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案馆工作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吴璇[1](2021)在《遵义市市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提出
陈忠海,刘东斌,吴雁平[2](2021)在《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是指地方综合档案馆协助档案主管部门履行某种职能、完成某项任务中产生的关系。目前档案局馆协同机制主要有借调抽人模式、联席办公模式、职能委托模式、依法履职模式等四种方式,前三种模式虽有局限性,却因历史惯性和现实需求而普遍存在。依法履职模式是机构改革顶层设计的理想与终极模式,但要实现这一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过渡时期应当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之后逐步向依法履职模式靠拢,期间依法办事仍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刘东斌,吴雁平[3](2021)在《基于主体实践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市县档案局档案馆贯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例》文中认为为了实现《规划》擘画的档案事业发展蓝图,从市、县两级档案局、档案馆贯彻落实《规划》实践出发,提出贯彻落实《规划》须扣紧"复盘""落子行棋""入段""提点"四个环节,协调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长规划与短安排、行业规划与地方规划、档案局与档案馆四个关系的方法与策略。认为只有扣紧上述四个环节,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才能有效提升占档案事业主体90%以上的基层档案局、档案馆贯彻落实《规划》的能力,实现我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磊[4](2021)在《“局馆分离”背景下武汉市H区基层机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芮[5](2021)在《困境的消解之道 ——活态档案馆的内涵、定位及建设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崔卓敏[6](2021)在《省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档案馆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随着我们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机构改革的推行,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代表之一,更要注重自身档案馆各个层面的建设,努力为党、国家和社会公众提高优质的服务,为中国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目前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状如何,它能否满足公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是值得去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本篇文章以天津市档案馆为例,研究省级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情况。第一章论述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概念界定具体包括综合档案馆、公共档案馆、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档案价值理论。第三章是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调查情况,该部分主要论述了调查的思路、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第四章是对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情况的分析。内容主要是从服务主体、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五个方面展开的分析和论述。第五章是省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优化策略部分,该部分是从五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从树立公共服务意识,落实行动保障方面来写的;二是从丰富馆藏,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来写的;三是从完善服务机制,实现管理良性循环方面来写的;四是注重档案馆形象,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来写的;五是从有效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方面来写的。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方法结合进行。首先采用实地调研法,以档案用户的角色亲自去天津市档案馆进行调研,观察、了解和体验档案馆各方面的服务情况,获得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第一手材料,提升研究过程的信度;其次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法预先了解社会公众对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体验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量化研究。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访谈结果进行质性分析获得调查问卷的指标后,设计访谈问卷开展大范围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档案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达日玛[7](2021)在《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由不同的蒙旗组成,蒙旗札萨克贵族对管辖区域内的牧场、矿产等资源拥有支配特权。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翼和浩齐特左翼二旗边界处有一盐池,其名为额吉诺尔,由上述二旗共同管理和经营。所产食盐,被称为青盐,广销长城南北。对蒙旗民众来说,运销青盐是交换和购入日常所需物品的重要途径。对周围市场来说,青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蒙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因俗而治转向全面开放蒙地,开发利用蒙旗资源。此时,额吉诺尔池盐的管理,成为清政府经营蒙古地区经济生产、资源开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盐务改革,改变青盐的传统经营,实现专卖制,增加财政收入,并达到强化对蒙统治的目的。民国政府继承并进一步推进盐务改革,终将青盐纳入国家层面的盐务管理体系之内,使之与内地盐务管理趋于一致,逐渐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东三省盐运使署档案、热河省长公署档案等原始档案文书和官私所修史书、盐法志书、地方志,以及相关报刊、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清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讨论清末和民国前期国家统一盐务管理制度在该池盐运销中的实施。包括最初的尝试、具体的步骤、渐趋完备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也谈及国家政策实施和深化过程中,传统运销区域社会与民众的应对和适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叙述额吉诺尔盐池概况、青盐的采运与行销环节的基础上,对蒙旗传统经营展开了讨论。由于蒙旗奉行税后自由运销制度,因此青盐的自由流通,促进了蒙旗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二章,首先阐述清末全国盐务管理状况以及整顿青盐前的背景;其次梳理各地方政府与清廷着手管理、整顿青盐的脉络,以及蒙旗对政府盐务改革之抵制等反应。这一时期,清政府致力于通过盐务改革,收回管理青盐之权。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盐仍由蒙旗管理。第三章,从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税收以及签订“收买蒙盐合同”等三个方面讨论青盐的管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盐务管理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过程。其中,“收买蒙盐合同”的签订,使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发生根本性变化,池盐的管理权转移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第四章,对体系化管理之外的池盐——“蒙私”的产生、贩私以及缉私问题加以讨论,同时以个案研究体现体系化管理的推行,对民生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在结语中总结论文内容的同时,交代尚待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
