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_学校文化论文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发展是学校各个要素系统的有序变化过程。学校文化在提高学校教育成效、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具有催化作用。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在先进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集中并挖掘各种资源潜力,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应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自身资源状况,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的资源状况不尽相同,按学校文化的结构水平可以分为普通学校、规范校、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其发展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规范校通过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方面实施强制性措施而达到课程规定的要求。特色校在规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精神文化的创新,在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独创性的风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品牌校是在特色校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创新,使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成为完整的体系,成为同类学校的榜样。这样的学校应当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应当是造就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应当是具有众多优秀教师的学校;应当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取得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校。

在学校发展中,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决定作用。人的活动及其方式的变革首先取决于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观念的变革。经验结构的文化模式是指绝大多数个体都是按经验、常识、习俗、惯例而自发生存。进入理性时代,具有自觉精神的人的文化才真正产生,其标志就是主体性的价值观。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不仅决定着领导者和教育者的工作状态,而且决定着全校师生普遍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目标决策。例如,有的学校把“让更多学生考入大学”作为办学目标和努力方向,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学校教育无疑会片面发展学生的“应试”技能而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是依据学校教育价值观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例如,教师如果把学校作为训练应试能力的场所,那就会把教育重心放在如何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上,而轻视学生创造意识的强化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学校要获得有序发展,就必须具有理性化的学校精神,让经验、人情等文化基因让位于自觉、理性的人本精神,让学校教育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发生根本性变化,升华为主体性、个性、民主创造、参与、批判精神,以此为学校群体复杂交往活动提供共同的标准和调解手段,去衡量、评价、判定各种活动的价值。在学校发展战略管理方面,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学校使命、办学理念等,决定着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因为,无论是学校发展方向的选择还是战略目标的制订,都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学校教育价值观也是学校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前提和保证。一些学校制订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有时得不到贯彻落实,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没有在学校教育价值观层面得到集体的理性认同。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在追求管理效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的发展发生矛盾,成为“管理的两难困境”。[1]一方面,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人的自由充分发展,这是人的天性,而另一方面制度强调组织成员的协调一致,这又会束缚人的发展。学校文化就是寻求两者相统一的文化。学校文化对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所约束,具体体现在评价标准中。因为,任何评价标准的制订都是以学校文化为理论前提。学校具有有机的管理制度,协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关系,保证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并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这是学校的文化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学校文化规范着师生的行为,它不仅是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标准,也是消除学校组织行为冲突的根本参照。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多因素和多层次,各部门和成员之间工作重心以及个体价值观念不同,成员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行为冲突就不可避免,消除冲突一方面靠学校文化为个体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靠学校文化统一思想,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尺度,确立科学、统一的行为规范。例如,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对新生在回答家长或军官问话时,一直延续一种严格的规范要求。在“报告长官”后,新生只能选择“是”、“不是”、“不知道”、“没有任何借口”四种之一的标准回答方式,不能多说一个字。该校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学校这样规定是要让学生明白成为优秀军人必须诚心诚实、尽心尽力地把事做好。学校以回答行为标准激发学生的全部能量,履行其以报效国家作为军人首要责任和最高荣誉的培养目标要求。

另外,学校文化还决定着学校的外在形式和外显形象。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是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思路的反映。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校精神是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庶民精神。因此,校园是开放的,没有校门,反映学校秉承思想开放、学问自由的办学宗旨。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没有学校文化或缺乏学校文化的学校,必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学校,必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以先进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确立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学校文化不仅表现为普遍化主体意识和理性化学校精神,还表现为学校发展的历史观,确信理性绝对力量推动学校发展,确信学校应永远进步,永远追求完美,但永远也不可能完美。因此,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成为先进文化的“圣地”,培养引导社会发展的未来人。

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指出,“人是在文化中发展自己成为文化存在物”。而“人的文化活动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越性”。所以,“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的取向”。[2]学校文化只有在先进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从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到形象文化进行整体、全面创新,才能培养出引导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例如,南开中学从创办之初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造建国之人才,治民族之大病”。在建设学校文化、塑造学生人格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充分体现了南开的教育目标,即培育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学校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育。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严范荪为师生制订的“容止格言”。教学楼里还有一面大镜子,要求学生每次进去都要先照一下镜子,看是否符合“容止格言”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的要求。这些不仅使南开师生具有文质彬彬的外表,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在形象整理,促使师生对自身能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进行反省。

2.把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发展战略

以学校文化凝聚人心、聚集人气,为学校发展提供永续动力,关键是要以学校文化整合学校愿景、使命、方略以及相应的战略举措。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对自身教育活动存在价值的思考和总结。不同时期、不同学校,学校教育价值观可能不同,但立足点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愿景是学校长期奋斗的理想目标,其立足点是教育价值观的创新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校,具体是指建什么样的学校、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设计学校发展愿景,要考虑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更要考虑继承民族文化和学校历史文化的精华。愿景不仅是校长个人的追求,也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使命是在学校已有基础上,为达到愿景,做什么、怎样做和实现什么目标。方略是为实现学校愿景在完成使命的教育活动中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将愿景、使命、方略和学校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凝聚全体师生的人心、聚焦全社会的人气,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着力打造先进的文化风尚

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理念的建设必须以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为根本原则。因为,学校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场所,爱国主义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学校文化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必须坚持传承、创造本民族的精英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使命就是改造旧社会并创造新社会。学校文化主体不仅要率先垂范社会先进文化,更应超越传统、超越现实,以进取精神开拓未来。

学校文化不仅体现为教育价值观层面上的建设,也需要实践行为层面上的细节养成。从校本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到学业作业布置,都能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观。学校文化不仅要有高尚的目标,也要有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把握的行动准则和教育要求。而且,在各种活动中,要重视师生的“内省”,通过“内省”反思自身行为与学校文化的差距。通过“内省”使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并增强践行学校文化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热爱学生、具有敬业精神、自尊自爱的教师群体风尚,形成刻苦学习、生动活泼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群体风尚,形成治学严谨、品德高尚、纪律严明的师生群体风尚,真正发挥学校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标签:;  ;  ;  ;  

论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