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生命力与发展中的博弈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生命力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争鸣的学术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及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及发展中的博弈观作初步探析。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生命力
自从马克思经济理论产生以来,就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就连信奉西方经济理论的欧美诸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资本论》看成是一部不朽的经济理论巨著。如果排除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理解过多的制度性局限,其理论仍闪烁着伟大的思想火花。
1.公众性。马克思《资本论》一问世,在欧洲大陆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公众对这一理论的自觉接受使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效益。资产阶级开始用“沉默”来遏制这部巨著的传播,继而又大肆攻击,企图扼杀其于诞生初期。然而“野火烧不尽”,理论的公众性使其一开始就成为大众自觉接受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能很快地征服公众,原因无非有两条:第一,极强的说服力使公众豁然启迪;第二,他们身处的时代,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现实,现存制度的非合理性、非公平性正为他们所亲身体验和感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诞生,其生命力就烁烁闪现于公众之中。
2.理论的严密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严密的逻辑推论和理论构建,使整个体系内容丰富且严谨,理论探索的思路宽阔且博深。从大的理论构建看,马克思按照生产→流通→分配的结构,从个别资本分析深入到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具体分析看,马克思对每一经济过程和每一基本经济范畴,都指出了它的内在规定性,包涵了社会经济分析丰富的内容;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能够有效地解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过程。因此,严密的理论论证是其生命力的永恒闪光点。
3.方法的科学性。马克思读大学时浓厚的哲学兴趣,奠定了他研究方法雄厚的理论基础,大学毕业后碰到的许多现实而棘手的经济问题又使他以极强的使命感把毕生精力倾注于经济理论研究,在他的经济论著中,贯穿于始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层次上表现了与他人的根本差异,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不同又使其理论构建无懈可击。马克思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范畴的分析都立足于二重性思维,从最基本的“原素”形式——商品开始,到劳动二重性、货币、资本等诸多范畴,对进入流通、分配一系列范围的论证,既揭示这些经济范畴深刻的社会烙印又揭示它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共有规律的属性,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条宽阔的思维空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科学合理的成份,坚持并发展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化,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极大的思维延伸性。因此,方法科学性作为理论严密性的基本保证,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充分的体现。
由于马克思经济理论广泛的公众性、严密的理论性及方法的科学性,从它诞生至今,出现了无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捍卫者,一大批经济理论、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他们虔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着丰富的内容,使这把不熄的生命之炬代代相传。
二、现实与挑战: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许多论证都不免带有时代特征的局限。如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作了精辟分析,概括出垄断资本主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但二战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使坚持列宁理论的学者只能艰难地在新的变化中寻找五大特征的思维轨迹。确实,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面临新的挑战。
1.来自教学与研究的挑战
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看,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的困惑,一方面是学的迷惘。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由于坚定的信仰,扎实的理论功底,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不仅带有强烈的情感投入,而且作为事业的全部寄托,在教学和研究中表现出严谨的学风和积极的思维。新一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吸取西方经济理论为我所用,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仍有一些青年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常常表现出偏颇或肤浅,而对西方经济学则表现出极大的热衷,这一现实很难从他们接受理论教育的时代特征去解释,也无法从两种理论各自的优势占有去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辟性和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因此,勿容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阵地遇到了挑战。就连各类经济院校,各种应用性经济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而经济理论学却受到了冷落,一些青年教育工作者不重视经济理论研究,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期货、股票的研究及操作。从学的方面看,如果排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中学到大学教学安排的非合理性,许多学生以政治说教来概括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第一线遇到的危机与挑战,原因有多方面,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灌输式教育的负面效应,有的学校甚至通过“蚕食”政治经济学课时而扩充西方经济学教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但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探索出一条坚实而有效的路径。
教学第一线的窘境也同样反映在理论研究领域。仅从诸多的经济理论研究论著来看,我国新崛起的一代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乏真知灼见,精辟独到。但也有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表现出肤浅甚至片面。有的人趋之若鹜地倾心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为我所用,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差异、体制特征、文化背景等缺乏深刻全面的探讨。也有的经济理论研究者,试图在马克思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之间寻找一种“新综合”,形成一种既不否定前者又不违背后者的理论体系,但有两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解决,这种探索最终不会有实质性进展。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是否抓住了灵魂和精髓,二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借鉴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凯恩斯革命”以后,新的“革命”接踵而来,西方经济学同样处在危机与挑战中,因此,两种理论精华的选择及实践的检验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辛的探索过程。
2.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发展
