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桂芬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 探讨抗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ALT、AS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YMDD变异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肝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146-02

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危害,据报道全球已有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为3.5亿,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治疗乙肝病毒有一定的临床疗效[1],但单一用药疗效不满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这样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且停药后也能持续应答。本文应用拉米夫定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9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血清HBsAg、HBeAg、HBV-DNA及抗HBc阳性≥103拷贝/ml,血清AL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6倍;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感染HCV、HIV或HDV,有肝细胞肝肿瘤史及同其他原因的肝脏疾病,排除半年内使用过抗病毒或调节免疫药物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45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7.7±4.8)岁;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38.5±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相关临床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湖北省百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2],两组治疗48周。

1.3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DNA转阴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ST和ALT恢复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eAg转阴率(EIA法)、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酶联法)及YMDD变异率(PCR+杂交),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2可见两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ALT、AS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YMDD变异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ALT、AS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是病毒持续在体内复制、加工进而激活免疫应答反应诱发肝脏的免疫病理损伤,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α-干扰素作用机制是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蛋白,降解病毒mRNA,抵制HBV-DNA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清除肝细胞表面的HBV。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的疗效与病毒的复制和机体的免疫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3]。本文将抗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陈祖涛,吴建成.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83-184.

[2]钟少龙.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4):71-72.

[3]余燕青,周权,冯德云.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1,22(36):3382-3384.

论文作者:王桂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1

抗病毒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桂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