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满意足的地方引起不安——高清海先生示范的哲学精神及其特殊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满意足论文,不安论文,哲学论文,意义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清海先生一生哲学探索所留下的哲学遗产,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体认与阐释。从整体上讲,高先生的哲学遗产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在其著述中诉诸文字、围绕着诸多哲学问题展现的有形的、显性的存在形态。在这层面,既有穿透时空,对今天我们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有长久影响力与启示性的内容,也有高先生当年就曾坦率承认有其特定历史针对性、受到历史和认识条件局限的内容。对此,人们尽可见仁见智。二是贯穿在高清海先生毕生哲学探索中向我们示范的一种对哲学思想本性、哲学工作方式和哲学功能的深刻理解,在这种理解中,凝聚着哲学的精髓及其最为动人心魄的精神品格,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时的哲学精神。在我看来,这是高清海先生哲学遗产中最值得我们珍视和效仿的地方,尤其是把它置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具体语境中,这种精神由于分外罕见因而更散发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高清海先生所示范的哲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集中体现在这样一种对于哲学工作的高度自觉:即通过批判性反思,在人们感到心满意足的地方引起人们不安,在人们盲目和无动于衷之处使其产生困惑,从而使板结的观念出现裂缝与松动,使“理所当然”的话语霸权失去光环,使曾迷恋独断和教条的人们从迷梦中惊醒,以此方式,推动哲学的观念变革与思想解放。熟悉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苏格拉底所奠定的哲学之为哲学的灵魂,是判别真假哲学的试金石。然而,这种哲学精神在中国语境中,长期以来如同微弱的烛光难以得到彰显。这世界充斥着太多的聪明人,他们不屑于为这种“虚无缥渺”的“精神”而牺牲直接可触的实惠。高清海先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之,执著地把实践这种哲学精神视为自己的“天命”,并因此在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界的群体中凸显出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人格。 “唱反调”:“不合时宜”的思想美德 高清海先生在世时所遭受的最经常的责难是:你怎么老是唱“反调”?为什么总跟别人不一样?责问者正气凛然,言之凿凿,而面对这种责难的高先生经常报以苦笑,无言以对。 之所以无言,是因为以一种世俗功利的方式对待哲学,甚至把哲学当成实现外在目的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的观念,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实在太根深蒂固了,按照这种观念,“唱反调”乃是哲学工作之大忌,揣测圣言、媚俗悦上才是明智之举。然而,高清海先生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坚信,“唱反调”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体现着哲学之为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品格,那就是突破教条主义和独断论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窒息,发挥哲学特有的突破、颠覆、反思与批判功能,从而开辟和展现出一个超越现状的新的思想空间与境界。柔顺与服从从来不是哲学本应具有的性格,相反,质疑正统、挑战权威的犀利和无畏,才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本性与本分。 这种哲学信念支配了高清海先生毕生的理论探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思想阶段,虽然他关注的主题与理论重点经常处于变化中,但“唱反调”的“反潮流”品格始终如一,这注定了他在当代中国哲学界成为最“不合时宜”的哲学家之一。 高清海先生曾在其自传中将20世纪80至90年代十多年中哲学探索所做的工作归纳为三个方面:(1)突破僵化模式,改革旧有教科书哲学的体系和内容;(2)克服“本体论化”哲学倾向,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3)体现时代精神,变革哲学观念,推进哲学理论进一步发展①。时过境迁,今天人们把这些探索所取得的成果视为理所当然的思想财富予以享用而难以领会这每一步所付出的艰辛。把这些探索置于当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与思想理论语境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在理论上都带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性质。如果缺乏敢于“唱反调”的思想勇气,那就既不可能提出这些当时急需突破和解决的思想任务,更不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开风气之先的开拓性成果。 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无疑是“唱反调”的产物。在中国、前苏联等国家,哲学教科书绝不仅是供学生使用的教学用书,而是代表着一整套权威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正统原则与终极原理,代表着对经典作家思想和著作的标准阐释。正因如此,哲学教科书体系具有神圣的、准经典的“教义”性质,拥有极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根据政治需要,把素朴低下的认识水平与权力意志结合起来,形成了标准化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之后,几十年中铁板一块,定于一尊,成为人们信奉、传播、学习的对象,形塑了一代代人对于“哲学”的神圣不移的基本理解模式与观念。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在讲堂里不断传授这套哲学教科书体系,并以之为蓝本编写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种种哲学教科书。可以想见,它代表着一种何其强大和深厚的理论传统与话语权力。不仅如此,在这套教科书体系的理论话语背后,耸立的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改革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等于向无人质疑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话语方式和存在方式提出质疑和挑战。这是一种典型的“唱反调”行为。 “唱反调”的结果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一著作。今天回头阅读,其中一些具体思想认识可能已显得有些“陈旧”,但是,推动从事这一工作的初衷所显示的思想勇气,贯穿在此过程中推动哲学范式转换的理论担当,却最好地阐释了哲学之为哲学的精神品格。高清海先生若干年后这样回顾自己的这段工作:“当初我们酝酿写作的那些岁月,学术界的思想和认识大多还是限制在前苏联教科书的框框中,尚未完全解脱出来。