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李培富[1]2007年在《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其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c)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和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太湖流域稻区稻作历史悠久,蕴藏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在与稻瘟病菌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抗性类型对病原菌有较宽的抗谱,抗病基因可能具有较好的持久抗性。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定位对我国水稻尤其是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了江苏、浙江等6个省的26个稻瘟病菌菌株的小种属性,用12个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鉴定了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的抗、感反应,研究结果分别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和Kiyosawa(1983)的原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不同菌株(系)致病性的稳定性。进一步利用江苏、浙江等省的44个稻瘟病菌菌株和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接种鉴定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26个中国稻瘟病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的鉴定,其小种属性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原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变异频率高达53.8%,按反应型统计,变异率为14.8%;7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在12个日本稻瘟病菌单基因鉴别品种上抗性反应与Kiyosawa(1983)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按反应型统计的变异率为3.6%。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51个中国或日本稻瘟病菌株(系)的抗性频率在88.6-97.7%之间,其中黑壳子粳和薄稻的抗性率在95%以上。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及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_1种子,自交获得F_2群体,部分F_2自交获得F_(2:3)家系,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_1、ZE_3和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_1、F_2及部分F_(2:3)家系的抗性反应,根据杂交F_2代及F_(2:3)家系的抗、感分离,分析抗病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和缺儿糯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江南晚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的;黑壳子粳和铁杆青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_1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薄稻和江南晚对ZG_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黑壳子粳、铁杆青和缺儿糯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_3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E_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主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鉴别品种杂交获得杂交F_1、F_2世代,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薄稻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与12个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中所含有的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是否为新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黑壳子粳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F_1、F_2和F_(2:3)家系,从F_2分离世代开始,按单粒传法获得F_6重组自交系。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生理小种ZG_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_1、F_2、F_(2:3)家系及F_6重组自交系家系的抗性,根据F_(2:3)家系的抗、感反应推测杂交F_2代的基因型,并结合SSR分子标记对黑壳子粳中的抗病基因进行初定位。将黑壳子粳中对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标记RM7654和RM144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cM和10.5cM,暂定名为Pi-hk1(t);将黑壳子粳中对生理小种ZG_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与SSR标记RM277、RM511和RM1261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5cM、11.7cM和20.8cM,暂定名为Pi-hk2(t)。根据初定位的结果,将黑壳子粳的Pi-hk1(t)基因与定位于第11染色体末端的Pi-1、Pi-k、Pi-44(t)和Pi-lm2等已知基因的品种杂交获得F_1、F_2种子。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_1、F_2代的抗性,进行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黑壳子粳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Pi-hk1(t)与4个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根据F_6重组自交系对菌系北1的抗、感反应,结合SSR分子标记,将黑壳子粳抗病基因Pi-hk1(t)定位在SSR标记RM7654和RM2738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1.6cM。利用F_6重组自交系将黑壳子粳中抗ZG_1小种的基因Pi-hk2(t)定位在SSR标记RM27940和RM2816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4.6cM和8.4cM。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张红生[2]2007年在《4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广谱、高抗稻瘟病为材料,与高感稻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F2,分别接种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ZG1,根据P1、P2、F1和F2等不同世代植株的抗、感反应,分析地方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机理。结果表明:薄稻、铁杆青及缺儿糯对北1菌系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江南晚对北1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铁杆青及缺儿糯对ZE3小种的抗性均可能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铁杆青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则可能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品种杂交,用北1菌系接种不同组合的F1和F2,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薄稻对北1菌系的抗性基因与12个鉴别品种所携带的已知抗稻瘟病基因是不等位,将该基因暂定为Pi-bd1(t)。

何新建[3]2000年在《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成株期注射接种法,比较了两个太湖地区粳稻地方品种黑壳紫粳和薄稻,一个云南粳稻地方品种丽江,以及12个日本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等15个品种,对7个日本稻瘟病菌标准鉴别菌系和我国两个太湖地区优势小种ZG_1、ZE_3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黑壳紫粳对供试的9个菌系都表现抗病;薄稻除对研53-33表现感病外,对其它8个菌系表现抗病。日本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藤坂5号(Pi-i)、福锦(Pi-z)、砦1号(Pi-z~t)、K1(Pi-ta)和K59(Pi-t)对太湖地区优势小种ZG_1和ZE_3均表现抗病性。 黑壳紫粳与丽江杂交的F_1、F_2世代以及由F_2单粒传产生的F7家系分别接种日本鉴别菌系研54-04和北1,根据抗感分离比例和X~2测验,初步明确黑壳紫粳对菌系研54-04的抗性是由两个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的,对菌系北1的抗性是由一个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的。抗病基因的抗病谱分析和等位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控制对菌系研54-04抗性的一个抗病基因可能为已知抗病基因Pi-i;而另一个抗病基因同时控制了对菌系北1的抗性,它与日本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中对北1具有抗性的基因是不等位,可能为新基因。 薄稻与丽江杂交的F_1、F_2和回交世代分别接种菌系研54-04、ZG_1,发现薄稻对研54-04的抗性是由两个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的;对ZG_1的抗性是由一个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的。

