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容器育苗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容怀钰[1](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张倩[2](2020)在《油松育苗技术方法特点比较》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林绿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而造林绿化工作离不开苗木育苗技术,这是提高苗木成活率,保证造林质量的关键。而油松作为我国的特有树种,在造林绿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其建筑、板材制作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现如今,油松需求量不断加大,油松育苗工作更加凸显其重要性。油松育苗主要包括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等育苗技术方法,两种技术方法各有利弊。为此下文结合实践,对油松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两种育苗技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掌握这两种育苗技术方式存在的优劣势,为油松育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滕飞[4](2017)在《基于底部渗灌系统下油松不同苗龄型育苗容器选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i(?)re)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底部渗灌系统下设置四种规格无纺布容器(7cm直径×9cm高、7cm×12cm、7cm×15cm、10cm×15cm)培育油松播种苗,两种规格黑塑料容器(10cm直径×15cm高、10cm×20cm)和两种无纺布容器(10cm直径×15cm高、10cm×20cm)培育油松移植容器苗。通过对无纺布容器不同规格下油松播种苗生长,以及容器不同类型和规格下不同苗龄油松移植容器苗生长和造林效果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底部渗灌系统下无纺布容器应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期找到适合的无纺布容器规格和造林苗龄型,研究结果表明:(1)播种培育的油松容器苗(1-0),无纺布容器7cm(直径)×15cm(高)与底部渗灌系统之间的搭配更有利于苗木的生长,苗木规格显着优于较小容器所培育苗木,而且苗木体内养分含量与更大规格无显着差异,甚至部分养分含量更高,苗高、地径以及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2.78cm、2.29mm、1.15 g·株-1,从经济环保角度考虑,7cm(直径)×15cm(高)无纺布容器最适宜培育油松播种苗。(2)在底部渗灌系统下选用无纺布容器培育1-1型油松移植苗是可行的,且规格为10cm×15cm的容器所培育的苗木与10cm×20cm质量都较高,二者之间各形态指标及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因此在保证苗木质量前提下,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角度考虑,规格为10cm(直径)×15cm(高)的无纺布容器是较为合适的,其苗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3.57cm、6.01mm、10.96 g·株-1,苗高、地径较国家行业标准LY1000-91容器育苗技术油松移植容器苗1-1型分别高出96%、100%。(3)在对移植容器苗造林一年后,油松1-1型的苗高、地径等形态指标明显优于2-1型,同时营养积累在1-1型苗木中较多,叶中最为明显,因此底部渗灌下培育的油松移植容器苗1-1型造林效果更好。而不同容器培育的1-1型苗木在造林后各指标无显着差异,规格为1Ocm(直径)×15cm(高)的无纺布容器在保证造林效果的同时,能够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省人力的目的,更适宜作为育苗容器,其造林后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分别为32.34cm、12.48mm、43.15 g·株-1。
刘佳嘉[5](2017)在《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栓皮栎是我国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主根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养分,因此耐旱耐瘠薄,在我国分布广泛,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是北方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但由于其主根发达,容器育苗过程中会发生主根盘旋生长的现象,特别是在塑料膜容器中,严重的影响了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本研究采用胚根短截、容器类型等根系调控措施,通过研究其对栓皮栎容器苗根系特征、生长、养分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揭示不同根系调控措施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作用机制,筛选出最佳的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组合和最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容器类型,为主根发达树种的容器苗培育及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的交互作用对苗木根系特征、生长、养分积累和造林效果均存在显着影响,验证了在采用胚根短截育苗时同时考虑短截时间和强度的必要性。从主效应来看,胚根短截过晚(T3)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及造林后的苗木生长均有负面影响。胚根短截2/3促进主根数量增加,同时对主根盘旋生长缓解程度大,还促进苗木规格增大,造林之后利于茎生物量和根K含量提高;胚根短截1/3促进根生物量和根N、K含量增加。