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_哲学论文

应用: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_哲学论文

应用:哲学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繁荣论文,哲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新的世纪,如何繁荣发展,这是哲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注重实践,坚持哲学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新世纪、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应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目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旧哲学的致命弱点在于理论和实际脱节,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世界的批判和说明,不主张也不可能应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旧唯物主义满足于凭直观感觉描述客观事物,不了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认识活动是人的实践过程,是人应用一定的理论、根据一定的目的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唯心主义者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客观世界归结为某种神秘的主观精神或客观的“绝对观念”,因而根本谈不上应用理论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点引入哲学,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其根本作用在于为实践服务、为群众服务。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应用于实践,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化作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毛泽东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特别强调应用,他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7页)他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作为学习理论成绩大小的标准。他向全党发出号召: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加应用,就会变成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中国革命屡遭挫折,教条主义是重要根源。

马克思说:“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接触和相互作用”就离不开哲学应用。可以说,哲学事业的真正繁荣,取决于是否坚持自身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取决于“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一基础,哲学自身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对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关系到哲学自身的兴衰存亡。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最大的现实,哲学工作者要敢于应用哲学观点和方法,发现和分析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探索它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现实活动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二、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经验

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经历的是一条研究理论、把理论应用于各个领域、再从应用的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是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但革命实践和他们本人思想的逻辑发展,使他们走出哲学圈子,踏上社会舞台,把哲学应用于各个领域,最后又回到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新哲学创立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应用于革命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应用于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先后写下了大量著作,发展了自己的哲学。例如,在马克思那里,哲学和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新哲学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经济学的研究催生了“哲学之果”,哲学在《资本论》这部光辉著作中得到了科学证明和丰富发展。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军事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创立了军事哲学和自然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总结和哲学论证。毛泽东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总结实践经验,不但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哲学专著,而且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政治哲学著作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哲学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他虽然没有写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他的所有著作都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结晶,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他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

三、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迫切要求

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总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为一定阶级的现实活动作论证的。有的同志贬低甚至嘲笑哲学的“说明和论证”作用,这是一种误解。黑格尔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讲清了哲学和时代、现实的关系。他讲的存在的东西就是合乎客观必然性的现实的东西。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理解、说明现实的东西。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哲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回答并做出科学的抽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现实提出了大量课题要求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予以解答,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实、丰富和发展自己。

第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哲学可以而且应当研究这个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例如,我们应当从哲学上深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发展动力,阐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等。不少人有这种体会:从哲学上研究邓小平理论,道理讲得全面、透彻,说服力强,有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第二,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哲学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任何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背后,总是存在着某种哲学观念或主导意识的支配;但更重要的是,一切哲学观念和理论体系,都必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某种特定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因为哲学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注重从哲学高度研究经济问题。江泽民同志的“论十二大关系”,正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新成果。我们从哲学上研究这些重大关系,就能在实践中坚持客观性,避免主观性;坚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坚持系统性,避免孤立性;坚持创造性,避免思想僵化;坚持适度性,避免绝对化,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三,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中的问题。这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人们在社会剧烈变革中出现的不良心态、错误观念。例如,当前封建迷信现象死灰复燃,并大有蔓延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哲学工作者有责任拿起哲学的批判武器,揭露封建迷信的欺骗性,同时在全社会中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科学世界观的阵地让一寸,封建迷信就必然进一尺,我们切不可放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另一类是一些干部和知识分子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例如,当代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死亡的征兆,反而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原苏联和东欧却被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那么应当怎样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如,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但若干年来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否保得住?如果公有制失去主体地位,我国的社会性质将如何理解?如此等等。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简单地套用抽象的哲学原理是无济于事的,但绝不能离开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指导。只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搞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在服务现实、指导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为自己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充实新的内容,提炼新的观点,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四、应用是培养一支高质量、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的根本途径

当前哲学理论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有的哲学工作者不参加火热的群众实践,不了解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不乐于也不善于研究当代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大量的新问题,甚至认为研究现实问题的著作没有“学术价值”。这些同志要在思想上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摆正哲学位置。什么是哲学?一些学者对它作过许多解释,但最通俗准确的还是哲学常识上的那句话: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就表明:哲学不是“知识大全”,而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不是至高无上的,而只是说,它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而离现实世界更远、更间接,居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哲学不能包医百病,而只是为人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和树立理想信念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工具。哲学不能凌驾于实践和具体科学之上,而应立足于实践和具体科学之中。离开实践和具体科学就没有哲学,脱离群众实践、脱离具体科学、自视高雅、闭门造车的哲学工作者,必然走上旧时思辨哲学的老路。第二,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哲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为广大群众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但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拿预定的哲学观点套取现实生活中的零星事例;一种是拿现实生活中的零星事例依附预定的哲学观点。这种观点和材料的简单凑合,会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从而封闭真理发展的道路。哲学理论联系实际,应当从事实的总体上把握事实,从矛盾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实,从发展过程中把握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从局部中透视全局,从个别中概括一般,从现象中提炼本质,从苗头中揭示趋势,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一般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丰富和充实哲学理论。

但是,“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现实对理论特别是对哲学缺乏应有的热情。现在的一些实际工作者存在着实践和理论相脱离的情况,一味埋头组织生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他们不懂得,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现代文明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不仅要有文化、懂专业,而且要有哲学头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精神武器。因此,实际工作者应当学习哲学,应用哲学。《人民日报》曾经在头版头条登过一篇《荣事达的哲学大视野》的长篇通讯,介绍荣事达集团领导班子用哲学谋划和组织生产。1995年,在全国洗衣机产量下降14%的情况下,该厂却增产53%,产销量、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这是企业家应用哲学指导实践的典型。它说明,哲学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可见,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克服哲学和实践相脱离的关键是哲学应用。哲学应用是哲学和实践的结合点,是理论和实践相互过渡的桥梁。通过哲学应用,哲学走向实践,实践走向哲学,哲学现实化,现实哲学化。哲学家以理论研究为主,同时也是实践家;实践家以经济建设为主,同时也是哲学家。哲学和实践结合,哲学家和实践家联盟,必然出现哲学兴旺发达的局面,必然造就一支高质量、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

标签:;  ;  ;  ;  ;  

应用:哲学繁荣的必由之路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