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理论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形态(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企业(knowledge-based company)而言,其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知识经济强调知识是资本的重要构成,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促成企业组织知识的增殖,进而促成企业知识资本的增殖,保证企业持续的利润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企业就是围绕知识资本的营运进行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保护的组织。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及其有关理论的形成是知识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知识及知识活动不断深化的认识。正如《欧洲管理评论杂志》主编所言,人们将会明白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而言,在增强和维持企业竞争力方面,物质资本相对而言将不如知识资本重要。(注:Editoral and Overview,"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Managing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14,No.4,1996,pp.333-337.)
二、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内容和结构
西方的知识资本理论可以从概念、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管理和评估四个方面去考察。
1.知识资本的概念。知识资本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在这一问题上,西方学者看法不尽统一。加尔布雷思(J.K.Galbrainth)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在他看来,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注:转引自Leif Edvinsson & Patrick Sullivan,"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ement Intellectual Capit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14,No.4,1996,pp.358-364.)。斯图尔特作为《财富》杂志的编辑,以其敏锐的历史洞见,推动着知识资本理论思潮。他在其经典性的论文《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1991)中进一步揭示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之后他又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虽然它们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的,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1994)。对于斯图尔特来说,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collective knowledge)都体现着知识资本(1997)。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则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而这恰恰是微软这种知识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被持续看好的真正原因。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或组织的无形资产,而不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部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斯维比(K.E Sveiby)(1997),他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虽然存在着看法上的不一致,但知识资本概念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效扩充这一点则是共同的。这一概念可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在知识资本的运动中。在知识资本理论中,企业的目标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增殖和实现,是知识资本的营运。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将企业信誉、商标、员工知识和忠诚、顾客满意、经营关系等这些被传统管理理论所忽视,但却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因素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资产。这样,企业的组织知识、顾客满意、产品创新、员工道德水平、专利和商标这些非直接性资产就被揭示出来,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因此知识资本概念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概念,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在一起。就知识资本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是革命性的,它揭示了企业和其他组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知识资本的构成。对知识资本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结构)的研究是知识资本理论非常重要的内容。几乎所有的知识资本研究者都将资本概念扩展到结构性资本,从而将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整合在知识资本中。
斯图尔特(1997)提出了知识资本的H-S-C结构,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它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这种知识资本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而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殖与实现。斯图尔特指出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价值在其雇员所拥有的知识和公司员工及制度所拥有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将企业的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和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源指组织中所有与人的因素有关的方面,包括企业的所有者、雇员、合伙人、供应商以及所有的将自己的能力、诀窍和技能带到企业的个人。人力资本代表了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以潜含的、未编码(tacit)的形式存在,因此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部分是附着于个人的,个人拥有对这种未编码知识的所有权。一旦未编码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原所有者则失去所有权。结构性资本指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他所有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其中,无形部分可包括企业的信息技术、用户数据库、经营流程、战略计划、企业文化、企业的历史、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等。而有形部分则可包括财务资产、设施和企业资产表中的有价值的所有项目。在结构性资本中,知识资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产是编码的、有形的,或者是具有物质表现形式的专门知识,是企业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企业可以维护对知识资产的所有权,也可以将其用于非物质性贸易。知识一旦编码化,就非常容易被模仿,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竞争优势,促进知识创新活动,保护知识产权是非常必要的。获得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就是知识产权。在知识资产向市场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会起重要作用。这种经营性资产包括分销网络、供应网络、服务力量和组织的外部能力。经营性资产是知识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殖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性资产,知识的价值难以实现与发挥。知识资本的构成可表示如下:
