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豪[1]2008年在《基于FPGA的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当前处理器速度越来越快,外设存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对计算机总线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PCI局部总线由于其速度快、可靠性高、成本低、兼容性好等特点,在各种计算机总线标准中占主导地位,采用基于PCI标准的接口设计已成为相关项目开发中的优先选择。同时在芯片设计中采用IP(IntellectualProperty)技术是IC设计发展到SOC时代的必然选择,建立IP库能为以后的设计节省大量的人力,提高设计效率。基于这样的思想,针对PCI接口使用的广泛性,本文讨论了基于FPGA的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设计技术。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重点分析了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设计。对PCI总线协议的分析理解是进行PCI总线从接口IP核设计的前提,而对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功能分析和结构化分析是设计的关键。本论文在对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功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整体设计和子模块的划分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本论文以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为线索,阐述了PCI总线从接口IP核设计、仿真及综合验证的各个步骤。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完成了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设计,并且通过编写测试激励程序完成了总线从接口IP核功能仿真,以及布局布线后的时序仿真,并利用Altera的PCI开发板进行了测试,证明所实现的PCI总线从接口IP核完成了要求的功能。然后,论文对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及实现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WINDOWS2000环境下的设备驱动程序技术,包括驱动程序的发展和现状,详细地论述了WINDOWS2000下WDM驱动程序的结构和相应的开发技术。最后,针对Altera的PCI开发板的工作特点,给出了设备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设计、调试、测试过程。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与采用PCI专用芯片来实现PCI总线从接口相比,本论文采用FPGA设计的PCI总线从接口IP核具有灵活性,同时PCI总线本身又具有广泛的应用,这都使得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应用意义。
刘宁[2]2008年在《基于PCI Express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采集系统、图像采集系统等测试系统的发展,在测试中产生的大容量数据如何快速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成为制约系统性能进一步提高及系统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通过研制以LVDS接口高速接收发送数据并通过PCI Express计算机总线将数据传入计算机的接口卡,实现了将外部数据高速传入计算机。论文在分析任务及技术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总体方案。在硬件实现部分,介绍了基于PCI Express总线高速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对数据收发的接口及时序、FPGA实现PCI的主模式工作时序、FPGA实现PCI的从模式工作时序、FPGA实现PCI Express总线配置、FPGA实现DMA传输、FPGA进行中断管理及电源分配等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软件部分,结合系统读取数据过程介绍了驱动程序的结构以及为实现高速数据存盘而采用的多线程技术。在论文的结束部分给出了该接口卡自检、数据读入计算机等功能的试验过程及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次设计完成的接口卡,是以PCI Express的X1接口实现的,如果以X16接口进行设计,采用RAID等技术,系统的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
王立娜[3]2008年在《基于FPGA的PCI数据采集卡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据采集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的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在整个数字系统中起到关键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其应用已经深入到数字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中。PCI局部总线由于其速度快、可靠性高、成本低、兼容性好等特点,在各种计算机总线标准中占主导地位,基于PCI总线标准的接口设计已成为相关项目开发中的优先选择。FPGA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它是作为专用集成电路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而出现的,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FPGA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片FPGA通过不同的编程数据可以产生不同的电路逻辑功能。FPGA在通信、数据处理、网络、仪器、工业控制、军事和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论文重点论述了基于FPGA的PCI数据采集卡的设计,板卡实现了查询、中断和DMA等多种方式读取数据,不但可以实时采集数据,还能够实现大容量数据的缓存,可有效地解决对数据高速采集、传输的需求。板卡实现了软件或硬件触发的连续、分组采集控制,采用硬件自动切换通道,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硬件防止串道的功能。另外,板卡附带有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输出及有多种门控方式的定时/计数器功能,各功能相互独立,通过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的工业控制需要。由于采用了FPGA实现数据采集控制逻辑,减少了开发周期,不但可以在线修改设计,还可对设计进行在线升级。
任琦[4]2016年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绝大多数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结果,极少数ACS是由于外伤、血栓栓塞、动脉炎、心脏介入治疗并发症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当冠状动脉的供血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则会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而发生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ACS患者通常存在多种炎症、血栓形成、凝血系统激活以及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增高,UA患者在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AMI患者发病时主要出现射血分数减低,心搏量和心排血量下降,心率增快或有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病情严重者,动脉血氧含量降低。