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心理问题论文,师范大学论文,新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特殊心理发展时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即将进入高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栋梁与生力军。而这一群体也正面临着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通过这一特殊期,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增多,日益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这些自杀的大学生都曾有过自身无法摆脱的心理问题。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洞察他们内心深处所隐匿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疏导工作,就能防患于未然。
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以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探查作为出发点,了解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与效能。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是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任务艰巨,危机四伏,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冲突,独立感与依恋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于每一位大学新生的心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存在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从团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经历了从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时期。大学新生历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有幸进入高等学府。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心态,组成一个新的团体。作为一个优良的团体,具备的是非凡的智慧,面对的是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如何面对现实的局限性,如何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一系列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解决不好,就会引起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盲从和混乱,造成社会发展缓慢甚至滞留。只有对大学生团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引导,使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既保证大学生活的质量可靠又防患于未然,使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上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为了对大学新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增强大学教育的效能,我们于1997年4 月对大学师范生进行了心理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被试取自北京地区九六级920名师范大学新生,学生来自18 个不同的专业,男生428人,女生492人。之所以选择北京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师范生毕业后,多数将进入教师这一职业领域。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其良好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教师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对大学师范生心理健康的了解及教育更具有特殊意义。
(二)研究方法:
1、 开放性心理问卷法:本研究使用了开放性问卷方式来探查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如“你现在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等。
2、访谈法:对大学生进行了个别及团体访谈, 探讨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结果分析:
在对920名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的测查时,有747名学生作了回答,回答率为81.20%。本研究对他们回答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类、 分析与综合,得出了七类问题,见下表:
表1 大学新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内容
心里问题的类型内容 人数 百分比(%) 排列等级
环境改变与
理想与现实问题 12132.66
1
心理适应问题 学习特点的变化 97
生活环境的变化 26
人际交往问题 交往技巧
15821.15
2
交往原则
交往心理品质
自我意识问题 自卑问题
10719.81
3
自我认识
41
不良意志品质 自觉性差,坚持性差,78 10.44
4
果断性差,自制力差
情绪困扰问题 焦虑、抑郁、恐惧、易
73 9.775
怒、孤独、空虚、嫉妒
人格方面问题 悲观、羞涩、敏感、 25 3.356
拖拉、猜疑
恋爱方面问题 对爱情的困惑
21 2.817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临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化、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化时期,表现出众多的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表1 归纳了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七个方面,其中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为第一首要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位于第二位,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占第三位。这也是大学新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这些问题的新生占73%,把握住这些问题,就能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四、结果讨论:
(一)转化时期的心理适应问题分析:
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是大学新生迎接的第一个挑战。本研究表明,大学新生面临如下的心理适应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有121位大学生谈到理想和现实的问题:一方面, 青年人大多数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和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方面,常会对自己进行“设计”,然而这种“设计”的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现;另一方面,高考的压力和就业的待定性,使大多数中学生考虑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目标,眼睛盯着高考,不敢或很少奢望上大学以后的事情。进入大学,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变成现实,新目标又未确定,不少学生感到茫然、空虚,出现“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表现为松劲情绪,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第三方面,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上大学的学习动力,将大学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与理想化。一些学生带着不切实际的憧憬走进大学,憧憬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使他们感到一些失望。
2、学习适应问题。
有97位大学生主诉的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非智力问题。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特点的不适应。其中有49位同学的适应问题涉及到的是学习特点的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如学习内容多,范围广,专业性强,任务重,要求高;对启发式教学不适应,缺乏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些学习障碍给新生也带来了许多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高中以高考为中心的强行灌输式教学给大学新生带来了不良的后遗症,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适应力的有效方法。另有48名学生诉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疲劳及学习潜力发挥不出来等问题。这些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心理不应期现象”,刚经历高考复习的超强度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极度的身心疲劳,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恢复原有的学习状态,出现学习疲软现象。严重者会出现成绩下降,甚至休学或被退学。由此可见,在学习问题上,大学教育要经常处理的常常是中学遗留下来的问题。
3、生活适应问题。
有26位同学提到了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变化;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家长包办——独立自主;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人目不暇接,等等。近年来,独生子女比例在大学生中的不断升高,由家长护送上大学的比例已达90%以上,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降低。高中阶段,在升学的压力下,父母忽视或人为地断绝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家长护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法面对大学的独立生活,出现生活适应问题。一般来说,生活适应期的时间比较短,第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就应该完成,但第二学期仍存在这种适应问题者,应该说心理适应有障碍,虽然人少,但不可忽视。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学习环境、语言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对于思想与能力准备不足的大学新生来说,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适应问题。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分析:
有158名同学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占总体的21.15%。在这些学生中,有52.34%的同学谈到了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即交往中个体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及如何充分揭示自己的特点,如真诚、热情、自信、谦逊、宽容、气量、胆量、知识、幽默等;交往氛围的营造及创设良好交往机会的能力,如和谐、融洽的气氛,开放式的心理环境等。有33.65%的人涉及到交往技巧问题。提出诸如“与人交往局促、 不自然”,“不知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冲突”,“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害怕并不能与异性同学自然交往。”“对不同类型的同学怎样区别对待?“如何与同学恰如其分地把握交往分寸?”……。还有14.01 %的学生谈到交往原则问题,如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宽容原则、互惠原则等。还有少数同学由于交往障碍,产生了焦虑、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反应,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为什么大学生会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有如此大的问题呢?