丁玮[8](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绥远省固阳县县政研究(1945-1949)》文中指出“县”是国家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对于县域的治理,关系着一个王朝或者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无论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县一直是统治者关注的焦点。“县政”不仅包括“县制”,而且还包括具体的施政情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现代性质的县制基本得到确立。从1939年《县各级组织纲要》颁布开始,县成为了地方自治单位。但这种“自治”实际上并没有确立起来,县及县以下的自治区依然是官治政府的行政区。绥远省固阳县作为一个地理位置较偏远的相对落后的县区,在1945年结束了日伪对其的统治后,被重新纳入到国民政府的管理中。固阳的县政,是按国民政府的计划步骤进行的。依照国民政府的规划,固阳县建立起了受绥远省政府管辖的固阳县政府,以及县级以下的区乡一级行政;并在固阳县长及县政府各科室的指挥下推行一系列政务,形成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县行政组织。不仅如此,固阳县还成立了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保民大会及甲户长会议等民意机构,将保甲作为乡镇自治的基层组织,但却徒有“自治”之名,而无“自治”之实。文章旨在通过对1945至1949年固阳县县政概况的分析,明晰地方行政权力的实际运行和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渗透情况,拓宽绥远地区近代历史的研究视角,并期以为当代县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杨楠[9](2021)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权力监督作为权力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关键维度。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长期执政的唯一执政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强化党内权力监督必然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权力监督机制构建与完善的关键举措与核心环节。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内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是党在传承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外来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探索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厘清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解析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并在巡视制度的百年探索中把握变迁特征、挖掘变迁经验,从而探索符合中国政治实际且与中国政治基因相匹配的更具适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巡视制度发展路径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与研究空间,因而围绕此问题开展深入地探讨尤为必要。在明确相关概念和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遵循认识问题、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经典逻辑,重点回答巡视制度变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等重点难点问题,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事实与基本逻辑。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明晰话语内涵、厘定论述边界、展开学术论争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清晰厘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地划分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并对变迁动因、变迁特征以及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对制度、制度变迁、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从而明确本研究中所指涉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含义。此外,理论对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进行阐述,从而借鉴相关政治学理论开展研究。准确划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阶段,清晰描述巡视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是解析变迁动因、归纳变迁特征的重要前提。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巡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制度面貌。具体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1928年制度的生成,1931年制度的更新以及1934年以后制度的逐渐衰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在1955年得到了初步探索,但在1957年以后便日渐停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经历了1996年的制度重建、2004年的制度完善与2009年的制度健全三个主要历程。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内巡视制度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主要经历了2015年的制度创新和2017年的制度优化两个阶段。在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以后,探究历次关键性变迁的动力因素尤为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的生成不仅深受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派员制度的影响,更与应对当时党组织困境密切相关。巡视制度的更新既与当时党组织的外部困境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关,还与党内巡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紧密相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被视为巡视制度逐渐衰微的关键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饶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巡视制度的变迁。而1957年进行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以及毛泽东的思想观念变化又成为巡视制度日渐停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法制观念与监督观念为巡视制度的重新建立提供了观念支持,而1989年的政治风波则加速了党内巡视制度的重建进程。此外,重建巡视制度也是中共中央为切实解决党内中高级领导干部存在的严重腐败与作风问题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此后,巡视制度历经完善与健全,不仅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决策部署有关,也是中共中央为解决巡视实践困境并将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制度化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在巡视制度的创新发展中,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观念支撑,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则是关键因素。