ACS患者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治疗,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并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ACS发病的共同机制,其均包括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但STEMI时,冠状动脉常常急性完全阻塞,因此需直接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以早期、充分和持续开通血管,使心肌充分再灌注。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ACS的首选方案,与此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治疗方案也成为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方法。然而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氯吡格雷虽然能够明显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但同时也具有起效缓慢、个体差异大、血小板功能恢复慢、剂量依赖等特点。替格瑞洛作为血小板P2Y12 ADP受体抑制剂,口服给药后替格瑞洛及其代谢产物与人血浆蛋白广泛结合,并且主要通过粪便进行排泄,因此,替格瑞洛的肾脏损伤极小;替格瑞洛及其十多个主要代谢产物均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且无需肝脏激活,首次口服2h左右对血小板抑制的程度可以达到最高,药物起效快;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消失快证明其药物效应终止也较快;替格瑞洛可逆性地与血小板P2Y1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通过抑制新血凝块的形成,虽然其在治疗过程中仍然伴随了呼吸困难、心室间歇、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但部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暂停给药而终止。虽然替格瑞洛在大出血不良事件上也出现了某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增加,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部分实验研究的证实。但对于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内还鲜见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对600例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旨在为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临床疗效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进行全面对比,以评价替格瑞洛在国内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成功完成PCI手术的600例ACS患者(包括134例STEMI、318例NSTEMI和148例UA),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298)和氯吡格雷组(n=302)两组,在给予100mg/d阿司匹林的背景下,替格瑞洛组给予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为90 mg/次,2次/d,氯吡格雷组给予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为75 mg/次,1次/d。在PCI术前和术后24h对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LT)、肾功能(Cr)、心肌酶谱(CK-MB、cTnI)、血小板抑制状况(PRU)、血液指标(PAV、BV、PV)及心功能(LVEF、LVEDD、SV、CO)等指标进行检查,并对包括病变血管的病变位置及血管狭窄率、DES数量、PCI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PCI术中患者基础临床资料、TIMI血流情况、PCI术中有创操作等造影和PCI术中的情况进行比较;随访12个月,分别在PCI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并分析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再发型心绞痛、TIA、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支架内血栓、呼吸困难等以及出血情况(主要出血、次要出血和轻微出血)的MACE。结果:1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h的肝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2)两组术后24h的Cr水平与术前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替格瑞洛组的Cr水平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47);(3)两组术后24h的心肌酶谱(CK-MB、cTnI)水平与术前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时,替格瑞洛组的CK-MB、cTnI水平降低程度显着,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6);(4)两组术后24h的PRU水平与术前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替格瑞洛组的PRU水平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41);(5)两组术后24h的PAV、BV和PV水平与术前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时,替格瑞洛组的PAV、BV和PV水平明显降低,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40,P=0.042);(6)两组术后24h的LVEF、SV、CO与术前比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两组术后24h的LVEDD与术前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24h,替格瑞洛组的LVEF水平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7),LVEDD水平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2),而两组的SV、CO差异不明显(P>0.05)。2造影与PCI比较结果两组中病变血管的病变位置及其数量、血管狭窄率、DES数量、PCI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患者术中基础临床资料(SBP、DBP、ST段抬高>1mm和心率)、TIMI血流3级、PCI术中有创操作(血栓抽吸、POBA、IABP、DES数量>1)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ACE比较结果(1)患者死亡:两组中均有2例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内死亡;随访6个月,两组中各有4例患者死亡;(2)呼吸困难:在PCI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患者有14.09%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5.96%(P=0.036);但在PCI术后6月和12月,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3)出血事件:在PCI术后1、6个月中,两组总出血事件基本相当(P>0.05);在PCI术后12个月,替格瑞洛组的总出血事件明显少于氯吡格雷组(P=0.040);(4) MACE:在PCI术后1、6个月中,两组总MACE基本相当(P>0.05),随访12个月,氯吡格雷组中发生再发型心绞痛的人数明显高于替格瑞洛组(P=0.031),且替格瑞洛组的总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01)。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起效快速,作用持久,在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的情况下,还可以降低中远期MACE发生率,适合临床广泛推广。背景: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部分冠心病患者住院治疗则是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主要涵盖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等。