李培富, 翟虎渠, 张红生, 陆志强, 陈志谊[4]1999年在《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和黑壳子粳分别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和回交,获得F1、F2、BC1世代和部分F3家系,在3~4叶期用喷雾法分别接种ZA49和ZG1小种,根据抗、感分离比例,推断薄稻和黑亮子粳对ZG1和ZA49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两个抗病品种的抗病基因间呈非等位关系。进一步将两个抗病品种与三个含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F-98-7(Pi-km)、F-124-1(Pi-ta)和F-145-2(Pi-b)杂交,根据F1和F2接种结果表明,两个粳稻地方品种与上述三个材料所携带的抗病基因是不等位的。

唐庚生[5]2004年在《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铁杆青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经典遗传方法和分子标记研究品种的抗性遗传与定位相应的抗病基因是水稻抗稻瘟病遗传育种所需要的。本研究以抗稻瘟病品种铁杆青为抗病亲本,以普感品种苏御糯为感病亲本,构建了F_2群体,最终定位了抗稻瘟病基因Pi-tl。 1.研究了抗病品种铁杆青对稻瘟病菌的抗谱。苗期喷雾接种和成株期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铁杆青对供试的14个菌系都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日本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中Pi-i、Pi-z、Pi-ta、pi-z~t和Pi-t基因对太湖地区优势小种ZG_1和ZE_3均表现抗病性。因此这些抗性基因在本地区的抗稻瘟病育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研究了铁杆青与丽江杂交的后代群体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方式。铁杆青与丽江杂交的F_1、F_2世代、BC_1世代以及由F_2单粒传产生的RILsF_8家系分别接种日本鉴别菌系研54-04和北一,根据抗感分离比例和X~2测验,初步明确铁杆青对菌系研54-04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菌系北一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将抗病品种铁杆青与感病品种丽江杂交和回交,获得F_1、F_2和BC_1,分别接种ZG_1和ZE_3,结果表明铁杆青对这两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ZG_1和ZE_3接种鉴定了铁杆青×苏御糯组合的F_3系统,结果进一步表明,铁杆青对ZG_1和ZE_3的抗性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3.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使用菌系北一接种铁杆青与6个日本鉴别品种杂交的F_2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15:1,这表明铁杆青中控制对北一的抗性基因与日本鉴别品种中已知的抗性基因是非等位的,可能为一个新的抗性基因,暂时命名为Pi-tl。铁杆青与4个日本鉴别品种杂交,获得F_2代,接种对双亲为非致病性的2个生理小种ZG_1和ZE_3,结果表明,铁杆青对ZG_1和ZE_3小种的抗病基因与已知抗病基因Pi-i、Pi-z、pi_z~t、Pi-ta和Pi-t是非等位的。 4.Pi-tl基因的定位。分别混合铁杆青和苏御糯杂交的F_2群体中16个抗病植株和16个感病植株,构成抗病池和感病池,使用136对SSR标记引物筛选两池的模板DNA,仅获得一个标记RM308在两池间存在差异,用这个标记筛选铁杆青、苏御糯及其F_2群体的植株,发现抗病基因与第8染色体卜的标记RM308共分离。!利此,将Pi一11定位一」几水稻}!勺第8染色体上。关键词:水稻;稻瘟病;SSR;分子标记;累积分布曲线法

李培富, 张红生, 何新建[6]1999年在《太湖粳稻地方品种铁杆青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文中提出应用杂交分析法和累积分布曲线法,研究了太湖粳稻地方品种铁杆青对中国稻瘟病菌优势小种ZG1 和太湖稻区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ZE3 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铁杆青对ZG1 小种的抗性是由1 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ZE3 小种的抗性除了1 对显性基因外,可能有修饰基因或微效基因影响中抗类型的表达,并且两个抗病主基因为独立遗传;与3 个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等位性测定表明,铁杆青所含的两个抗病基因与Pi- Km 、Pi-ta 和Pi- b 是不等位的。