综合以上结果,早期(T1)与重度(2/3)胚根短截有利于苗木造林效果,是培育栓皮栎容器苗最佳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组合。2/3T1处理组合在苗圃阶段的苗高、茎生物量和茎N、K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6.0%、28.6%和19.9%、26.8%;造林阶段的苗高、根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6%、116.0%和184.7%,苗木体内的养分含量是对照的2倍以上。因此,早期(T1)和重度(2/3)胚根短截组合能大幅度提高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2)D60容器促进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根生物量比其他容器培育的苗木提高32.3%以上,造林两年后根生物量和根N含量分别比其他容器培育的苗木提高37.8%和55.9%以上;D40容器有利于侧根发育,侧根表面积和体积占总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最高,该容器培育的苗木生长、养分积累及造林效果仅次于D60容器培育的苗木;Jiffy容器促进生物量和养分含量向地上部分分配,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达到35.5%,茎N、P、K含量分别占单株N、P、K含量的29.2%、32.1%和27.4%。造林两年后,除根N含量外,Jiffy容器培育的苗木造林效果与D60容器无显着差异。综合上述苗圃和两年造林试验结果,D60容器的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最优,但是其容器成本高;D40容器促进根系发育,Jiffy容器促进苗木地上部分生长,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居中;Slit和An容器育苗耗水量大且不利于苗圃生长,在生产实践中不建议使用;考虑到容器和运输成本,Jiffy和D40容器在培育栓皮栎容器苗时优先考虑。(3)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交互作用影响苗圃阶段根系特征和养分积累,验证了将两种育苗方式相结合研究的必要性。与Slit容器相比,D40容器有利于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生长;造林一年后,D40容器对生长的优势依然存在,但造林两年后,促进作用消失。胚根短截在D40和Slit这两种细长型的容器中,抑制粗根发育,对苗高、地径和根生物量都有负面影响;造林一年后,对苗高和地径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造林两年后,成活率降低,但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综合苗圃和两年造林试验结果,结合生产实际,培育栓皮栎的最佳方法是将种子直接播种于D40容器中。综上所述,胚根短截能提高主根数量,优化根系构型,有效缓解了生长在塑料膜容器栓皮栎苗木主根盘旋生长;早期重度短截胚根(2/3T1)提升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最优。细长型塑料硬质容器(D60、D40)和无纺布容器(Jiffy)能消除苗木窝根,在根系发育、苗木生长、养分积累以及造林效果等方面表现最佳。
谭露曼[6](2016)在《锥栗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芽苗砧嫁接是快速培育经济林苗木的重要方法,具有出苗快,苗木质量好,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着的优点。为系统研究锥栗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本文以野生锥栗芽苗为砧木,以‘华栗3号’半木质化嫩枝为接穗,通过研究不同嫁接时期、封口材料及封口方式、砧木日龄、留叶量、枝条部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锥栗芽苗砧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探索锥栗芽苗砧嫁接最佳的条件与方法。同时,通过对锥栗芽苗砧嫁接苗基质配比、容器规格以及指数施肥量的研究,筛选出最优的基质配方、合适的容器规格以及最佳的指数施肥量,为锥栗良种高效快速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锥栗芽苗砧嫁接技术研究。嫁接时期(4月20日、5月10日、6月1日、7月10日)与封口材料和封口方式(铝箔、嫁接膜封顶、嫁接膜不封顶)对锥栗芽苗砧嫁接成活率均有显着影响。6月1日嫁接成活率最高,为64.00%;嫁接膜封顶处理嫁接成活率最高为64.00%。不同日龄砧木(20日龄、30日龄、45日龄、60日龄、90日龄)嫁接,嫁接成活率差异显着。砧木为45日龄时,嫁接成活率达到最高为69.33%;砧木为90日龄时,嫁接成活率最低仅为35.3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BA、IBA、IAA、NAA,浓度:10、25、50、100、200mg/L)处理接穗,嫁接成活率不同。6-BA最适浓度为25 mg/L时,嫁接成活率为70.67%;IAA的最适浓度为100 mg/L,嫁接成活为82.00%;IBA的最适浓度为50 mg/L,嫁接成活率为75.33%;NAA最适浓度为100 mg/L时,嫁接成活率为93.33%,比对照提高45.83%。不同部位枝条(枝条基部、枝条中部、枝条顶部)与接穗不同留叶量(无叶、2 cm叶片、4 cm叶片)均能显着影响锥栗芽苗砧嫁接成活率。无叶嫁接成活率最低,仅为4.67%:留叶量为2 cm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46.67%;枝条顶部接穗嫁接成活率最低为30.00%,枝条中部接穗嫁接成活率最高为68.00%。综上,锥栗芽苗砧嫁接宜在6月份进行,选择中部枝条作为接穗,接穗留2cm的叶片,用100 mg/L的NAA溶液处理接穗,采用嫁接膜封顶处理为最佳。2.锥栗芽苗砧容器育苗技术研究。不同配方基质(1号:纯黄土;2号:纯草炭土;3号:黄土:草炭土=1:1;4号:黄土:草炭土=2:1;5号:黄土:草炭土:珍珠岩=2:1:0.5)对锥栗生长有显着影响,1号基质的嫁接苗生长最差,地径、苗高、总干重、总根长和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83 mm、8.78cm、4.08 g、367.74 cm、10.73μmol·m2·s-1;5号基质的嫁接苗地径、苗高、总干重、总根长和净光合速率均为最大,分别为345 mm、14.31 cm、6.09 g、516.33cm、15.67 μmol·m2·s-1。