ASC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大多数ACS患者无明显的体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甚至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ACS患者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治疗,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而且可以并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直接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以早期、充分和持续开通血管,使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联合术后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治疗ACS的首选方案。在许多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中发现,氯吡格雷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但其剂量依赖、选择性且不可逆性结合血小板P2Y12受体等特点导致了其起效缓慢、个体差异大、血小板功能恢复慢等缺点。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替格瑞洛具有良好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起效快速,作用持久,在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的情况下,还可以降低中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率,尤其是在PLOTA临床试验中,替格瑞洛减少复合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并且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目前已成为治疗ACS首选的ADP受体阻滞剂。然而,也有报道指出,在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时有可能发生与用药相关的无症状的心律失常不良事件,但与临床预后无关。另外,替格瑞洛也可能与患者窦性停搏有关,β-受体抑制剂可能是导致临床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的潜在因素。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等发生异常,其可以单独发病又可以与心血管病伴发,其可以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也可以持续累积心脏而致心功能衰竭。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但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法连续动态观察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对于无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出现漏检。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h的心电表现,对各种心律失常的发作均可有效记录,对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的关联及昼夜分布规律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疗效均可做明确的了解,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心律失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NSTEMI患者PCI术后心律失常AE的发生,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进行全面对比,探讨替格瑞洛与PCI术后心律失常AE之间的关系,意在明确替格瑞洛是否增加了NSTEMI患者心动过缓和停搏的风险,在临床医生使用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抗凝治疗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心律失常不良事件(AE)的发生,并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进行全面对比,探讨替格瑞洛与PCI术后心律失常AE之间的关系,明确替格瑞洛是否增加了NSTEMI患者心动过缓和停搏的风险。方法:选择成功完成PCI手术的300例NSTEMI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149)和氯吡格雷组(n=151)两组,在给予100mg/d阿司匹林的背景下,替格瑞洛组给予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为90 mg/次,2次/d,氯吡格雷组给予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为75 mg/次,1次/d。PCI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症、饮酒史、心梗史、疾病类型、心功能分级、LVEF、血常规指标、合并用药等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随访12个月,分别在PCI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与心律失常相关的不良事件,并对所有患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AE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1、两组心律失常AE比较结果(1)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发生无症状心律失常AE,其中发生快速心率失常AE主要为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AE主要为心动过缓、停搏等。(2)在PCI术后1月及6月,两组心律失常AE的发生率基本相当(P>0.05);PCI术后12月,替格瑞洛组的心律失常AE的发生率为26.8%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16.6%(P=0.035)。(3)在PCI术后1、6和12月,两组患者平均心率均有明显降低;术后12月,替格瑞洛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35),且其心率降低患者数量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27)。(4)在PCI术后1、6、12月,两组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5)在PCI术后1和6月,两组中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室性停搏、房性停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A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6)在PCI术后12月,替格瑞洛组缓慢性心律失常AE发生率为17.4%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6.6%(P=0.036)。2、两组停搏的比较结果(1)两组停搏频率的比较结果:在PCI术后1个月,两组均未有患者发生停搏。PCI术后6、12个月,替格瑞洛组多次停搏发生率分别为2.0%和6.0%明显均高于氯吡格雷的0.7%和2.0%(P<0.01);两组多次停搏的发生率均高于停搏1次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1);且在PCI术后12个月,替格瑞洛组发生1例停搏次数>4次。(2)两组停搏时间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发生停搏,停搏时间为2-5s;PCI术后6和12月,在心室停搏时间≥2s且<4s以及停搏时间≥4s的两组患者中,窦性停搏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室性停搏、房性停搏的发生率(P<0.05)。(3)两组夜间停搏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发生夜间停搏;在PCI术后6和12月,替格瑞洛组中夜间停搏发生率分别为50.0%、27.3%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的33.3%、10.0%(P=0.0417,P=0.0344)。3两组中其他AE比较结果两组中均有头晕、血压降低、晕厥、心脏骤停、意识丧失等其他AE,其中头晕和低血压较为常见,在PCI?
