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勇往直前--“位移研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_研究性学习论文

转变观念 勇于实践——位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移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转变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6年9月开始,浙江省在高一年级使用物理新教材。新教材积极倡导探究性教育,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自我努力中学会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深入认真的探索,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按照“创设情景——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提高”的程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位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作一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位移”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常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位移”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是直接给出定义,然后强调位移只由初、末位置决定,它是矢量。一些教师再比较一下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这样的教学教师觉得该给学生的知识都给了,学生应掌握位移这一概念了。然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生感到位移概念来得突然,一时从心理上难以接受;第二、为什么要引入位移?第三、为什么要如此定义位移?

在物理量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虽然能使教师少掉很多麻烦,但学生只是记住了定义,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显得“单薄”而不“丰满”,教师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当然,也就背弃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二、“位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对“位移”的教学,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1.教师“创设情景”

第一,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引入位移的必要性,了解位移的物理意义。

事实上,力学研究的机械运动(即物体位置的变化),最终目的是寻找其运动的定量规律。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对运动进行描述(量化运动),而运动的实质是位置的改变,所以,引入量化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必需的。

第二,通过具体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以上问题具体化(请看课文中的图1.1-2)。

一辆汽车从北京(初位置)开到重庆(末位置)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初、末的位置变化,如果用一个物理量来表征,那么这个物理量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物理量?

2.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问题讨论”

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全班学生每四人组成一小组,共十四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观点,探究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是一个非逻辑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之所在。

结果在意料之中:其中六个小组提不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正说明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只会逻辑思维,不会创造性的思维);有五个小组提出了观点甲(代表色—红):用位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 (因为小组中有“好学生”,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但我肯定其并没有真正搞懂为什么要用位移来表示,只是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一个小组提出观点乙(代表色—蓝):用北京到重庆的直线距离表示;有两个小组提出观点丙(代表色—白):用汽车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第二步:发给每一位学生红、蓝、白三张纸。让学生拿起不同颜色的纸表示加盟三种不同的观点。教师我本人拿起白色纸,加盟观点丙。

第三步:我代表观点丙向持其他两种观点的学生发问:为什么不能用汽车通过的路程来表示汽车位置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如果汽车沿不同的公路从北京到重庆,即运动的路径不同,那么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汽车位置的变化是否相同?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汽车位置的变化应由北京、重庆的位置(运动初、末位置)唯一确定,而与中间路径无关,只有这种属性的物理量才能量化两位置的差别。所以观点丙被否定:不能用汽车通过的路程,即运动路径的长度来表示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等到最后学生得出位移的概念,自然也就掌握了位移和路程的根本区别。

第四步:让学生放弃白纸,选择红或蓝纸。肯定持蓝纸的学生同时发问:北京到重庆的直线距离确实是由初、末位置决定的,这没错。但是由初末位置决定只能是直线距离吗?

引导学生在图1中,初、末位置的连接可用直线段作为一个量AB;可用以线段AB为直径的半圆周长作为一个量AB。也可用任意曲线连接作为一个量AB。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构造多种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图1

在众多构造方案中,为什么要选用直线距离呢?

因为选用直线距离最简单。这根据概念建构的简洁性原则(概念和理论总是选择最简洁的构造方式)得出。

第五步:引导持红纸的学生反驳观点乙。

有一位学生驳倒了持蓝纸的同学:“初末位置是决定了直线距离,但是反过来,直线距离定了,但末位置并不一定。”另一位学生说:“对!飞机从北京往西南方向飞上千公里到兰州,当往东北方向飞就到了哈尔滨了”。

这不能不令我激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能得到开发,将是何等的惊人。

3.完成“归纳总结”

请持红纸的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A:用位移来表示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

B:位移是矢量。

C: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箭头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即位置变化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即位置变化的大小。

4.反馈提高

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的2、3、4题。

至此,“位移”这一物理量的教学任务完成。

三、“位移”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作为一种新型的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是否取得成功?为了解这一点,本人对两个程度相同班级:高一(11)班和高一(12)班,实行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11)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12)班采用上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调查表中反馈出如下几点:

问题1:位移的物理意义是什么?(11)班有39%学生没有掌握,而(12)班仅9%的学生没有掌握。这在本人的意料之中,(11)班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差,原因主要在于:在讲到位移的物理意义时,本人故意不在黑板上板书一“位移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也不特别强调“一定要记住位移的物理意义”。这也正说明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有“记笔记、背笔记”而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通病。(12)班在上课时尽管也没有板书、也没有强调“要记住”,但学生掌握程度较好,这说明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成功。

问题2: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位移越大吗?(11)班有43%的学生认为路程越大,位移也一定越大。而(12)班支持该观点只有11%。这说明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绝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路程和位移的关系。

问题3:位移的单位。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直接道明。原想(12)班采用了“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从位移定义得出其单位的人数该多一些,学生掌握的程度应该好一点,不料两班相差无几。分析原因可能是:从位移定义得出其单位,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11)班的大多数同学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一定要研究性学习,常规教学还是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要持“不等待、善发现、要创新”的态度积极投身到这一研究之中。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究规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标签:;  

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勇往直前--“位移研究型学习”的教学设计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