此外,与巡视制度相关的其他党内法规变革也要求巡视制度进行相应匹配衔接。党内监督条例的修订是巡视制度优化的直接因素,党内存在的政治纪律不强、政治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则是巡视制度优化的深层动因。在对巡视制度变迁主要历程与动力因素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视角把握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审视巡视制度变迁全貌与探寻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都具有重要价值。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功能聚焦性和方式多重性是百年来党内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具体而言,从制度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从制度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两方面特征;从变迁方式来看,主要呈现渐进性、外生性与合意性特征。如何从制度变迁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从而以史为鉴、趋利避害、启迪后人成为制度变迁研究的重要环节。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以及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是未来巡视制度变迁的重要驱动路径,而积极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则是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更加成熟完备、协同高效。
杨方[10](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档案馆工作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馆工作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对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的认识 |
3 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建设模式 |
3.1 借调抽人模式 |
3.2 联席办公模式 |
3.3 职能委托模式 |
3.4 依法履职模式 |
4 结语 |
(3)基于主体实践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市县档案局档案馆贯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复盘”:回顾总结“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情况 |
2.1检查 |
2.2评估 |
2.3总结 |
2.4梳理 |
2.5探究 |
3“落子行棋”:因地制宜落实《规划》 |
3.1“规定动作”的规划与落实 |
3.2“自选动作”的规划与落实 |
3.2.1补齐短板 |
3.2.2发挥优势 |
3.2.3突出特色 |
3.2.4改革创新 |
3.3细化规划与落实 |
3.3.1指标量化 |
3.3.2年度化 |
3.3.3适时调整 |
4“入段”:拓宽档案人才渠道 |
5“提点”:加强对规划落实的监督 |
6结语 |
(6)省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概念界定 |
2.1.1 综合档案馆 |
2.1.2 公共档案馆 |
2.1.3 公共服务 |
2.1.4 公共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档案双重价值论 |
第三章 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及设计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设计 |
3.2 调查步骤与过程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资料分析 |
3.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4 问卷设计 |
3.2.5 问卷收集情况 |
3.2.6 调查问卷分析情况 |
第四章 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分析 |
4.1 服务主体能力分析 |
4.1.1 公共服务意识分析 |
4.1.2 工作人员能力分析 |
4.1.3 档案宣传工作分析 |
4.2 档案信息资源分析 |
4.2.1 档案数字化和开放度分析 |
4.2.2 档案编研成果分析 |
4.3 服务机制分析 |
4.3.1 档案馆服务制度分析 |
4.3.2 档案馆评估和反馈机制分析 |
4.4 公共服务环境分析 |
4.4.1 档案馆物理环境分析 |
4.4.2 档案馆人文环境分析 |
4.5 服务方式分析 |
4.5.1 档案馆公共服务提供方分析 |
4.5.2 档案馆服务形式和手段分析 |
第五章 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5.1 树立公共服务意识,落实行动保障 |
5.1.1 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
5.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服务能力 |
5.1.3 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增强服务认知度 |
5.2 丰富馆藏,优化信息资源开发 |
5.2.1 推进数字化建设,提高档案开放度 |
5.2.2 扩大收集范围,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度 |
5.3 完善服务机制,实现管理良性循环 |
5.3.1 健全档案馆制度,提高查档效率 |
5.3.2 优化评估反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
5.4 注重档案馆形象,优化公共服务环境 |
5.4.1 健全档案馆基础设施,改观物理环境 |
5.4.2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烘托人文环境 |
5.5 有效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 |
5.5.1 强化社会合作,多样化产品供给 |
5.5.2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服务均等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访谈提纲——关于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情况的访谈问卷(馆内工作人员) |
附录2:访谈提纲——关于天津市档案馆公共服务情况的访谈问卷(利用者) |
附录3:调查问卷——省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档案馆为例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 |
(7)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前人研究概述 |
三、史料概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相关说明 |
第一章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
第一节 额吉诺尔池盐——青盐 |
一、额吉诺尔盐池概况 |
二、青盐生产 |
第二节 青盐运销 |
一、运输方式 |
二、运销路线及销区 |
第三节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
小结 |
第二章 清末盐务改革与青盐管理的变化 |
第一节 清末盐务改革 |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青盐管理 |
一、征收盐厘 |
二、创设蒙盐公司 |
第三节 热河地区的青盐管理 |
一、设立督销局 |
二、调整青盐价格 |
第四节 清末盐务改革与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
一、直隶省对青盐的管理 |
二、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
第五节 蒙旗对盐池的封禁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的深化 |
第一节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 |
第二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 |
一、口北榷运局与热河榷运局 |
二、口北蒙盐局 |
三、口北盐务收税局 |
四、热河盐务管理局 |
五、口北蒙盐食户饷捐局 |
第三节 青盐盐税 |
一、征税手续 |
二、盐税收入 |
