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学校管理的真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谛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性是任何一所学校管理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它应成为每位学校管理者管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资源能否得以充分利用,关系到学校管理者能否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管理行为,更关系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能否得以实现。
一、何谓有效性
简单地说,管理的有效性就是利用最少的管理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成下面这个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即有效性=f(目标×效率)。其中,目标指决策的可行性、正确程度;效率指实现目标的速度,对各种管理资源的利用状况。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注意到决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实现这个目标的速度即时间消耗,及其它管理资源的利用状况这三个因素。为此,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建议人们从以下5个方面去关注有效性问题:“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花用在什么地方”、“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的贡献”、“有效的管理者重视‘长处’”、“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的主要领域”、“有效的管理者必须作有效的决策”。
二、有效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组织
“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从组织角度看,学校管理有效性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党政不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岗位职责不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及执行得不力等等。良好、有效的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遵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职责分明、职权责利统一和效率的原则。依上述原则,有效的学校组织机构应包括决策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监督反馈机构。同时还可以从下述几项标准去衡量组织的状况:(1)有否直接、明确的权力和职责线路; (2)有否顺利、连续的工作流程以及全部管理活动的自然结合;(3)每一职能部门都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具有明确而切实可行的职责线路,既无重复又无职责间的缺口;(4)利于传递和协调信息,组织内各个阶层能否向上、向下、横向的顺畅传递;(5)是不是定期对每一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否在适合于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确定;(6)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良好的士气和高度的工作满足。我们不妨用上述标准去检查一下自己学校组织的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三、有效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连续不断的决策”,这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对管理的独特的见解。诚然,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作出决策的过程。然而,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最困难的问题便是如何作出有效的决策。也许,有人会说,管理学校又不像经营企业,决策的机会并不多,决策的重要性并不大。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机会并不少,并且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学校管理者怎样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呢?彼得·杜拉克给我们提出了以下5个方面的建议:(1)必须弄清问题的性质,即是例常问题还是例外问题,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多数属例常决策,但例外决策并不是不存在的;(2)有效决策的作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及达到这个目标的边界条件,目标越明确,边界条件越清晰,则作出的决策越有效;(3)只有把决策付诸实施,才是使决策走向有效的实质的一步,因此,有效的决策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4)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顺畅的反馈系统,以保证对决策实施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收集并对决策作出进一步的修改;(5)有效决策的作出,还必须起到处理好管理者的个人意见、反对者的意见的作用。这5点建议虽然是对一般决策而言,但我们可以针对学校组织的特点、学校管理中决策的特点去理解、去实施。
四、有效的学校管理,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有效管理
“教育体制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是事关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根本问题。为实现对教师管理的有效性,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1)在学校中定岗、定员、定编,全体教师都择优上岗、竞争上岗,这样的优化组合,有利于落实岗位责任制;(2)由于真正实现对教师的聘任还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和保障制度,因此,有的学校尝试了自筹资金并以此为杠杆在校内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通过第一次聘任、第二次聘任上岗的办法来激励、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校办产业,许多教师严重超编的学校,通过这种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落聘教师出路问题;(4)对学校的食堂进行承包性经营、对学生宿舍实行与节支挂钩的承包等措施,不仅充分发挥了学校有限经费的效用,而且更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5)实施结构工资制,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原则。以上的做法,使有限的办学经费发挥了效用,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
五、学校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管理者对自己和别人时间的有效管理
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是使自己免于疲于奔命而增加自己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而要实现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强化时间消耗的计划性。如有的学校管理者干脆就把一周或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间用在固定的事务的处理上;还有人把事情分为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而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类,然后,分别加以处理。这样,时间的有效性就有了保证。除了增强计划性外,充分发挥下属人员的作用,也是实现对自己时间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实践中,不少学校管理者之所以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事必躬亲才放心。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任何一个现代管理者来说,事必躬亲是难以做到也不必去做到的。同时,事必躬亲也会使下属形成依赖的习惯,从而影响下属积极性的发挥。
对一个学校管理者而言,要有效地管理他人的时间,至少意味着不能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而这一点是很难意识到的,这也正是许多学校管理者在提到浪费别人时间时不以为然的原因。在一所学校中,最浪费时间的也许算是开会了。为此,日本的一家公司提出了一个会议成本公式,这个公式的科学性也许不够清楚也无从探究,但这个公式至少提醒我们:开会是要讲成本核算的。会议之所以会如此浪费他人的时间,主要是参加会议的人数过多、开会的时间过长、开会的次数频繁三个原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凡事都要通过开会来研究、沟通、解决的习惯,因为很多事情根本用不着通过开会去解决;其次,会议过多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及由此带来的内部沟通的障碍,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着眼于利于沟通的、完善的组织体系的建立。
六、学校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的领导方式
在领导科学的研究中,人们将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专制型的特点,是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高度集权,下级对领导绝对服从;民主型的特点,是领导者信赖下级、集思广益,下级与他通力合作;放任型的特点,则是领导者下放一切权力,让下级自由行事。事实上,有效的领导方式,应该是一个复合体,它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特定管理环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领导者因素包括领导者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经历状况、专业领域的造诣等等;被领导者因素包括被领导者个体之间不同的个性特点、道德水平、对职业的认识、对组织的看法,而所有这些都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上。所谓成熟度,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性质认识的清晰程度、对自身工作性质认识水平以及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水平。特定的管理环境因素包涵着广泛的内容,它既包括一个民族的特定的文化传统,又包括一个学校、一个组织自身发展的独特的历史传统;它既包括国家在一个时期内宏观政策的状况,又包括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特定时期内的特殊任务,以及实践生活中随机事件发生的情景。因此,严格地说,根本不存在适用一切条件和环境的最佳领导方式,而只存在适合领导者自身特点、被领导者状况及特定管理环境的有效的领导方式,而这种有效的领导方式恰恰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