1、人际交往需求的增强。
步入大学校门的青年人,开始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社会生活适应中不可缺少的方面,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部分,更是人们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素。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提高自身的这一社会能力,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并创造这种锻炼机会。另外,面对大学新的陌生环境,学生更需要群体环境的支持,更怀念往日的友情和亲情。而刚入大学,远离了中学原有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暂时的人际空缺,更增强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由于这种人际交往需求的增强,使得大学生们更在意并关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迫切地希望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能力。在本研究中,大学生们也表现出强烈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愿望。
2、人际交往环境、人际关系类型及交往方式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的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化,对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也相对提高。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际环境的变化,在新型的人际关系网中找准自己的坐标,以致于出现不适宜的人际言行。在大学所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新型同学关系,也要求学生要不断调整与他人、集体的交往方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也从中学的单一化向大学的多无化转变,除中学已有的学习型人际关系外,同班、同屋、同乡间的交往促进了生活型人际关系的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及社团活动又使大学生建立了广泛的活动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的这些变化,对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初期的适应阶段出现的许多问题也属正常现象。
3、人际交往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冲突。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仍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不仅希望拓宽交往的范围,也要求提高交往的质量。希望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建立直诚、理解、宽容的友谊。然而,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人际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同时大学人际交往比中学时期更多了一层社会的复杂性,使一些大学生体验到了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感。特别是同屋间近距离的交往,彼此优缺点无遗,加之有些大学生过于自我中心化,都增加了矛盾和磨擦的出现,理想化的期望与现实中遭遇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4、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学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学习,忽视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使得中学生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发展不同步。在本研究结果中,主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有158人, 而主诉学习问题的是97人,由于人际交往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地高于学习问题的人数。带着社会能力欠缺的学生走进大学生活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大学的社会生活特点,使学生逐步脱离了对父母、老师的依赖,转向为对同龄群体的依赖。他们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获得同伴的接纳、认可、尊重和关怀。但是,原有社会技能的欠缺,同龄人间交往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人际冲突的对象主要是同学(44.8%),其次是朋友(23.9 %)和家人(22.7%),最后是陌生人(8.6%),与同龄群体的人际冲突为68.7 %。而且,发生人际冲突的后果是95.1%的学生感到情绪不愉快。面对大学生活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学生们迫切希望提高交往技能,适应大学及未来社会群体生活的要求。
(三)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分析:
在大学新生中,有148人涉及到了自我意识问题。其中41 人提到了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而有107人则袒露了自卑问题。 自我意识问题涉及了比较核心的内在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其它问题引发出来的,如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新集体中的重新定位问题,等等。
1、对自我的再认识。
环境的变化引起学生对自我的重新定位。由中学到大学、由结束大学生活到走上工作岗位等等变化,人们都会经历一个对自我的再认识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通过,是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每个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原有中学群体中,都可以说是较为优秀或是极为出色的。他们听惯了老师赞扬的话语,看惯了同学羡慕的眼光,习惯了父母无限的宠爱。许多大学新生带着“过去的辉煌”来到了大学。各方优秀人才汇聚成为一个新的集体,人人有奇才,个个是高手,重新排定座次后,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多数同学要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这一转变引发了大学生对自我的再认识与重新评价。大学们开始自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呢?”,“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定位在哪里?”,“我好象可有可无”,“别人和我好象没有什么关系”,“我的脑袋现在可能有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有5.4%的同学直接或间接提到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他们开始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现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如何,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方,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种对自我的思考对大学新生自身成长应该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缺乏引导的思考或具有偏差的思索,反而会给大学新生带来一些困惑。帮助大学新生完成好这次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化,就能使大学生四年后顺利地完成好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化,而这第二次转化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要求更高。
2、自卑问题
自卑问题在当今大学新生当中相当严重,调查结果表明14.32 %的学生有自卑倾向,并视为自己主要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产生自卑的原因很多,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生长的环境,使大学新生本身就存在着在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由客观因素带来的差异,使来自边远地区的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有些大学新生由于适应新环境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所带来的优势感的丧失是常见的大学新生自卑的原因。此外,恋爱上的挫折,以及对自己外部条件的不满也是常见的促发自卑产生的因素。
从内在的原因看,自卑是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当和自我适应不良的结果,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过分追求完满引起的自我适应障碍; 过分追求完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新生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与丧失理想自我的信心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他们既要自己完成美无缺,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又要求别人“十全十美”。对人对己都十分苛刻,缺乏宽容品质,结果是对自己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难。
(2)对现状不满引起的心理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外貌、能力、自我价值、个性品质等各个方面,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了更多的关注。对自我的现状不满,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只关注自己的缺点,直接影响到自我的情绪和兴趣,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环境的适应。换言之,心理失衡是由于大学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现状引起的,要达到正确认识自己也是成长的历程。
(3)自觉或不自觉的受他人期望的影响而引起的自我意识混乱。追求独立自主的大学生其实总是离不开父母、教师、同学的期望,当自己的目标或想法与外在的东西相背离时,焦虑、混乱就会产生。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其自卑感还有其特殊的原因。学生虽然走进了名牌重点大学,但入学后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其它名牌大学的那种优越感。师范院校学生与非师范院校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被他人接纳的感受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29),师范院校的学生明显地受到被别人接纳的程度低。这也是造成自卑的原因之一。
(四)教育建议:
1、开展免疫性教育。
免疫性教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纳入到德育课程中。预先告知新生他们将要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及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防御能力,缩短适应期,早日进入正常的大学学习状态。
2、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新生心理咨询。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为此学校应对大学新生开展型宣传性的咨询活动,进行普及性教育,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学校课程规划中去。面对个别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新生,可开展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3、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物态文化的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健康教育氛围以及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凝聚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都极为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标签:人际关系论文; 大学新生论文; 人际交往能力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适应能力论文; 心理冲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