第四节 蒙旗经营权的缩减与“收买蒙盐合同” |
小结 |
第四章 “蒙私”:对体系化管理的挑战 |
第一节 “蒙私”与缉私 |
一、“蒙私” |
二、体系化管理的强化 |
第二节 传统经营与系统管理夹缝中的民生 |
一、多伦诺尔二寺僧侣拉运青盐案 |
二、开鲁蒙盐支卡私罚乡民之案 |
第三节 奉天省对“蒙私”的控制 |
一、应对“蒙私”之措施 |
二、盐区边界与缉私 |
小结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图目 |
表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代收蒙盐简章 |
附录二 监理官办事规条 |
附录三 收买蒙盐合同 |
附录四 口北盐坊营业章程 |
附录五 热河全省盐务大纲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绥远省固阳县县政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因时而变——县制的历史沿革 |
一 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县制沿革 |
(一)清末以前的县制概说 |
(二)清末的县制改革 |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制变动 |
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转型 |
三 固阳县的县制变迁 |
第二章 县级政权的架构——固阳县的行政组织机构 |
一 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
二 县政人员的人事概况 |
(一)公务人员的任用和待遇 |
(二)行政人员的构成情况 |
(三)公务人员的考核与奖惩 |
三 县级民意机构——参议会的设立与职权 |
第三章 县级以下政权的构建——固阳县的区乡行政与编民组织 |
一 区、乡镇行政组织的调整与管理 |
(一)区与区署的设立 |
(二)乡镇与乡镇公所的设置 |
二 保甲的整顿与重编 |
三 县级以下民意机构——保民大会、甲户长会议、乡镇民代表会的召开 |
第四章 县政建设——固阳县政务的推行概况 |
一 警政事务的推行 |
(一)警察机构的沿革 |
(二)警察机构的设置与人事概况 |
(三)警察业务的具体开展情况 |
二 教育事务的开展 |
(一)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 |
(二)县教育经费 |
(三)县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三 其他政务的施政情况 |
(一)户政等事务的推行 |
(二)财政工作的开展 |
(三)建设事务的推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理论阐释研究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研究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实践探索研究 |
(四)已有研究评析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内容结构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制度概念的界定 |
(二)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概念的界定 |
二、相关理论阐述 |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三)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生成:1928 年《巡视条例》的颁布 |
(二)制度更新:1931 年《中央巡视条例》的颁布 |
(三)制度衰微:1934 年后《中央巡视条例》逐渐衰微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探索:1955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决定的提出 |
(二)制度停滞:1957 年后巡视制度日渐停滞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重建:1996 年关于建立巡视制度试行办法的颁布 |
(二)制度完善:2004 年关于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 |
(三)制度健全:2009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制度创新:2015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颁布 |
(二)制度优化:2017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生成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素 |
(三)巡视制度衰微的动力因素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探索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停滞的动力因素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重建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完善的动力因素 |
(三)巡视制度健全的动力因素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巡视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 |
(一)巡视制度创新的动力因素 |
(二)巡视制度优化的动力因素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结构科学性 |
(一)巡视主体日益专职化 |
(二)巡视对象逐步全覆盖 |
(三)巡视方法渐趋多元化 |
(四)巡视程序不断规范化 |
(五)巡视权责更加一致化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功能聚焦性 |
(一)由多元功能向监督功能聚焦 |
(二)由多元监督向政治监督聚焦 |
三、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方式多重性 |
(一)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 |
(二)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外生性 |
(三)巡视制度变迁方式的合意性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驱动路径 |
(一)政治权力主体的适应变革 |
(二)现代政治观念的有效支撑 |
(三)多元制度体系的匹配衔接 |
(四)关键时间要素的精准把控 |
二、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的内容指向 |
(一)推动巡视制度结构现代化 |
(二)促进巡视制度功能政治化 |
(三)增强巡视制度执行实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
一、形势政策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生产劳动教育 |
四、卫生健康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口述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档案馆工作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遵义市市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吴璇. 贵州大学, 2021
- [2]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局馆协同机制探讨[J]. 陈忠海,刘东斌,吴雁平. 档案学通讯, 2021(04)
- [3]基于主体实践的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市县档案局档案馆贯彻《“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例[J]. 刘东斌,吴雁平. 山西档案, 2021(05)
- [4]“局馆分离”背景下武汉市H区基层机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困境的消解之道 ——活态档案馆的内涵、定位及建设路径[D]. 刘芮. 山东大学, 2021
- [6]省级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档案馆为例[D]. 崔卓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7]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D]. 达日玛.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绥远省固阳县县政研究(1945-1949)[D]. 丁玮. 内蒙古大学, 2021
- [9]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变迁研究[D]. 杨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