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而K.E.斯维比(1996)则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structure)三部分。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虽然这种观点不及前两种观点流行,但是它将人力资本仅局限于本企业的员工能力,而未扩及到顾客、供应商等方面,同时它将结构性资本明确区分为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从而更为明晰、简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知识资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知识的创造、传递、利用和保护已成为知识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正如《欧洲管理评论》的主编所说,“在过去的两年中,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管理已经引起人们巨大的关注和兴趣。”(注:Editoral and Overview,"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Managing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14,No.4,1996,pp.333-337.)随着资产的无形化,企业纷纷加强了对知识资本管理的力度,有些企业甚至专门设立了知识资本管理经理。一些世界著名的企业,如微软公司、英特尔、摩托罗拉、3M公司、本田公司等更是在知识管理领域中成效卓著。
在组织的知识资本管理战略中,通常以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为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性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成个人知识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未编码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编码知识(即知识资产),并对其中重要的知识资产实行法律保护,将其作为知识产权而保证企业开发这类知识的收益。因为人力资本是知识企业寻求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的重要基础,而结构性资本的作用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知识、实现知识价值,因此结构性资本应被设计成资产产出的最大化,应能保证人力资源的最大化、人力资源转化为知识资产的最大化以及知识资产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为激励人力资源创造知识,发挥知识的增殖作用提供环境支持。
对于知识企业而言,创新和结构性资本的转化构成了两大价值源泉。可商品化的创新产生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后转化为知识资产并得到法律保护,此构成了企业价值源泉之一。另一价值源泉则在于知识企业的结构性资本的转化活动中。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指出在知识资本理论框架下,知识企业应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管理。(1)促成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转化为知识资产后即成为企业的财产;(2)促使结构性的经营资本与创新相结合,让创新商品化并走向市场;(3)提高企业利用和增殖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的能力。
斯图尔特(1997)在其最近出版的有关知识资本管理的专著《知识资本:组织新的财富》中,讨论了在信息时代的企业中如何将未成型、未编码的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性武器,如何去实现潜在资产的价值,如何在员工、顾客忠诚和(包孕在企业文化、制度和经营流程中的)集体知识中发现和培育知识资本等问题。企业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将具体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个环节上体现出来。如在顾客资本的管理中,应采用信息时代的竞争——合作思想(coopetition)(注:A.M.Brandenburger,B.J.Nalebuff,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June 1996。),建立战略联盟。而赫德森(W.J.Hudson 1997)从他所认定的知识资本的概念出发,认为知识资本的建立、加强与使用应重在创造性思想的培养与传递,在信息时代应重视企业的沟通网络、组织网络的建设,营造恰当的环境保证企业的创造性。格雷厄姆(Graham)和文森特(Vincent)(1996)则在对大量知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企业的知识资本管理需处理好一系列平衡问题,特别是创造性活动和纪律约束之间的平衡,而知识资本管理的本质就是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他们认为知识资本管理活动涉及两个组织领域:流动的领域和制度化的领域。流动的领域保证创造性知识的产生,而制度化的领域保证将好的有价值的思想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解决这二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将流动性植入到制度中去,将强调个人自由、合作与协作和共同体的价值观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和对企业行为及经营业绩的评估中去,从而使适应知识创新要求的流动性与开放性制度化。这种思想强调知识创造活动的价值实现。他的观点与埃德文森、沙利文和斯图尔特等人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必须有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的支持与匹配具有某种相似性。
4.知识资本的评估。知识资本学者认为企业资产平衡表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难以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真正的价值恰恰是隐藏在传统的资产平衡表背后的知识资本,从而众口一词地强调知识资本评估的重要性。如何衡量知识资本的价值是知识企业管理者和资产评估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作为世界著名的金融服务机构,瑞典Skandia公司在1995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年报,埃德文森作为该公司的知识资本经理在知识资本的度量方法和知识资本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埃德文森在1991年受命分析和加强Skandia公司的子公司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他着眼于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对该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他认为这种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资本评估方法,它不仅适用于一般企业,而且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埃德文森还建立了一种较简单的评估方法,以其为标准来快捷地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本价值和组织绩效。在知识资本评估的基础上,他还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资本股票市场交换率。在他的知识资本评估实践中,知识资本报告具有重要地位。知识资本报告不仅是一种新的会计工具,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评估和开发知识资本,及时了解企业知识资本的贬损情况。
