导、教育人民,同时向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同时对执政党提出建议,依法对执政党进行监督。无论党对人民的领导教育还是人民对党的批评监督都不是单向的,都会得到另一方积极的回应。和谐概念本身就意味着,执政党和人民群众是两个主体,而不是把党作为唯一主体,把群众仅仅看作党的工作对象。

党群和谐不是“无差别境界”,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地位不同,由此产生职责不同、掌握信息不对称、看问题角度不同、具体观点不尽相同等差异。和谐不是完全同一,而是“和而不同”,是承认、尊重差异,化解矛盾。党群和谐既是目标,又是不断化解矛盾、调适关系的过程。

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党作为执政者、领导者,处于矛盾的重要方面,党的政策取向及其执行情况、党组织和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作风对党群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来自人民群众方面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态度,也与执政党的引导、教育有关。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它反映各种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党群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会随着党的执政能力、执政绩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党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可能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解决,关系更加和谐;也可能因各种因素而趋于尖锐化。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党群关系的变化也更为迅速。

可以看出,提出党群和谐理念,把对执政条件党群关系特点认识的深化。

二、科学考量党群和谐状况,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和政策完善系统,有助于对民意和舆情做正确分析

党群关系和谐不是一个口号,其状况与和谐程度是可以、也应该用数据、指标考量的。考量的意义,一是避免以“大而化之”的抽象议论,代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地从概念出发做定性结论,防止“以主流和全局是好的”掩盖一些环节和局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因体制缺陷和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可能造成信息传递失真。如权力过于集中,执行政策和反馈执行的效果是同一个系统,执行政策的效果实际上由执行者自我评价,很难准确和公正;加之一些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有意无意地掩盖群众意见和社会矛盾,使下面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这种对民意反映的“体制性迟钝”让领导者陶醉于“莺歌燕舞”之中,“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面对危机麻木不仁。苏共的教训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科学地评价党群关系,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也是建立一个使政策更加完善的纠偏系统。二是有助于实事求是地、全面考察党群关系的各方面表现和影响党群和谐的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例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是促进党群和谐的必要因素,却不是充分因素,相反,还可能掩盖其他方面的问题,掩盖潜在的危机。历史上不乏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矛盾激化的事例。“短板理论”说明,水桶的容积是由组成水桶的那块最短的木版决定的。党群关系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即使其它因素正常而一个因素(如廉政方面),出现大问题,也会给党群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少部分群众对党组织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看法可能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变革时期的社会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攀比、逆反、从众等社会心理也会影响群众。盲目攀比、急于求富和失落感的结合,会导致简单的“仇官”、“仇富”情绪,网络信息的放大效应也会误导舆论,造成“众口灼金”的态势,给党组织、领导机关正确把握党群关系现状造成困难。以数据、指标科学考量党群关系,能够全面认识影响党群关系的种种因素,以便对民意和舆情做科学分析,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纠正性和防范性措施,使党群关系建设更有实效性,防患于未然。

三、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和内容框架

(一)设置原则

和谐党群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然而,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不是所有反映党群关系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拼凑,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原则精心选择而建立起来的指标集合。

我们认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是指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理论和严格的统计方法为指导,一方面使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和谐党群关系的实质,另一方面确保指标体系对一个地区的党群关系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避免在指标和权重设置上的主观随意性。

2.全面、精炼、易操作

全面性原则是指构建的指标体系就评价目的来说应能够全面反映评价党群关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以实现指标信息的全面性。一个优秀的指标体系应当对评价总体的各个特征没有遗漏,能够全面反映针对评价目标的全部信息,指标体系就反映总体特征来说是完备和充分的。

精炼性原则要求纳入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数量在保证信息全面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在构建指标体系中如果盲目追求指标反映信息的数量,就可能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过于庞大,在实践中难于操作或流于形式。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在全面反映总体信息的基础上,使得指标的设定少而精。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在反映信息的全面性和指标数量精炼的要求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数据有较强的可获得性,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特别是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减少难于测量的指标。为了能够利用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个地区的党群关系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必须要求所选择的测量指标具有易获得性。

3.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相结合、相印证

客观指标是反映社会基本事实的数据,主观指标是人们对社会基本事实的感受。党群关系的和谐状况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具有特定的可以观察的外在特定,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客观数据和人的主观反应密切相关,但并不总是一致的。了解党群关系的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是和谐党群关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是和谐党群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起来。