方庆山[5]2007年在《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卡设计》文中提出现代电子系统几乎都面临着高速、大容量数据流的运算与处理问题。在许多应用场合,如雷达、通信、声纳、图像、智能仪器等,都需要设计、应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在极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数据,而数据采集卡是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它在数据采集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数据采集卡的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在数据采集卡上采用的流行技术,完成了一种基于PCI总线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信号调理通道、触发通道的实现了电路设计,对输入信号可以达到200MSa/s的最高采样率,12位的垂直分辨率;2.研究了高速、大容量存储体的设计。论文采用了DDR SDRAM作为被采集数据的存储体。论文中介绍了DDR SDRAM芯片以及相关外围电路的设计,研究了DDR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介绍了DDR SDRAM的命令、参数与工作机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DDR SDRAM控制器,实现了对DDR SDRAM初始化、刷新、读写等操作,给出了仿真与调试结果,达到了32MB的存储深度,并可以很容易扩展成更大的容量;3.研究了高速数据传输的设计。考虑到性能与兼容性,数据传输接口使用了PCI总线,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局部总线控制器,最终实现了PCI9054与PC之间的DMA高速传输。
范俊[6]2006年在《基于FPGA的SATA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SATA(Serial ATA)是一种高速的串行总线,采用点对点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内置数据/命令校验单元,支持热插拔,具有150MB/s(SATA 1.0)或300MB/s(SATA 2.0)传输速度。目前SATA应用广泛,但国内尚无独立研发的SATA芯片。分析了SATA协议标准,建立了SATA主机控制器的层次结构,将SATA控制器划分成主机接口层、ATA适配层、传输层、链路层和物理层,各层之间采用异步FIFO(First In First Out)通讯。实现了多状态机的协同设计,完成了高速并行CRC编解码器、并行8B/10B编解码器和基于线性回馈移位寄存器的加密解密器件的设计,实现了1.5Gbps的自动阻抗匹配的串行传输通道。实现了133MHz高速PCI主机接口,支持32/64位可配置总线宽度,支持地址配置空间,具有主控DMA功能。分析并测试了FIFO深度及性能,计算了FIFO深度对层间并行运行度的影响。进行了SATA控制器的运行测试,与同类商用产品性能相当。编写了智能化仿真验证向量脚本,对整个设计进行对称封装测试,保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健壮性。运用低功耗的设计理念和流水线设计技巧,对仿真验证后的设计进行了优化和重构,节约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综合资源,增加了芯片的运行速度。深入探讨了芯片设计的自动化方法,使用一种新的描述模型取代传统的编码过程。给出了一个可视化操作环境,使用这个模型描述的设计任务,能直接转换成芯片可综合的逻辑描述,实现部分集成电路的设计自动化。
刘振岳[7]2008年在《基于PC/104+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设备维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网络技术、计算机与嵌入式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课题根据工业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应用的实际需求,在PC/104+总线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扩展式的数据采集系统——基于PC/104+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本数据采集系统将PC/104+ CPU模块中的PCI总线进行处理与扩展,将其转换为针对数据采集应用优化的内部自定义总线,使其可以以较高速度支持更多的数据采集子设备,并基于此自定义内部总线设计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另外,本系统还对数据采集部分进行改进,使信号调理部分直接集成到数据采集通道,无需额外进行信号调理,使本系统更加适用于工业数据采集应用。论文对故障诊断技术及其目前的发展作了简要阐述,在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C/104+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对系统中使用的自定义总线与各部分板卡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本数据采集系统使用的软件系统,并给出了系统软件设计思路与总体框架。经实际测试表明,本数据采集系统工作稳定,性能可靠,数据处理速度快,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非常适于工业现场数据采集。
彭平良[8]2007年在《基于FPGA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卡的研究》文中提出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在机器视觉和图像分析等诸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大部分情况下,采集卡只需将前端相机捕获的图像信息正确地传回计算机即可。但是在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需要采集卡能准确控制外部光源和相机,完成图像采集,预处理,数据传输。只有这样,用户才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对特定的某些图像进行采集、传输以及处理,以达到某种分析目的。本文根据国家985二期项目“叁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需要,设计开发了一款以FPGA为核心控制芯片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卡。采集卡以FPGA为逻辑和算法实现的核心器件,不仅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图像采集,而且实现了CCD相机控制和激光器同步曝光功能,打破了以往单纯靠增加硬件设备实现同步控制的方法,简化了系统硬件结构并节约系统成本。此外,在系统中嵌入了图像增强算法和采用PCI接口与计算机连接满足了高速采集的要求。同时,采用市场上广泛应用的Camera Link作为采集卡的图像输入接口,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简化图像获取设备和模拟摄像头之间需要视频解码等连接。具有嵌入式处理功能,光源同步和相机控制的采集卡将使机器视觉系统,图像测速等诸多领域的图像采集应用变得更为便捷。