(1)时代的要求。 社会科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马克思以后的100多年间, 由科技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的全面变革,都给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继续囿于经典作家的某些结论,忽视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从简单的对比中论证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性,抽象出一条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道路,这只能在空想和盲目追求中去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的确,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发展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苏东剧变的社会主义低谷时期,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向世界展现自己新的里程碑,如何完善市场体系,如何规范市场运作,如何健全和配套市场竞争规则等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2)理论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自发的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私有制下自由展开,马克思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内在的规律性。历史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一个自觉选择的过程出现在中国大地,这就对理论探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地看,我们不能过分地责怪斯大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墨守,特别在当时两大阵营严重对弈的国际环境下,坚持是发展的保证。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一位伟人的雄才大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领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同样无法苛求处在领导岗位上的邓小平象马克思那样以大部头的著作来阐发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只能通过一次次讲话、视察谈话来表达深思熟虑的观点,其实,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思想已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完整体系。当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刚刚起步,它内在的本质、矛盾及规律性一时还难以完全展开,需要深化的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之路。
(3)实践的要求。80年代以后, 市场经济的实践在计划经济的“缝隙”和“边缘地带”茁壮地成长起来,市场机制的功能在不断增强,中国大地上到处充满了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先行的实践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客观地评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求我们大胆地利用市场经济几百年不断积淀的内在力量,要求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一句话,实践要求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博弈观
从市场运作角度来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这种决策中,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它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它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和均衡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博弈论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经济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各种理论也在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并非你死我活,也决不是寻找新的“趋同”、“综合”,而是在发展与完善中强化自己的理论深度与实论广度。一种理论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信奉者的津津乐道,而在于它有无深刻的理论阐发及广泛的实证效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决不会远离这场理论博弈。
1.博弈,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化的动力
任何理论现实的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继续。现代经济发展已出现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三大潮流,而且,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打破了无形的桎梏,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念急剧而深刻的嬗变,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使经济学研究更加求真和务实。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本质上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一个多世纪后,由于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经济研究涉猎的问题异常广泛,新的研究成果使人目不暇接,多视角研究的丰富性,构成了理论博弈精彩纷呈的格局。客观地讲,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大量现实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论证后,进行高度的理论抽象,概括出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上升更替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根据。但是如果从经济运行机制、组织管理、调控方式看,马克思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它的实证性,而西方经济理论则往往通过一套严密的数学推论,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在实践中具有较广泛的可操作性和效用性,这实证化倾向虽不时地受到时效性的冲击,但它客观上为不断推陈出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在进行一场博弈,各自的生命力集中表现为如何在发展的道路上站在更高的时代视角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理论阐释,为自己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理论博弈本身是其不断完善化的动力。博弈首先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发展中冲破封闭式的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博弈同时是一个不断汲取的过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决它所存在的时代的一切问题,也没有一种理论不能解决它所存在的时代的某一个问题,这样,博弈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填补自身理论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在广泛的博弈中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既有研究成果,研究社会经济运行中鲜活生动的现实问题,既注重实证研究又注重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可能走势,在博弈中发展,在发展中博弈,用不断完善的理论构建,展现其恒久不衰的生命力。
2.博弈,马克思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初,就为自己的学说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使其充满了批判性、革命性、开放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根据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的发展论,实质上也是经济理论不断升华、成熟的一种博弈观,它首先敢于将自己的理论放在革命、批判的系统内,依据实践变革的要求,以创新的理论和大胆的尝试来丰富、补充、修正自己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来自于实践,它必然倾听实践的呼声,关注实践变化的走向,特别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的丰富性对理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信息革命带来的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使理论研究稍有怠慢,就会变得被动、滞后。理论博弈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开放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变革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马克思的方法论必然积极投入这一过程,在博弈中用新的理论不断填补、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
3.博弈,建立动态思维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分析中揭示人类社会更替与创新的规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坚持动态思维法。动态思维过程充满了辩证思维和立体思维,它首先是创新性思维,在经济活动中的某一领域提出崭新的理论,并且这种理论不是传播理论的花样翻新,而是由一套全新的范畴、概念、定律、方式组成,具有科学的方法、扎实的理论功底、严密的逻辑推论,真正渗透着水乳交融的理论阐释。动态思维同时是全方位思维,既注视世界理论发展的前沿,又立足本国的具体国情,既展望未来又注重现状。动态思维还必须是积极思维,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当苏东剧变的现实骤然出现,积极思维看到的是:这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旋涡,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回合,决不是最终结局。因此,理论博弈过程就是动态思维的过程,建立动态思维也无法离开理论博弈。在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经济理论已走出水火不容的对立格局,在诸多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共有规律的认识上日益取得共识,但制度差异也必然使经济理论或多或少地打下了制度特征的烙印,中国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那么它必然理直气壮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照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博弈中,必须走出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思维误区,建立动态思维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