王建飞, 何新建, 张红生, 陈志谊[7]2002年在《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菌表现抗谱广、抗性强的特点。利用黑壳子粳与感病的云南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获得的F1、F2 和RIL群体 ,在苗期喷雾接种研 5 4 0 4和北 1两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 ,根据抗感反应分析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对菌系研 5 4 0 4的抗性由两对互为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结果和重组自交系的抗感反应表明 :黑壳子粳对菌系北 1的抗病基因兼抗菌系研 5 4 0 4 ,该抗病基因与Pi k、Pi z、Pi ta、Pi b、Pi t等 5个已知抗病基因座呈非等位关系 ,也不是Pi i和Pi a基因 ,推断是一个未知的新基因 ;另一个抗病基因抗菌系研 5 4 0 4、感菌系北 1。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刘超, 张红生[8]2007年在《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文中研究表明以广谱、高抗稻瘟病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产生F1、F2、F2∶3及F5∶6重组自交系群体,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黑壳子粳对北1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定名为Pi-hk1(t)。根据不同杂交世代群体对北1的抗、感反应,结合SSR分子标记,将黑壳子粳中的Pi-hk1(t)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与RM7654和RM27381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1.6cM。

王建飞[9]2004年在《两个粳稻地方品种抗瘟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和稻瘟菌DNA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通过发掘和创造抗病种质、鉴定新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止和减轻稻瘟病危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本研究利用来自日本、中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31个稻瘟病菌株评价中国、日本和以丽江为背景的抗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等三套鉴别体系。结果表明:日本抗病单基因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具有很强的鉴别能力,31个菌株中鉴别出23种不同的致病型;抗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也有较高的鉴别能力,鉴别出15种致病型,但因这些抗病基因抗谱广、且体系中缺少足够的鉴别基因,因此很多菌株集中分布于L1致病型而不能进一步细分;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的鉴别能力较差,只能检测到5个群的11个生理小种,主要原因是缺乏抗病单基因的品种,使得一半以上的菌株被划分为ZG1小种。相同的抗病基因在不同背景下出现不同的抗谱,分析这是由于不同背景仍存在其它抗病基因。 从基因的抗谱来看,Pi-k~m、Pi-ta、Pi-z~1、Pi-k、Pi-ta~2、Pi-z等3个位点的6个基因具有广谱抗性特征。对黑壳子粳、铁杆青和薄稻、R917和沈农1033等抗稻瘟资源品种利用40~50不等的菌株分别接种,结果表明它们的抗谱在97.5%以上,高于任何一个抗病单基因品种的抗谱,认为这些携带多个抗病基因。 利用抗稻瘟病的太湖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铁杆青与普感的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获得的F_1、F_2群体、F_3家系和RILs,在苗期喷雾接种研54-04、北1、P-2b 3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以及中国的4个小种,根据抗感反应分析亲本的抗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黑壳子粳对菌系研54-04的抗性由2对互为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对北1、P-2b、JS10、184、ZJ01和HN024101等6个菌株的抗性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根据RILs各家系的反应,这8个基因互不相同,其中3个基因相互连锁;等位性测定结果,黑壳子粳对菌系北1的抗病基因与Pi-k、Pi-z、Pi-ta、Pi-b、Pi-t等5个已知抗病基因位点呈非等位关系,也不是Pi-i和Pi-a基因,是一个未知的抗病基因,暂定名为Pi-hkl(t)。铁杆青对研54-04的抗性也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北1的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这3对基因互为独立遗传关系。两个粳稻地方品种抗瘟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和稻瘟菌DNA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研究 以黑壳子粳、铁杆青与苏御糯的Fl、FZ群体、F3家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利用稻瘟病菌株北1和NH02一4101接种鉴定杭性,根据F3家系的杭感反应推测F:的基因型。应用ssR标记将黑壳子粳对北1的抗病基因Pi一hkl(t)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标记RM7654和RM7212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cM和1 8.7cM;对菌株NH02一4101的抗病基因p卜hkZ(t)被定位在第12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与标记RM277的遗传距离为1 O.scM。铁杆青对北1的抗性基因Pi一tgl(t)被定位在第8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与标记RM308的遗传距离为17.6cM。他们是否为新的抗病基因还需与其他杭病基因作进一步的比较。 利用已克隆的4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序列,设计了四对特异性引物,对不同来源的31个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13个指纹类型。其中来自于广东的菌株的指纹类型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即7个菌株均没有 Pl+P2引物的扩增条带,只有一个菌株在w31+W犯引物扩增下产生条带,这可能与这些菌株来自于纯私稻区有关。同时将31个菌株在7个中国鉴别品种、7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含单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和12个日本的单杭性基因鉴别品种上接种检测的致病型,分析菌株的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病菌的指纹类型与基于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划分的致病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利用来自Pc牙天KYI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为查询探针,搜索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经基因组和EST序列拼接共鉴定了近90个水稻砰天犬r基因,通过Rr一PCR的方法从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幼苗组织中克隆了一个I型水稻环天犬Y基因,其编码氨基酸的预测分子量为46 KDa,因此该新基因暂命名为Os环天KY4石。克隆的Os环天KY4石全长1254饰,编码414个氨基酸。氨基酸多序列比较表明os汗天KY4‘氨基酸序列与烟草wRKYZ、拟南芥WRKY4、西芹W叹 KYI以及大麦SUsIBAZ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47%、47%、32%与40%。表达分析表明,Os砂天KY4石的表达受稻瘟病菌、信号物质SA和ABA、非生物环境胁迫等广泛诱导,推测它很可能作为植物杭病和抗逆信号传导中的一个交又点(C ross一talk),其早期表达行为推测Os环天KY4石可能参与调控防卫反应的上游相关基因的表达。Os牙天KY4石在幼穗组织特异高表达可能与幼穗中花器发育有关。关键词:水稻;稻瘟病菌;无毒基因;DNA指纹类型;鉴别品种;致病型; 杭病基因;基因定位;WRKY转录因子

