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乡土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杜海明

朝鲜族乡土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杜海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青州 262500

摘 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妥善解决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城改造,协调好传统文化传承和经济建设,利用好地产特点和传统聚落文化相结合,活跃当地文化产业,刺激经济的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聚落 文化 传承

一、人文社会背景

近年来,因地方建设而突显的基建设施与文化遗存维护相互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地方政府为了振兴经济而大肆修筑基础设施、划定经济开发区等,使得具有相当程度保存价值的文化资产饱受破坏,造成不少历史遗存面临消亡危机,变成了一个悲哀的、野蛮生长的过程。文化遗产保护在金钱、利润面前,在人们急功近利面前,都成了牺牲品,被颠覆得面目全非。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强势经济推行“强势文化”,“文化扩张”的结果使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强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抢救与保护的任务紧迫与繁重。目前我国的文化政策主导方向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抢救、保护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与传承先祖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弘扬与传承最重要的效能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必然有着宣传与弘扬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达到“增强全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目的。

然而,在目前这个远离文化、急功近利的时代,倘若全民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与保护意识,仅仅仰赖政府的投入来被动地保护,想真正做到保护和抢救,自然是难上加难。因此学校教育开始强化文化保护的概念,从根部开始并扩及全民,同时寻求企业支持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部门做好监督与控管,如此三位一体的相互配合,将文化资产与历史环境维护的永续性发展概念予以强化、落实。保护历史文化并非口号,需要有全民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参与、共同的维护,如此方能达到造福后代子孙达到永续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问题,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虽然起步不久,但从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运作机制的转变到经费的投入等,均透露出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消息。

二、乡土聚落的形成

朝鲜族传统聚落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以某一中心向外辐射式的发展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朝鲜居民移居我国初期,聚落形式大都以一个主体建筑或者是以某一户人家为核心,按照其能为居民提供的何种帮助和生活支持、共同解决生活困难为核心围绕其建造,随意性较强,但建筑肌理和谐。第二种是推进式的发展模式。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强制集团移民的情况下,聚落的布局呈明显的被人雕刻过的痕迹,户与户之间的距离比较小,道路基本上是笔直的,呈“井”字格形状,向公路、河流等交通便利的地区推进式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朝鲜族的水稻种植文化,河流直接地影响了聚落的发展形式和趋势。最后一种是二者兼具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聚落多形成于建国后期,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之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时为配合自己的侵略行径建立起来的聚落仍然存在,建国后人们解放,生活自由,这种情形下朝鲜族的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了对自己生活空间的构建,也就成了今天这种二者兼备的聚落布局形式。

除了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充足的阳光、良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等对村落选址有重要的影响之外,建造者主观的思想意念对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以后,由于朝鲜封建王朝残酷的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大批朝鲜农民为了寻找生路,跨过鸭绿江和图们江,迁居到中国东北地区,同时一批经济基础较好的抗日同盟军、政治避难者、商人等组成的救国同盟也悄然迁入。由于这些移民来自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出身和生活背景,导致其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但聚落的基本形态和建筑构造以及住居生活风俗仍然继承了传统的朝鲜民居风俗。在中国地域的发展慢慢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中国朝鲜族聚落,体现了民族文化特质及审美特征。

三、乡土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乡土聚落是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缩影”,反映出朝鲜人自迁入到我国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完善和变化情况,是朝鲜族居住文化逐步形成的真实写照,是包含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在整个文化生态环境与传承环境的保护中,政府应加之行政的、综合服务的方式调控,为建筑文化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外围空间。专家梯队的介入和参与是传统聚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聚落文化囊括了民俗、建筑、艺术等等,仅靠个人之力只满足了民居的基层功能,即实用性,没有高层次的加工与提炼。我们应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朝鲜族的民居文化、民间艺术,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学术的价值研究和认定;继而再培养一批专门的研究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华东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

[2]周立军 东北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论文作者:杜海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朝鲜族乡土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杜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