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情境论文,策略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186(2008)05-0056-04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涌现,情境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一。本文拟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特别是实施策略作简要的分析,试图探索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进而构建一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一、深刻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指导思想
《辞海》将“情境”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具体地说,情境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直接接触或感受到的景物、事件、人与人关系等诸要素构成的某种有机结合的“境地”。
情境教学的基本涵义,就是要求教师在人为创设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感情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 对教学情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根据创设情境的目的可以分为问题情境、合作情境和练习情境等。
“问题情境”是诸多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要求的情境,而这种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特征的教学情境即“问题情境”。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杨伯峻先生解释说:“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2] 这句话的含义是:当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时,不到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教师不应该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内心有了体会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这一思想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和“悱”,而是要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代结构主义教育哲学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站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通过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平衡—不平衡”的认知活动中开展新的思维活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常常因解决问题而被激活,问题推动人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情境,即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带入“问题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境地,造成问题悬念、展示矛盾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改变思想政治课乏“趣”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毋庸讳言,由于政治课本身说教性较强,加之不少教师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严重的“缺趣”现象,使多数政治课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播”或“机械记忆”的层面上,严重地制约了政治课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改善政治课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有必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推动思维深入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难题的认识并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展开。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在情境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造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激发学生勇于求异探新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恰当的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是选取丰富、恰当的课堂教学素材。所选取的案例和素材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失败。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案例和素材的选择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精心筛选素材时,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取;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即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的发挥空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达到深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二,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要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向性。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所有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的。它是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时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往往是学生感到“愤”与“悱”的症结,是学生收获知识、思维发展、飞跃的所在。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应当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应该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特点。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还是加快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创设“问题情境”而选择的案例和素材,应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的时政热点及社会焦点为主,紧扣时代的脉搏,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例如通过近期发生的重庆抢购食用油踩踏致死人命事件,透视十七大强调的民生问题,进而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联系起来。由这些材料创设的“问题情境”,会促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四,所选择的案例和素材在具有典型性、深刻性的同时,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学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案例和素材的典型性和深刻性,不能将政治课堂教学庸俗化;另一方面也要拒绝那种空洞的、说教式的、貌似高大全的案例和素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和内部认知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案例和素材,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谚语典故等都是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好素材,它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交流、思考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长进知识、活跃思维的双重功效。
三、努力创造民主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
综上所述,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质疑、释疑。但是从产生问题到提出问题,学生还会受到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它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情境教学的实施效果,显然,突破这些制约因素,是情境教学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前提。
许多研究数据显示,课堂上敢于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敢于提出新问题的学生人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依次递减,其中,高中生所占比例不足小学生的五分之一。高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担心自己的提问太幼稚或回答问题不正确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扬课堂民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畅所欲言。教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唯我独尊”的倾向,尽可能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问的场所。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学生都可以自由发问。教师应该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发表不同的见解。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思维含量相对较低的学生发问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而应表扬其开动脑筋的精神,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对有水平、有价值的学生提问应给予表扬,让其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总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反馈,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及时表扬答对的学生,对答错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以鼓励性的语言进行特殊肯定,并给予及时、耐心的引导。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提问,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切忌带着偏见、成见审视学生,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3]
四、巧妙施用教学方法,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机缘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的要选择好的案例和素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师生关系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巧妙施用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据此,教师不适于创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问题情境”。因为,过难、过高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反而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使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沉闷,学生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与此相反,“问题情境”也不能过易、过低。过于简单的“问题情境”会使思维过程过于平淡,不易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不能使学生在联想、想象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难易适中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而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因人施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应该形成一个步骤分明、思路清晰、内在逻辑性强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使课堂教学既表现出整体性同时也做到重点突出。这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并以此关键点为中心,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一个好的“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有利于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既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又能建构起合乎逻辑的整体知识框架。
不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机械地遵循某些固定的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导课、授课、讨论、总结和练习等环节中因地制宜、灵活地创设。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期、学习兴趣高涨时期、课堂气氛活跃时期等,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有利时机。这时往往更容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中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发问、大胆质疑、积极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既研究教材又研究学生;既要筛选案例又要积累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路,激活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