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迫切性论文,建设工程论文,重要意义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4-0023-0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决定,是一项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决策。在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的同时,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因此,实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个事业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意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深知哲学社会科学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胜利以后,由于处于执政地位,我们党对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但无庸讳言,在这方面我们也有经验和教训。在建国初的院系调整中,我们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通过改造教学内容而可以继续保留和发展的系科,如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而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处于停顿、曲解和思想理论混乱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处于不断繁荣之中,恢复了过去取消的系科,新建了许多新学科,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经费逐年增加。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处于繁荣时期。可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科学、新技术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社科、重实用轻基础的倾向。这种思潮成为不少家长、考生以及社会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这显然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不少人对这种情况的危害性缺乏理论的自觉性。实际上,我们50多年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哲学社会科学,而灾难也来自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蔑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我们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缺少理论性和实证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了不少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三大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当然要依靠自然科学和技术,但同时也要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真正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观点的重大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党的发展规律,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理论水平、思维水平。我们的社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包括交叉学科和创建新学科来共同努力,需要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没有这种研究和清晰的理论分析,重大决策就会缺乏理论依据,干部缺乏行动的依据,群众缺乏信心依据;而且充分认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自觉性,有助于以科学态度培养民族精神。
我们应该承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要求相比,无论是研究内容、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还是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经费的投入等等,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如果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性没有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翼双飞的格局久久不能形成,在社会心理和政策层面的实际操作中,仍然是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这就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党中央把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来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识到我们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可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个体性的研究和写作方式,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纯个人的。这门学科是我的专业、是我的爱好、是我的兴趣,这本书、这篇文章是我的作品,一句话,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好是坏,有成就无成就都只属于我个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既然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领域中工作,就对社会负有责任。所以我们的工作具有双重性,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我们既要对自己负责,把它看成自己的专业,争取更大的成就,更要对社会负责,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们的文章、著作,我们站在课堂上讲课,都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双重性质。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它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因此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所谓价值中立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没有的。列宁说过,“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资本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列宁选集》,3版,第2卷,第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可以积累某些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知识,只是这些知识的多少,以及它的解释和应用会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成就,既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对统治阶级利益的依赖,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也取决于他们在研究中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这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前者是他们作为科学家的良知,后者是他们的理论水平。这样,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总是处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矛盾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以前,哲学社会科学既积累了人类知识的财富,又存在着剥削阶级的偏见和谬误。我们党强调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要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此,它们必须具有科学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两者的结合。
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或以后,即使在当代西方,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中曾经取得或现在还在某些部门取得某些成就,但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我们不能无条件无区别地沿用或引进西方的东西,而要在吸收人类全部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此,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我们只能搞一元化,不能搞多元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呢?
第一,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它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为通过改革完善、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任何背离这种方向的所谓繁荣和发展都是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达,是因为它们强调“学以致思”,是超越功利的纯学术研究,所以往往会有创造性的成就;而中国强调“学以致用”,是功利主义的,因而不可能出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我以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走的就是学以致用的道路。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不是绝对对立的。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出高质量成果,要真正为社会主义发展提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见解,必须深入实际、潜心研究,一思、二思,三思;急功近利、不动脑筋、不研究,是不可能出精品力作的,如果不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搞经院哲学、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也不是真正的致思,这种所谓致思无非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幻想,于科学、于实际都无所裨益。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才不因致用而废思,因致思而废用,真正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功能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保证它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次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因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而走入死胡同。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立场问题,可能有些论者不以为然,似乎一讲立场就是提倡阶级斗争,就是“左”。这当然是误解。撇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仍然需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不说,我以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有个立场问题。这就是研究成果和研究目的,有个为谁说话、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一切有价值的有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站在社会主义立场、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
立场不对,认识肯定不会正确;可立场对了,认识不一定正确或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要认识正确与否,不仅立场要对,而且还有个观点问题。观点正确与否,可以强化、弱化、虚化,或者使原本正确的立场僵化,束缚了我们的眼界。而且,立场问题和思维方法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溶为一体的。只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江泽民同志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特别强调这个问题。他说,希望大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发展。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推进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从当代国外与国内的情况来看,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与自然科学所达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是十分艰苦的。我们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科学体系创新和科学研究方法创新。这一切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如果背离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就弄不清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立足点是什么,为什么应该以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为中心?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流于空喊。
毫无疑问,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多样的,但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我们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方向,是重中之重。
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我们所强调的作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僵死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若干重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以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事业。
从当代世界来看,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可在中国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可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亟待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来加以解决。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变化中,我们要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和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而且也有助于从理论高度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指导原则,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否则,就很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范围,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问题,也包括作为这一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问题。当然这两者不可分。理论的研究往往会回溯到历史中去寻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但我们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的研究,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自身的研究,以及它们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在基本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要立足现实,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因为我们面对的一切重大的实际问题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密切相关。例如,在哲学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处理中西马关系,反对当代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潮;在经济学领域,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理论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新问题,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前景、发展道路等等。
立足实践、立足变化中的实践,也包括变化着的世界状况。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具有世界性眼界,要充分考虑世界的变化和科学技术革命的状况,要充分吸取西方学者成果中的有价值的因素。我们应该把西化问题和正确对待西方学术成就的问题区别开来。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最困难的是区分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错误理解和不适当的附加,哪些个别论断是过时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实践,而不是凭主观想像来认定哪些要坚持,哪些已经过时。没有实践经验,人们不可能凭空提出问题。例如,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从所有制到分配、从计划到市场都是碰到现实以后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有的论断的时代局限性。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以现有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为指导,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又熟悉当代现实;要以创造性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中,我们一定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理论研究当然是重要的,但它还包括新教材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标准的建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培养。在一切事业中,人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只有培养政治强、业务精、学风正,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对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学科带头人和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理论骨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