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周刊》对时评类作文写作的指导性论文_申珍丽

论《新闻周刊》对时评类作文写作的指导性论文_申珍丽

惠州东江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以央视的《新闻周刊》作为切入点,探讨观看《新闻周刊》对提高高中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积累作文的素材,同时对时评类作文写作、价值观的培养方面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新闻周刊 时评类作文 价值观 指导性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且注重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如2017年全国卷1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每周一次的《新闻周刊》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还原真实事件,深度剖析社会各类问题,对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作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指导性。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积累素材,并进行初步的时评写作,为高考作文的写作打好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闻周刊》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

央视的《新闻周刊》分为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在45分钟的时间里,将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呈现到观众的面前,这档节目不仅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同时也和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点,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所选的新闻内容都是时事热点,节目的形式新颖,深度报道了各类社会事件,理性剖析当代社会,影响并塑造时代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受讯息,但我们的学生在校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相关信息,即便了解也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因此,每周一次的《新闻周刊》刚好就填补了这一“漏洞”,它不仅让学生及时有效的了解讯息,同时也将那些“无用”的信息筛选掉,留下“精华”让我们的学生慢慢吸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

二、《新闻周刊》可提高学生从时事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共享”时代,“共享”二字出现在各个领域,其中“共享经济”是近年来最火的一个词汇。2017年最受关注的应该属“共享单车”,各大城市都出现它们的身影,2017年的《新闻周刊》对于它的报道至少出现了6次以上,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曾有过的。从高考语文与时事接轨的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它很有可能会是我们今年高考的热点。果然,今年全国卷1就考到了它,并且是“重头戏”。类似的还有“一带一路”,出现的次数多,还有专题片,不仅高考语文考了,文科政治,历史都有涉及,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周刊》中所涉及到的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有可能与高考相关,同时可以根据它出现的次数,来提取相关的信息。

此外,一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个案,它们具有很大的共性,那么《新闻周刊》则会将这些具有共性的事件作为热点和观众一起探讨。那么这些共性就是我们学生在观看时需要提取的重要信息,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成了现成对的“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新闻周刊》对学生时评类作文写作的指导性

(一)对时评类作文文体整体把握的指导性

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评”,那么如何评?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具体事件,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并给出分析的原因或理由,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新闻周刊》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就事论事,深度剖析,给出价值定位,那么我们的学生通过模仿,就能够学会就事说事,逻辑清晰、且具备一定深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新闻周刊》对时评类作文文体整体把握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性。

(二)理性思辨思维的培养和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曾经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本人去思考。”近年来,各省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考察点就是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证性”。“时评写作属于公共写作而非私人化写作,作者要站在公共立场上思考现象或分析事件,而非公个人狭隘视角和直接公里出发。”[1]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导致写作粗浅不深刻,甚至在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新闻周刊对单一的关照永远都要把它放置在逻辑链条当中,且体察和探究它的因果关系。”[2]这一点又恰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参考和指导。

《新闻周刊》中的很多观点都表现出了它独特的“理性思维”。如前段时间的“电信诈骗案”,徐玉玉年轻的生命就只有逝去,人们在痛惜之余更多的是对诈骗分子的痛恶,无独有偶,在“徐玉玉案件”之后又再一次出现类似的事件,试问我们究竟该找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大都是带着气愤的情绪,基本都是对诈骗人员的大骂特骂,深恶痛绝。因此文章写来写去就是一顿骂,甚至骂的语无伦次。而周刊则从社会各个层面的角度出发,将这个全民关注的问题,有所侧重的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骗子固然有错,但是此类现象的重复出现,仅仅只是骗子一个人的问题吗?家长呢?学校呢?有责任吗?徐玉玉作为一个准大学生她自己有问题吗?这些都值得大家去思考。那么这样一来,“理性思维”就体现在了这些疑问当中。万事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只有辩证的看待问题才能全面,才能更接近事实,更体现这个社会所要倡导的价值观。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从这个问题的辩证中学会用理性思辨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在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长期坚持下来,“理性思辨性思维”就能够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写作水平,更好地应对高考。

(三)时代价值观的培养

“时评的写作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提倡包容与理性。”[3]因此时评类作文的写作需要建立在社会公共价值之上,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促进它的发展。

《新闻周刊》会对每一周内的新闻事件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评”,这些“评”既体现时事性,也体现了时代性,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具有正面、积极的引导,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动力来源,而这个引导与动力刚好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是高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的考察点。

《新闻周刊》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改造”,让他们有的放矢的去评价时事,使其站在一个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思考越深刻,文章才越有广度和深度,他们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形成,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当中来,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前期的思想准备,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观看《新闻周刊》,不仅可以快速高效的吸收知识,积累作文素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时评类作文的写作和学生时代价值观的培养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新闻周刊》的观看,对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于坤:《时评类写作需重三个关键词》,《语文建设》,2017.03

[2]王敏芝:《当代新闻周刊社会批判维度分析》,《期刊研究》,2012第9期

[3]刘鹏:《时评类作文写法探究》,《学知报》,2011年1月第H03版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B6%E8%AF%84/191977fr=aladdin

论文作者:申珍丽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论《新闻周刊》对时评类作文写作的指导性论文_申珍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