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观察。方法:选择在2008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血塞通配合常规中性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性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3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中,显效的为19例,有效的为 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57%,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出血性脑梗塞患者而言,采用血塞通治疗出血性脑梗塞安全可靠,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中性疗法;血塞通
出血性脑梗塞的英文简称为HI,是现代的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其主要是指缺血性梗死由于患者的梗死区血液的再灌注而在其梗死区域内而发生的一种继发性出血,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患者的缺。血性坏死脑组织中夹杂着片状或点状所融合的渗血及出血,其是脑梗死疾病的一种特殊形式与自然的转归过程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探讨治疗出血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式,我院特以2008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与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2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 4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其年龄为4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9.5岁。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眩晕、昏迷、失语、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构音不全以及偏瘫等。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诊断标准。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3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组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中性处理(生命支持、脱水、脑保护、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组加以血塞通粉针剂进行治疗,加用剂量为0.5加 5%的cs300ml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一个疗程为 15天,疗程间的间隔为6天,治疗3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疗效评价
根据九五年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即治愈,患者基本临床症状消失,减分率为89%~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减分率为46%~88%;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但症状变化不明显,减分率为18%~45%;无 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较之评定前恶化,减分率在18%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 13.0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 ±s,采用x2检验、t检验。
表1 两组病例治疗3月后疗效比较
组别 n 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354 15 12 4 88.57
对照组352 814 11 68.57
注:P<0.05
2结果
两组病例经治疗2周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头颅CT检查:2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1月复查治疗组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小明显,脑梗塞面积变化不大,3月后复查两组病例出血均吸收,治疗组梗塞灶较对照组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
3讨论
HI是指脑梗塞区继发出血。其主要发病机理是闭塞血管再通和侧支循环形成。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脑梗死发生类型、面积、脑水肿、应激性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脑组织的大面积梗死及栓塞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大面积梗死和房颤可造成脑血管的栓塞,另外梗死后常并发脑水肿,使周围血管受压,水肿消退后,病灶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导致病灶周围血管过度充盈,如血管破裂或血液从受损的血管漏出,从而发生梗死灶的出血。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在各国的报道不同,国外的发病率在15%~43%之间,而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仅为3.7%~6.8%,笔者认为与国内对出血性脑梗塞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造成大量的漏诊病例。并且出血性脑梗塞常为慢性、少量渗血,CT检查对急性出血敏感,慢性渗血的诊断率较低,而国内的MRI检查率较低,也导致报道的发生率偏低,所以为提高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应重视MRI检查
由于HI同时存在梗塞和出血,应用止血药可能会加重脑梗塞,应用扩张血管、活血药物又有可能引起脑水肿加重,甚至再出血,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传统的对于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方式为中性治疗,不用抗凝、溶栓以及扩张血管的药物,也不运用止血的药物,只进行一般的处理即可。而这种进行一般处理的中性治疗方式势必会使患者的血肿吸收困难,并导致原本存活的神经元进一步恶化与坏死,神经功能的难以恢复以及病情的逐渐加重。活血化瘀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缓解其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促进红细胞的崩解,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梗塞病灶的减小等。本项研究中在传统中性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来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无明显出血灶加大的现象出现。故我们应用血塞通治疗HI35例,无一例血肿扩大,与对照组比较,血肿吸收时间快,最后留有的梗死面积小,远期疗效好。故我们认为对HI患者用血塞通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尽早使用效果更好,而且安全可靠,值得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颜永忠.120 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36—2137.
[2]陈莹,季晓林。29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1):115—116.
[3]黄晓新,陈国华,卢晓航.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3,9(8):677—678.
论文作者:张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塞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血管论文; 症状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