论文首先对图像采集卡系统的组成、整体方案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然后给出了图像采集卡的硬件设计。在此部分结合整体设计方案,讨论芯片的选型问题。根据所选芯片的本身特点,分模块地对图像采集卡的硬件设计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接下来是图像采集卡的软件设计部分。用VHDL和原理图结合的方法对FPGA进行编程,实现了图像采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根据图像采集系统的要求用DriverWorks软件设计了图像采集卡的WDM底层驱动程序和上层应用程序。最后是用FPGA实现了带修改参数的硬件嵌入式图像处理算法——图像增强。论文中使用QUARTUS软件嵌入的逻辑分析仪SignalTap对FPGA设计的模块进行了硬件调试,给出了调试的时序图和调试结果,经测试分析该采集卡满足“叁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陈淑霞[9]2016年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中微小RNA~26a的表达水平与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不同药物联用方式干预的治疗效果》文中提出冠心病患者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能够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治疗方式,常用的方案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然而,一些患者行PCI术治疗后,虽然已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但仍会再次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血小板抵抗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近期研究发现氯吡格雷亦存在抵抗现象,且有关的因素包括个体差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血小板基因多态性、血小板基础反应性等,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氯吡格雷在肝脏转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过程中,分别有45%和21%的氯吡格雷是经由CYP2C19基因编码的CYP2C19蛋白介导的,因此CYP2C19基因在对于氯吡格雷的转化至关重要。研究发现,CYP2C19存在遗传多态性,而其中的变异型*2和*3与代谢功能缺失有关(称为失功能基因)。近来一些研究显示,CYP2C19失功能基因型患者较正常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降低,血小板抑制程度减弱,导致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增高。此外,CYP2C19失功能基因位点变异在亚洲人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较其他种族人群常见。此外,许多研究证明微小RNA(miRNA或miR)在血小板中高表达,并在血小板参与的疾病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很少有人研究miRNA对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冠心病患者CYP2C19失功能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再次分析了mi RNA在血小板中的表达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了CYP2C19*2失功能基因型的氯吡格雷抵抗的PCI病人分别给予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或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治疗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我国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案。第一部分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抑制率、ma~adp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pci术患者基因cyp2c19的多态性及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的抑制率、ma-adp(血凝块的最大强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方法:选取312例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陆续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并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基因型。同时采用血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的抑制率、ma~adp,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vasp、scd40及p~选择的水平。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及临床特征本研究共有312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58.67±10.34)岁,其中男性203例,女性109例。2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312例患者中,cyp2c19*1/*1患者135例,cyp2c19*1/*2患者124例,cyp2c19*1/*3患者22例,cyp2c19*2/*2患者23例,cyp2c19*2/*3患者6例,cyp2c19*3/*3患者2。cyp2c19*1的频率为66.7%,cyp2c19*2的频率为28.2%,cyp2c19*3的频率为5.1%根据基因型分布,可将312例患者分为正常基因型(cyp2c19*1/*1)组135例,失功能基因型(cyp2c19*1/*2、*1/*3、*2/*2、*2/*3、*3/*3)组177例。3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抑制率及ma~adp的影响cyp2c19失功能基因组与正常基因组比较,失功能基因组的血小板血小板抑制率(31.96±13.18%)低于正常基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a~adp(55.63±13.01mm)高于正常基因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活性指标的影响cyp2c19失功能基因组与正常基因组比较,cyp2c19失功能基因组的vasp(311.54±123.97ng/l)水平较低(p<0.001);而scd40(721.42±212.78ng/l)和p~选择素(7.83±1.97ng/l)水平均较高(均p<0.001)。5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根据血小板抑制率的检测结果,将pci术患者分为氯格雷抵抗(cr)组68例和非氯批格雷抵抗(ncr)组244例,cr的发生率为21.8%。