刘洋[10]2007年在《水稻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文中认为稻瘟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很大的损失。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途径。随着DNA分子标记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简称MAS)技术己成为抗病基因正确选择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抗病基因与分子标记间的重组率在不同的群体中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构建分子标记的群体往往不是育种材料本身,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目前已建立的分子标记不是基因本身,在育种大量群体中可能出现目的基因与分子标记不连锁的情形,导致抗病基因选择的失败。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抗病基因本身来建立相应的分子标记。抗病基因的克隆为建立这种标记提供了可能。Pib基因是一个已经被克隆的抗稻瘟病生效基因,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长臂末端附近的区域,属于一个很小的基因家族(Pib,PibH8,HPibH8-1,HPibH8-2)。Pib基因编码由12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含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和富含亮氨酸重复(leucine-rich reports,LRR)的蛋白质。本研究首先对3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发现该群体包括7群23个生理小种,其中ZC和ZA群是优势群,;ZG1、ZC15和ZE3小种是最优势小种。同时分别利用其中8个菌株对106个杂交稻亲本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106个亲本的平均抗病频率为25.15%。恢复系亲本总体抗性水平高于保持系亲本。同时发现,C15、B13、D7和B15四个生理小种的致病频率较高,分别为84.9%、83%、80.9%和80%。然后分别利用这36个菌株对两个含Pib基因的材料(IRBLb-B和F-145-2)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36个供试菌株中,IRBLb-B和F-145-2分别抗26和31个菌株的侵染,抗性频率分别为72.2%和86.1%,表明这两个含Pib基因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性。但二者抗性频率相差较大,为13.9%。本实验还利用建立的感病等位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并结合前人报道的抗病等位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组建一套Pib基因分子标记对109个杂交稻亲本或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同时在温室分别选用稻瘟病菌株05-12(ZB13)和05-30(ZC15),采用标准喷雾接种法对上述109个杂交稻亲本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发现在109个杂交稻亲本中,94-4、HA303和05H38等5个杂交稻亲本都抗05-12和05-30,且都含有Pib基因,从而为抗性辅助选择(Resistance-assisted Selection,RAS)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这套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对600个杂交F_2代单株进行早期筛选,得到185个抗病基因Pib纯合的单株,田间抗性调查结果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一致。因此该套显性分子标记可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总之,本研究利用己克隆的Pib功能基因序列本身建立了新颖的DNA分子标记,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育种辅助选择和抗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该标记克服了常规分子标记的弊端,为MAS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已克隆的Pib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与基因定位[D]. 李培富.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4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性的遗传分析[J].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张红生. 遗传. 2007

[3]. 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D]. 何新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4]. 两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J]. 李培富, 翟虎渠, 张红生, 陆志强, 陈志谊.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5].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铁杆青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D]. 唐庚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6]. 太湖粳稻地方品种铁杆青抗稻瘟病的遗传研究[J]. 李培富, 张红生, 何新建. 宁夏农学院学报. 1999

[7].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J]. 王建飞, 何新建, 张红生, 陈志谊. 遗传学报. 2002

[8].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J]. 李培富, 史晓亮, 王建飞, 刘超, 张红生.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9]. 两个粳稻地方品种抗瘟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和稻瘟菌DNA指纹类型与致病型的关系研究[D]. 王建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10]. 水稻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D].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两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