在一定范围内,锥栗嫁接苗的生长与光合生理指标随着容器规格(7cm×9 cm、11cm×14cm、14cm×16cm、16cm×20cm)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容器规格达到14 cm×16 cm后,随着容器规格增大到16 cm×20 cm,锥栗嫁接苗的苗高、地径、总干重、总根长以及净光合速率仅比14 cm×16 cm规格嫁接苗提高5.53%、8.33%、8.95%、7.29%、8.39%。因此,生产中宜选择14 cm×16cm规格的容器,既能达到理想的育苗效果,又能节约成本。经指数施肥不同施氮量(0、25、50、75、100、125、150、175 mg/株)处理的锥栗苗木,其地径、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值、净光合速率与苗木质量指数均有显着差异。当施肥量为125 mg/株时,锥栗苗的地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地上干重、总干重、根中氮磷钾、茎氮磷、叶氮磷钾含量、苗木质量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含量最大,其地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为4.13 cm、610 cm、26.7 cm2、4.96 cm3,比对照分别提高29%、38%、22%、34%;根干重、地上干重、总干重分别为3.62g、3.81g、7.43 g,分别比对照提高73%、25%、45%;根中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21%、0.148%、0.78%,分别比对照提高55%、70%、59%;茎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12%、0.123%,分别比对照提高72%、66%;叶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3%、0.158%、1.18%,分别比对照提高50%、60%、60%;苗木质量指数为1.92,比对照提高90%;净光合速率为18.22μmol·m2·s-1,比对照提高33%。综上,锥栗芽苗砧育苗的最佳育苗基质为黄土:草炭土:珍珠岩=2:1:0.5,最适宜的容器规格为14 cm×16 cm的容器袋,锥栗幼苗的最适施肥量为氮肥125mg/株、磷肥36mg/株、钾肥54mg/株。
田富蓉[7](2016)在《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生态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城郊荒山进行植树造林,是利用山地资源提高造林绿化面积的有效途径。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城郊荒山造林,探索合理的区域造林模式,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甘肃白银城郊造林的现状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白银城郊山地进行合理地造林绿化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树种布置。力求为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白银区的地理条件分别规划了:侧柏+柠条水土保持林,侧柏的株行距为1.5 m×6 m,柠条的株行距为1 m×6 m。侧柏苗龄为2年生大规格容器苗为宜,柠条播种或采用地径0.3 cm以上根系发达的健壮苗木,以行间混交方式栽种。侧柏+沙棘护坡林,它们的株行距均为1 m×3 m。侧柏2年生,地径0.4 cm,苗高30 cm;沙棘为一年生植物,播种采用地径0.6 cm,苗高60 cm的苗木,种植量为每亩220株。侧柏为鱼鳞坑(穴状)整地,其规格为70 cm×50 cm×50 cm,沙棘为穴状整地,规格为40 cm×40 cm×30 cm,排列方式选用品字形。侧柏+天然灌木防护林,株行距为2 m×3m,侧柏苗木适宜苗龄为2年生大规格容器苗,选用地径为0.5cm以上且根系发达的健壮苗木。在其3 m的坡面范围内,对于天然灌木树种要尽量保留。采用规格为60 cm×60 cm×40 cm的鱼鳞坑整地,排列方式为品字形。侧柏+山桃普通林,株行距为2 m×3 m,侧柏用2年生塑膜容器苗造林。山桃用2年生播种苗方式行间混交。整地规格侧柏为60cm×60cm×40cm,山桃为40cm×40cm×30cm。枣粮间作经济林,采用12个品种依照1:1或2:2的比例隔行混合栽种的方式。种植的密集程度为2733株每亩,株行距以2.5m×(810)m为宜,最佳的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水平沟整地,规格100cm×80cm×80cm。梯田地核桃纯林,采用23个品种隔行混栽的方式种植,具体比例为1:1或1:1:1,即按照每个品种为一行的方式。栽植的密集程度为44株每亩(晚实品种)和55株每亩(早实品种),株行距采用3m×5m(晚实品种)和3 m×4m(早实品种),最佳的种植行向为南北方向,采用的是规格为100 cm×100 cm×100 cm的大穴整地。2)在黄土高原地区,依据沟壑区,丘陵沟堑区,阶地区,盆地区,土石山地区的不同特征,分别规划了毛白杨、北京杨、中槐、白蜡条、苹果、花椒、白皮松、绣线菊、山楂、金银木、狼牙刺等;对水土保持林,特用经济林,普通防护林地规划了油茶、油桐、扁柏、板栗、枣、漆树、杨树、榆、沙枣、沙柳等植物。
许飞,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王巍伟[8](2013)在《我国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容器苗造林技术是容器苗应用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容器苗应用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研究难点。文中围绕苗木质量、容器种类、基质配制、立地条件、抚育管理、造林成本等6个容器苗造林的要素介绍了近年来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