统计指标可以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在评价和谐党群关系上,正向指标是那些体现党群关系和谐特征和程度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和谐程度越高;逆向指标是那些反映党群关系不和谐或冲突特征和程度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和谐程度越低。评价党群关系和谐与否,既要从正面入手,采用反映党群关系和谐特征的正向指标;也需要可以从反面入手,采用反映党群关系不和谐状况的反向指标。我们建议同时从和谐及不和谐两个方面对一个地区的党群关系的和谐状况进行评价。把两个方面的指标集合,可以得到对党群关系和谐状况的总体评价。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从上述设置原则出发,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客观状况和主观评价两大部分。客观现状部分全部采用易于取得的统计指标,所有指标数据均可从各级统计局发表的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中获取,主观评价部分则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指标数据。

1.党群和谐的客观状况

党群和谐的客观状况是对影响党群和谐客观因素的描述,我们将其分解为三个子类:反映党群和谐的经济指数、政治指数和关系协调指数。

(1)经济指数。经济利益的实现及其格局是影响党群和谐的基础性因素。经济指数主要用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成员收入变化、社会成员之间特别是党群、干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可以分别用以下六个统计指标来衡量:“人均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国家机关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收入增长与税收增长之比”、“调查失业率”。

(2)政治指数。政治因素包括公众对党领导的政治活动参与率、社会冲突事件状况以及可能影响党群关系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状况等,可以分别用以下六个统计指标反映:“党报党刊自费订阅数”、“申请入党人数”、“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率”、“腐败案件涉及党政官员比例”、“腐败案件结案率”、“重大刑事案件破案率”。

(3)关系协调指数。党群、干群矛盾的协调机制和协调状况是影响党群和谐的重要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六个统计指标来反映:“信访办接待集体访批次”、“信访问题处理率”、“群体性事件发生数”、“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中的贪污贿赂案件数”、“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中的渎职侵权案件数”、“人民来信中表扬建议与批评揭发的比例”。

2.党群和谐的主观评价

党群和谐的主观评价是人们对于党群和谐状况的主观感受,此部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由于党群和谐的客观现状指标采用各级统计局发布的相关统计指标,在指标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上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使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必要的选择。而对于党群和谐主观评价指标,由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做到相对全面和完善。

党群和谐的主观评价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反映党群和谐的经济评价指数、政治评价指数和关系协调评价指数。

(1)经济评价指数。经济评价指数反映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收入分配和个人及家庭生活水平变化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可以由以下六个主观评价指标构成:“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对民生保障的评价”、“对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评价”、“对党群干群经济利益关系的评价”、“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的满意程度”、“对未来个人及家庭生活水平状况的预期”。

(2)政治评价指数。政治评价指数反映人们对于党群政治关系的主观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六个主观指标衡量:“公民对自身民主权利实现的满意度”、“对党和政府基本政策的拥护率”、“对一级党政机关执政和行政绩效的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状况的评价”、“对党风和廉政建设的评价”、“对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评价”。

(3)关系协调评价指数。关系协调评价指数是表达人们对于党群关系协调程度的主观评价。可以使用以下六个主观指标来评价:“对人民代表发挥作用的评价”、“对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评价”、“对党协调民族关系能力的评价”、“对党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能力的评价”、“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国家监察工作的评价”、“对党政机构处理群体性事件能力的评价”。

以下两张表是和谐党群关系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框架。

四、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分值表明该项指标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任何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在目前流行的一些指标体系中,权重往往是研究人员自己估算出来的,缺乏客观性。我们建议采用专家赋权法。即选择10-20位党群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征询每位专家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看法,请他独立标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将全体专家所赋权重进行合成,取得每项指标权重的平均值,列入指标体系。在初次试用后把计算结果反馈给专家,作为参考,由专家对自己设定的权重进行修正,再次合成并取得平均值,正式列入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获取

本指标体系的所有客观指标皆可从国家统计局、省级和县级统计局发表的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取。主观指标则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收集。为保证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建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根据各阶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按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

(三)指标体系的使用

应用范围:该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要考虑可行性、可信性和实际效用,如过于宏观(如在全国范围)和过于微观(如在一个单位),不仅全面的数据难于搜集,且缺乏典型性,也难以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建议本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定位为中观,即用在省级和县级行政区域。省级和县级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相对独立性,数据易于统计。

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党群关系,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考核而考核;要紧密地把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与改进工作结合起来。建议:1.及时全面地分析各项数据,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防止“一俊遮百丑”;2.纵向跟踪:了解党群关系和谐程度的动态发展趋势,建议在同一地区间隔一定周期(例如1年)进行1次调查,对数据变化做比较,从变化中看到工作的成绩和差距。3.横向比较:不同省份、县域的党政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既有差异性也有相同性和相似性,尤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似的省份和县域,有更多的相似性。对此做比较,有助于学习先进、寻找差距、改进工作。

收稿日期:2009-12-24

标签:;  ;  ;  ;  ;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方法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