斯维比(1996)则采用一种动态指标来评定知识资本的价值。他在长期从事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三个评价指标:增长和创新指标、效率指标、稳定性指标。在衡量员工能力时,他将员工分为专业人员和辅助性人员,划分的依据是专业人员创造利润,而辅助性人员虽不创造利润,但也为知识资本的增殖和实现提供支持。布鲁金(A.Brooking)则提出了知识资本审计概念,并在其有关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的专著中,讨论了有关审计方法。
知识资本的评估和管理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将引起现行的会计、企业财务模式的变革,而且也会引起股票市场评价方法和运作模式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方法将不再仅仅是企业的资产平衡表,而要考虑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报告将是未来衡量企业业绩的最主要的方式。
三、知识资本理论的意义
知识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企业的知识创新、传递、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人力资本(即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桥梁。知识资本理论的创新之一是其有效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企业战略知识管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与结构性资本的有效互动,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其市场价值。这样,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日益明晰,从而将人们的眼光引向了非直接性资产,引向了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组织知识和技能,使企业真正找到成功经营的有效方法。通过知识资本评估,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顾客忠诚等方面投资的收益,了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情况,从而通过改善知识资本管理来有效促进知识资本的增殖。
知识资本理论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指导。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学(knowledge-based economics)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已成为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界以及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正如《欧洲管理杂志》特刊《将知识从后台推到前台》编者所言:现在大多数的管理出版物的目录中至少有一篇是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英特网上有1%的登录是关于知识管理或知识资本管理的,而这一领域的讨论小组则数不胜数。(注:Editoral and Overview,"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Managing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14,No.4,1996,pp.333-337.)
四、知识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前景
知识资本理论无疑将在中国知识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有所作为,例如,它可在我们分析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管理困境、完善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政策方面提供帮助。
目前,我国一些科技企业虽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一定优势,但却没有相应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其人才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根据知识资本理论,人力资源优势的实现应有必要的结构性资本的支持,特别是企业经营性资本的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营销网络和相应的顾客忠诚,那么,即便是有价值的思想也难以走上市场,实现其价值。我们有一些企业用高工资、高福利、高报酬网罗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人才,但是整个企业却难以为他们个人知识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组织设施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支持与保证,难以有较为强大的经营资产为知识的商品化保驾护航。因此,在结构性资本与人力资本不相匹配的情形下,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将是难以避免的结果。企业在评估有关人才的绩效及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时,往往会因此怀疑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将被视为企业关键性资源。“知识经济,其标志是劳动力市场对有高度熟练技能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对这些员工的工资奖励也在上升。”同时,“劳动力市场优先选择在处理编码知识方面有综合能力的人员”(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虽然我国部分科技企业深感人才的重要,但在具体的科技人才政策上往往会陷入怪圈:一方面一些拥有企业关键技术的人员在物质待遇上非常受重视;但另一方面,当他们从事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变革企业组织结构或制度,以便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商品时,企业则往往会降低支持力度。因此,企业应将有关知识创新、产品创新放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将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其他组织资源相整合,建立对组织知识的有效的战略管理。
知识资本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还将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1)知识型组织的资产评估领域,运用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评估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形成有效的科学评估体系,促进知识组织的知识资本运营,同时,通过正确评估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形成重视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正确导向。(2)知识企业的组织知识管理领域,围绕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组织知识活动,重新认识知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制度安排以及其内部协调机制和外部合作机制的实现等问题,形成中国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生长点。(3)知识资本市场和知识资本股票市场运作及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它们都将是知识经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领域。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为中国理论界提供大量机遇,为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理论研究走向世界提供机会。因为知识经济比以往更加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的未编码知识,强调组织的结构性资源——文化、制度,强调企业外部的网络组织和网络资源,强调员工忠诚和顾客忠诚,这些都与企业和组织的外部文化和制度环境紧密相连,中国浓郁的文化特色无疑将影响中国知识型组织知识资本的运作与实现方式。这是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