赵绮[9](2012)在《5种重要造林树种容器育苗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5种重要造林树种是我国南方高效的生态树种,每年用种和用苗量巨大。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针对5种重要造林树种的容器育苗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容器规格、基质成分配比及缓释施肥量对5种树种1、2年生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5种树种的容器苗培育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培育1a生青冈、苦槠、木荷可选择30mm×100mm的无纺布网袋容器,培育1a生樟树、枫香选择中等规格45mm×100mm的无纺布网袋容器;培育2a生木荷、苦槠、青冈可选择规格120mm×100mm的无纺布网袋容器,培育2a生香樟、枫香则可选择大规格的可拆卸式塑料容器。培育1a、2a生青冈、苦槠、枫香、樟树可选择泥炭与谷壳比为6:4基质,培育1a生木荷可选择泥炭与木屑、谷壳比为7:1:2基质;培育2a生木荷可选择泥炭与木屑、谷壳比为5:1:4。培育1a生青冈、苦槠一次性施入可控性缓释肥2.0kg·m-3最佳,培育1a生木荷、枫香、樟树一次性施入可控性缓释肥1.5kg·m-3较为适宜;培育2a生5种树种一次性施入可控性缓释肥2.5kg·m-3较为适宜。
刘红[10](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二、发挥容器育苗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容器育苗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
2.7 本章小结 |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
3.7 本章小结 |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
4.1.1 水土保持林 |
4.1.2 水岸防护林 |
4.1.3 农田防护林 |
4.1.4 护村林 |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
4.2.1 用材林 |
4.2.2 特用经济林 |
4.2.3 苗圃 |
4.2.4 果园 |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
4.3.1 铁路 |
4.3.2 公路 |
4.3.3 交叉口 |
4.3.4 道路绿化 |
4.4 本章小结 |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
5.1.1 公园园林化 |
5.1.2 车站园林化 |
5.1.3 纪念地园林化 |
5.1.4 广场绿化 |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
5.2.1 居住区园林化 |
5.2.2 学校园林化 |
5.2.3 工厂园林化 |
5.3 本章小结 |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油松育苗技术方法特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地区气候介绍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过程观察 |
3.1 发芽后成活率 |
3.2 苗期苗高对比 |
3.3 苗期地径 |
3.4 苗期根长 |
4 对比结果评论 |
5 结语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底部渗灌系统下油松不同苗龄型育苗容器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育苗容器的研究概况 |
1.1.1 育苗容器类型的研究 |
1.1.2 育苗容器规格的研究 |
1.2 容器苗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概况 |
1.2.1 容器苗上方灌溉技术的研究 |
1.2.2 容器苗底部渗灌技术的研究 |
1.3 底部渗灌下容器苗培育技术研究概况 |
1.3.1 底部渗灌下育苗容器的研究 |
1.3.2 底部渗灌下苗木类型的研究 |
1.4 造林用苗选择的研究概况 |
1.4.1 造林用苗类型的研究 |
1.4.2 造林用苗苗龄选择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2.1 种子及苗木材料 |
3.2.2 育苗基质及肥料 |
3.2.3 育苗容器 |
3.3 试验设计 |
3.3.1 底部渗灌下适宜油松播种苗无纺布容器规格的研究 |
3.3.2 底部渗灌下油松移植容器苗容器选择的研究 |
3.3.3 底部渗灌下油松移植容器苗1-1、2-1造林效果的研究 |
3.4 试验方法 |
3.4.1 种子处理及播种 |
3.4.2 裸根苗移植 |
3.4.3 移植容器苗造林 |
3.4.4 苗期管理 |
3.5 试验取样与指标测定 |
3.5.1 苗木形态指标测定 |
3.5.2 取样 |
3.5.3 苗木生物量指标测定 |
3.5.4 苗木养分指标测定 |
3.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底部渗灌下不同无纺布容器规格培育油松播种苗的研究 |
4.1.1 不同无纺布容器规格对油松苗高、地径的影响 |
4.1.2 不同无纺布容器规格对油松播种苗生物量的影响 |
4.1.3 不同无纺布容器对油松播种苗养分积累的影响 |
4.1.4 讨论与小结 |
4.2 底部渗灌下不同容器培育油松移植容器苗1-1的研究 |
4.2.1 不同容器对油松移植容器苗1-1成活率、苗高、地径的影响 |
4.2.2 不同容器对油松移植容器苗1-1生物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容器对油松移植容器苗1-1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4 讨论与小结 |
4.3 底部渗灌下不同容器规格培育油松移植容器苗2-1的研究 |
4.3.1 不同容器规格对油松移植容器苗2-1苗高、地径以及高径比的影响 |
4.3.2 不同容器规格对油松移植容器苗2-1生物量的影响 |
4.3.3 不同容器规格对油松移植容器苗2-1养分含量的影响 |
4.3.4 讨论与小结 |
4.4 油松移植容器苗不同苗龄造林效果的研究 |
4.4.1 不同苗龄对油松造林苗高、地径的影响 |
4.4.2 不同苗龄对油松苗各组织生物量的影响 |
4.4.3 不同苗龄对油松苗木各组织N、P、K养分含量的影响 |
4.4.4 讨论与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底部渗灌系统下无纺布容器培育油松各龄型苗可行性分析 |
5.1.2 不同苗龄油松移植容器苗苗木培育和造林效果分析 |
5.2 结论 |
5.3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进展 |
