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岚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间,在我县县人民医院选择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监测,统计对比两种血压监测对血压达标的监测效果。结果:采取动态血压监测CKD1-2期患者血压达标率18.2%与诊室血压50.0%监测相比明显较低,动态血压监测CKD5期患者血压达标率16.7%与诊室血压监测0.0%相比明显较高,P<0.05。采取动态血压监测CKD3-4期患者血压达标率17.9%及总达标率17.5%与诊室血压监测21.4%、21.3%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采取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监测,患者均随病情加重血压达标率下降,且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能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状况监测效果,可推广运用。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慢性肾脏病;高血压;血压达标
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及功能障碍性疾病,且患者肾脏损害病史3个月以上。当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CKD的危险因素,CKD合并高血压后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加强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此次研究中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CKD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运用效果,以期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参考。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间,在我县县医院选择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排除6个月内存在急性肾衰竭或其他急性肾脏疾病发作;所有患者均用药记录、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存在严重内科疾病或存在脑血管意外史、心绞痛史、继发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能自主表达意愿;均自愿配合研究。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2.6±7.5)岁;采取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期:CKD1-2期22例,CKD3-4期28例,CKD5期30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监测,所有患者均在降压治疗7d后进行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使用中健科仪CB-1805-B型动态血压仪对患者进行监测,在22:00-6:00间(夜间),每15-20min进行一次监测,在6:00-22:00间(白昼)每半小时进行一次监测,将血压仪袖带在患者非优势手臂上固定,进行常规血压监测。诊室血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时间段内3d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数值。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患者采取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监测监测血压达标状况。
所有血压达标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中的相关标准。诊室血压:130/80 mmHg以下为达标。
动态血压:24h血压130/80 mmHg以下,白昼血压135/85 mmHg以下,夜间血压120/70 mmHg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血压达标率及高血压检出率采用率(%)表示,以X?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取动态血压监测CKD1-2期患者血压达标率与诊室血压监测相比明显较低,动态血压监测CKD5期患者血压达标率与诊室血压监测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采取动态血压监测CKD3-4期患者血压达标率及总达标率与诊室血压监测对比无差异,P>0.05。详见下表。
表1 不同分期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诊室血压监测达标状况对比[n(%)]
注:与诊室血压监测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肾脏病致死率较高,已成为当前临床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慢性疾病。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高血压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后,长时间高血压将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当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CKD合并高血压患者常使用多种降压药物治疗,但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仍不佳,当前统计结果显示仅11%的患者能有效控制血压。加强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此次研究中,使用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监测患者的随病情加重,患者血压达标率均出现下降状况,说明患者病情越重,血压控制效果越差。此次研究中,采取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监测不同患者血压达标率均存在一定差异,说明临床血压监测的效果存在差异,这也是影响患者高血压诊治效果的关键。此次研究中动态血压监测对CKD1-2期患者血压达标率与诊室血压监测相比明显较低,说明单纯使用诊室血压监测时,以导致对于轻度CKD合并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漏诊状况,导致患者治疗不及时,严重时甚至会加重患者病情。而动态血压监测CKD5期患者血压达标率与诊室血压监测相比明显较高,病情较重患者进行治疗后多表现为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监测时易表现为偏高状况,导致误诊为高血压,进而易导致患者过度治疗[3]。使用动脉血压监测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能及时反应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效减少患者高血压漏诊和误诊状况,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效果。
综上,采取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监测,患者均随病情加重血压达标率下降,且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能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状况监测效果,临床推广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星,马文,陆瑶,等.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中的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32-3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3]马世兴,赵慧,王玉,等.老年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特点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6):2938-2942.
论文作者:郭树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诊室论文; 高血压论文; 动态论文; 达标率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