cyp2c19基因的6种基因型(*1/*1、*1/*2、*1/*3、*2/*2、*2/*3、*3/*3)患者中cr发生的比例分别为16.3%、25.0%、27.3%、26.1%、33.3%和50.0%。失功能基因组患者cr发生的比例为83.7%,与正常基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0)。小结: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血小板抑制率、ma~adp及血小板活化指标(vasp、scd40和p~选择素)的水平,且cyp2c19失功能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有关。第二部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cyp2c19功能缺失基因与行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关联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12例行pci术治疗后进行随访研究。采用taqman~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位点和*3位点的基因型。根据cyp2c19基因型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即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通过门诊问诊、电话访谈以及入院记录查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叁组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的异同,分析cyp2c19cyp2c19*2或*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1275例受访成功的患者中,cyp2c19*1/*1患者122例,cyp2c19*1/*2患者112例,cyp2c19*1/*3患者18例,cyp2c19*2/*2患者19例,cyp2c19*2/*3患者4例。cyp2c19*1、cyp2c19*2、cyp2c19*3的频率分别为68.0%、28.0%、4.0%。根据cyp2c19*2及*3位点基因型分布,将患者分为正常代谢型组、中间代谢型组、慢代谢型组,分别有患者122例、130例和23例。2叁组患者mace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0.6%、16.1%和47.8%(p<0.001)。同时,cyp2c19*2或*3突变基因型携带者较cyp2c19*1/*1携带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p<0.001)。而且cyp2c19*2或*3突变基因携带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9%)明显高于cyp2c19*1/*1携带者(10.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or=2.817,95%ci:1.282~6.657;p<0.01)是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小结:cyp2c19*2或*3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mace的发生率较高,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临床预后相关。第叁部分pci术后患者血小板中微小rna~26a的表达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目的:评价血小板中微小rna~26a的表达水平与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3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名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的水平计算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将pri≥5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vasp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rna和mirnas的表达水平。采用新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mir~26a、mir~199和mir~23a是否定向作用于vasp。结果: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血小板活性高于健康人群。血vasp基因转录水平在健康人群和氯吡格雷高反应性患者中均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但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中水平相对较高。血小板mir~26a的表达与血小板高反应活性相关而mir~199和mir~23a均与之不相关。血清中的mir~26a,mir~199和mir~23a均不参与氯吡格雷抵抗。小结:血小板mir~26a在氯吡格雷抵抗中起重要作用。mrna和vasppri检测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测氯吡格雷抵抗。第四部分双倍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替格瑞洛对cyp2c19*2基因突变患者pci术后影响目的:探讨cyp2c19*2基因功能缺失型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pci患者经氯吡格雷加量、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或更换为替格瑞洛治疗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为我国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治疗中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458例于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陆续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并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位点的基因型,并将其中的cyp2c19*2基因型患者作为随访对象。