1.1. 胚根短截与苗木质量 |
1.2. 容器类型与苗木质量 |
1.2.1. 容器体积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1.2.2. 容器材质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1.3. 栓皮栎的研究现状 |
1.3.1. 栓皮栎的分布及其价值 |
1.3.2. 栓皮栎胚根短截的研究进展 |
1.3.3. 栓皮栎容器类型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 |
1.5. 技术路线图 |
2.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种子的采集与贮存 |
2.1.2. 播种及苗期管理 |
2.1.3. 取样及指标测定 |
2.1.4. 野外造林试验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特征的影响 |
2.2.2.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
2.2.3.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养分状况的影响 |
2.2.4.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2.2.5. 最佳处理组合与未短截对照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质量的影响 |
2.3.2.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对栓皮栎苗木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2.4. 小结 |
2.4.1. 胚根短截时间与强度对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2.4.2. 胚根短截时间和强度最佳组合与未短截对照间比较结果 |
3.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子的采集与贮存 |
3.1.2. 播种及苗期管理 |
3.1.3. 取样及指标测定 |
3.1.4. 野外造林试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特征的影响 |
3.2.2.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3.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养分状况的影响 |
3.2.4.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3.2.5. 苗木质量指标与造林初期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质量的影响 |
3.3.2. 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3.4. 小结 |
4.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及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种子采集与贮存 |
4.1.2. 播种及苗期管理 |
4.1.3. 取样及指标测定 |
4.1.4. 野外造林试验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特征的影响 |
4.2.2.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
4.2.3.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养分状况的影响 |
4.2.4.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质量的影响 |
4.3.2. 容器类型和胚根短截对栓皮栎苗木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 |
4.4. 小结 |
5. 总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特征的影响 |
5.1.2. 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 |
5.1.3. 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养分的影响 |
5.1.4. 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一) |
导师简介(二)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锥栗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锥栗概述 |
1.2 芽苗砧嫁接 |
1.2.1 芽苗砧嫁接的优点 |
1.2.2 芽苗砧嫁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栗属植物芽苗砧嫁接研究 |
1.2.4 嫁接愈合成活过程及原理 |
1.2.5 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子 |
1.3 容器育苗技术 |
1.3.1 容器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2 容器育苗优缺点 |
1.3.3 容器育苗基质选择与配制 |
1.3.4 育苗容器选择 |
1.4 指数施肥 |
1.5 实验目的及意义 |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5.2 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锥栗芽苗砧嫁接技术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嫁接过程 |
2.1.4 嫁接后管理 |
2.1.5 调查测定及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嫁接时期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2 不同封口材料与封口方式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3 砧木日龄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4 留叶量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5 不同部位接穗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接穗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3 锥栗芽苗砧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配方基质对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
3.2.2 容器规格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3 指数施肥对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与创新点 |
4.1 本研究的结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造林绿化概述 |
1.1.1 造林的定义 |
1.1.2 造林的内涵 |
1.1.3 造林的分类 |
1.2 造林绿化的功能 |
1.2.1 吸储CO_2等温室气体 |
1.2.2 防风固沙 |
1.2.3 保持水土 |
1.2.4 涵养水源 |
1.2.5 保护生物多样性 |
1.2.6 提供森林旅游和多种林产品 |
1.3 造林绿化的方法 |
1.3.1 播种造林法 |
1.3.2 植苗造林法 |
1.3.3 分殖造林法 |
1.4 造林绿化研究进展 |
1.4.1 群众造林 |
1.4.2 林业生态治理工程 |
1.4.3 造林绿化体系的健全 |
1.4.4 造林绿化投资力度的加大 |
1.4.5 造林绿化取得的初步效果 |
1.5 林业发展现状 |
1.5.1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
1.5.2 甘肃白银造林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型地貌 |
2.2.2 气候特征 |
2.3 自然资源概况 |
2.3.1 水资源 |
2.3.2 土壤资源 |
2.3.3 植物资源 |
2.3.4 矿产资源 |
2.3.5 旅游资源 |
2.4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 |
3.1 造林绿化原则 |
3.1.1 总体原则 |
3.1.2 具体原则 |
3.2 造林绿化标准 |
3.3 造林绿化方法 |
3.3.1 林种 |
3.3.2 树种 |
3.3.3 整地方法 |
3.3.4 树苗规格和需用量 |
3.3.5 造林技术 |
3.3.6 抚育措施 |
3.4 白银区城郊大环境造林方案 |
3.4.1 造林任务 |
3.4.2 人工造林工程设计 |
3.4.3 人工造林模式 |
3.5 树种规划的原则 |
3.5.1 适地适树 |
3.5.2 以乡土树种为主 |
3.5.3 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
3.6 区域树种配置方法 |
3.6.1 黄土高原沟壑区 |
3.6.2 黄土丘陵沟壑区 |
3.6.3 黄土阶地区 |
3.6.4 黄土盆地区 |
3.6.5 土石山地区 |
3.7 林种配置方法 |
3.7.1 水土保持林 |
3.7.2 特用经济林 |
3.7.3 普通防护林地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容器育苗研究概况 |
2 容器苗造林研究进展 |
2.1 苗木质量 |
2.2 容器种类 |
2.3 基质配制 |
2.4 立地条件 |
2.5 抚育管理 |
3 容器苗造林成本研究 |
4 存在问题及对策 |
1) 加强定向苗木的研究和应用。 |
2) 加快推进容器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
3) 降低容器苗造林成本。 |
(9)5种重要造林树种容器育苗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容器苗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容器育苗调控技术研究 |
1.3 青冈、苦槠、枫香、木荷、樟树容器苗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苗木 |
2.2.2 供试容器 |
2.2.3 供试基质 |
2.3.4 供试肥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同基质同施肥量不同容器育苗试验 |
2.3.2 同容器同施肥量不同基质配比试验 |
2.3.3 同容器同基质不同施肥量试验 |
2.4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
2.4.2 苗木生长指标测定 |
2.5 栽培管理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容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容器对1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容器对2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3.1.3 不同容器与1、2年生苗木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
3.2 不同基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1 基质配比对1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 基质配比对2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量对1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量对2a生苗木生长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容器类型及规格选择 |
4.1.2 基质配比选择 |
4.1.3 施肥量的选择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图片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
2.5 本章小节 |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1.1 概念 |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
3.6.2 分析 |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