根据患者pci术后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情况将入选的212例患者分为标准抗血小板组46例、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50例、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59例及替格瑞洛组57例,对比分析四组患者在不同随访时间的血小板活性的差异及mac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时,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联用通心络组及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组,且替格瑞洛组>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联用通心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联用通心络组及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均p<0.05),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组>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其他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联用通心络组低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组(p<0.05)。术后12个月时,与6个月时一样,也是替格瑞洛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其他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联用通心络组低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组(p<0.05)。然而,同时发现虽然替格瑞洛组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血小板抑制率仍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药后联用通心络组在3个月时达最大血小板抑制率,而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与替格瑞洛组在第1个月时已达最大。2随访四组患者12个月后,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组及替格瑞洛组患者总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标准抗血小板组(均P<0.05),而四组患者单一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方面,四组患者均为轻度出血。替格瑞洛组患者出血发生率较其他叁组均高(均P<0.05)。小结:替格瑞洛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方面较氯吡格雷双倍剂量及氯吡格雷联用通心络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氯吡格雷双倍剂量组、联用通心络组及替格瑞洛组的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低,然而替格瑞洛较其他几种治疗方案容易引起出血且多为轻度出血。
李群桥[10]2007年在《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桥接逻辑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部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中对数字信号的传输速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基于ISA总线的信号传输效率低,严重制约着系统性能的提高。PCI总线以其高性能、低成本、开放性、软件兼容性等众多优点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计算机局部总线。但是,由于PCI总线硬件接口复杂、不易于接入、协议规范比较繁琐等缺点,常常需要专用的接口芯片作为桥接,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桥接逻辑的实现方案,支持PCI突发访问方式,突发长度为8至128个双字长度,核心FPGA芯片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FPGA系列的EP1C6Q240C8,容量为6000个逻辑宏单元,速度为-8,编译后系统速度可以达到80MHz,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桥接逻辑的核心是PCI接口模块。在硬件方面,特别讨论了PCI接口模块、地址转换模块、数据缓冲模块、外部接口模块和SRAM DMA控制模块等五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和硬件电路实现方法,着重分析了PCI接口模块的数据传输方式,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了内部控制逻辑,并进行了相关的时序仿真和逻辑验证,硬件需要软件的配合才能实现其功能,因此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是一个重要部分,论文研究了Windows XP体系结构下的WDM驱动模式的组成、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的工具以及开发系统实际硬件的设备驱动程序时的一些关键技术。本论文最后利用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桥接逻辑中的关键技术,对PCI数据采集卡进行了整体方案的设计。该系统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Ⅱ系列FPGA实现。
参考文献:
[1]. 基于FPGA的PCI总线从接口IP核的设计与实现[D]. 蒋豪. 江苏大学. 2008
[2]. 基于PCI Express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宁. 中北大学. 2008
[3]. 基于FPGA的PCI数据采集卡设计[D]. 王立娜. 北方工业大学. 2008
[4].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D]. 任琦. 山东大学. 2016
[5]. 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卡设计[D]. 方庆山.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6]. 基于FPGA的SATA控制器的研究与实现[D]. 范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基于PC/104+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刘振岳.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8]. 基于FPGA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卡的研究[D]. 彭平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 CYP2C19基因多态性、血小板中微小RNA~26a的表达水平与PCI患者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不同药物联用方式干预的治疗效果[D]. 陈淑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10]. 基于FPGA的PCI总线接口桥接逻辑设计[D]. 李群桥. 武汉科技大学. 200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氯吡格雷论文; 血小板论文; pci论文; 替格瑞洛片论文; 抗血小板药论文; 基因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