3.7.2 公共政策理论 |
3.7.3 公共财政理论 |
3.7.4 行政法理论 |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9.2 科学发展观 |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
3.11 本章小节 |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1 研究背景 |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4 主要启示 |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1 研究背景 |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
4.2.5 主要启示 |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
4.3.6 主要启示 |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4.1 研究背景 |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
4.4.4 主要启示 |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1 研究背景 |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
4.5.4 主要启示 |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
4.6.1 研究背景 |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
4.6.4 主要启示 |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
4.7.1 研究背景 |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
4.7.4 主要启示 |
4.8 本章小节 |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
5.1.2 苗木供需情况 |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
5.2 发展趋势分析 |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
5.3 需求预测 |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
5.4 本章小节 |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
6.2.1 战略布局 |
6.2.2 战略目标 |
6.2.3 战略途径 |
6.3 战略重点 |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本章小节 |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
7.1.1 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重点 |
7.1.3 战略措施 |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
7.3.3 战略措施 |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
7.5.2 战略目标 |
7.5.3 战略重点 |
7.5.4 战略措施 |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
7.8 本章小节 |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
8.1.4 理论分析 |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
8.3.2 基本思路 |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
8.4.2 基本思路 |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
8.5.2 基本思路 |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
8.6.2 基本思路 |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
8.7 本章小节 |
9 结论 |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1 发表的论文 |
2 编着的书籍 |
3 获得的奖项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四、发挥容器育苗在造林绿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油松育苗技术方法特点比较[J]. 张倩. 农家参谋, 2020(09)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基于底部渗灌系统下油松不同苗龄型育苗容器选择的研究[D]. 滕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胚根短截和容器类型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和造林初期效果的影响[D]. 刘佳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锥栗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研究[D]. 谭露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7]甘肃白银城郊大环境造林绿化与树种选择研究[D]. 田富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我国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 许飞,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王巍伟. 世界林业研究, 2013(01)
- [9]5种重要造林树种容器育苗相关技术研究[D]. 赵绮.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5)
- [10]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