我们酝酿大纲和写作书稿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首先就是如何挣脱束缚我们思想多年,已经成为几乎是本能习惯的那种思维定势,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旧的框框中彻底解放出来,这已经是很难的事了;同时我们还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由于不理解而形成的思想压力,要不断去坚定甘冒某种理论风险的意志和精神,这就更难了。可以想见,那时能够写成并及时出版这部书,应该说实在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我虽然对它的许多内容也并不完全满意,但我十分珍惜这个成果,更感谢那些为完成这本书出过力,以及在艰难时期曾以各种不同形式支持、鼓励、帮助过我们的同志和朋友们。”②“唱反调”的确要比“萧规曹随”,要比“顺着说”、“照着说”乃至“接着说”要艰难许多,然而正是在艰难困顿之中才会结出哲学的真正果实。 “唱反调”需要勇气与担当,也需要学识与智慧。鲁迅先生曾以“在中国搬动一把椅子也要流血”来比喻中国变革之难,而哲学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革处于一切变革最为深层的内核部分,因而其困难较其他方面尤甚。要切实推动哲学观念变革,只有勇气和担当、学识和智慧俱备者才可能有所贡献。对于高清海先生来说,“学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精髓以及对哲学发展史深层理路的深入把握与理解,高清海先生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文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十分熟稔,但与别人不同的是,这种熟稔并没有像在很多人那里一样成为独立思考和思想创新的负担,相反,他总是站在哲学本身及其内在发展要求的高度对之采取批判性地择取、审视与反思态度,而这所要求的正是超越“学识”的“智慧”。这集中体现在高清海先生对哲学进一步需要突破的重大观念瓶颈和障碍的敏锐与洞察,对哲学所面临的迫切理论任务的深刻判断力,高清海先生在世时常把这称为“理论直觉”。学识与智慧的结合,使学识避免蜕变为教条和僵化的知识而获得了思想的风骨和力量,智慧避免成为空洞的玄思而获得了学养的支撑。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高清海先生对本体化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对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阐发,从哲学视角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辩护,对真理观、价值观的重新理解,对辩证法理论的重建,对人性理论的检讨与重释等等,所有这些哲学思维方式与观念变革的工作,几乎每一项都如同在平静的水流中掀起漩涡,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激起强烈反响,反对者与赞成者皆有之。在此过程中,高清海先生的勇气与担当、学识与智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此仅举在哲学界曾激起强烈反响和争议的“超越论”作为其中一例。 “超越论”即是高清海先生所论述的“重新评价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此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距今已四分之一世纪。即使在今天读来,人们仍能感受到其巨大的冲击力。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是评价哲学本质和意义的最高原则,直至今天,这仍然是正统哲学的核心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并非没有感受到它的问题,但很少人有勇气明确提出质疑,并从思想和学理高度对之进行自觉解析与反思。高清海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绝对化,已成为“扼杀富有生机的哲学思想的一条鞭子,一根棍子”③,他深入哲学发展史和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精神,从“唯物唯心不是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唯物唯心式的对立不能成为决定一切的认识路线”、“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能等同于真谬对立”、“唯物唯心的对立并不具有不可超越性”等四个方面系统地论证和揭示了唯物论与唯心论抽象对立这一教条的虚妄性。在当代中国哲学史上,对曾经支配着人们如此漫长岁月、如此深入人心的哲学观念做出如此深入而犀利的批判性反思,高清海先生可谓第一人。 很显然,以“重新评价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为代表的哲学观念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与正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无疑是在“唱反调”。时至今日,一些人对此仍难以认同,认为高清海先生这一工作“毫无必要”地为自己招致了种种麻烦与重重压力。然而,抛开世俗功利的庸人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高清海先生的工作所体现的正是一个哲学家的良知、责任感和智慧,显示的是哲学家超越利害的对哲学的忠诚。按照计算理性的功利思维,高清海先生实在太“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使得妨碍和压抑哲学生机和活力的一系列“正统”观念暴露了合法性危机,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一贯正确”的哲学观念出现了“裂缝”,人们开始从另外的视角怀疑和审视那些神圣不可动摇的教义。这种思想解放功能,不正是哲学的本分和它最重要的贡献吗?哲学不正是依靠思想家的这种工作,才有可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更新吗? 在此意义上,高清海先生的“不合时宜”所体现的正是哲学和哲学家最引以为傲的美德。伯林曾言:“人类和人类思想进步是反叛的结果,子革父命,至少是革去了父辈的信条,而达成新的信仰。这正是发展、进步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提出恼人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发挥着绝对的核心作用。这种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通常都不多见。当他们系统从事这种活动并使用同样可以受到别人批判检验的合理方法时,他们便称为哲学家了。”④在此,伯林把“唱反调”,亦即“反叛”视为哲学思想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不合时宜”,即总是“提出恼人的问题”并系统从事这种批判性活动的人称为“哲学家”。在此意义上,高清海先生及其所做的工作正符合哲学和哲学家的根本规定,虽然同样如伯林指出的,这种人在一个社会中通常都不多见,但正因为其鲜有,才弥足珍贵,并值得人们衷心地敬重。 “善变”:永远行进在“自我超越”的路上 “你怎么老在变”?高清海先生在世时,这是不少人对他提出的又一责难。责问者或充满疑问,或面有愠色,甚至有些恼怒。对此责难,高清海先生淡然回应:哲学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对哲学思想者来说,在严肃思考与认真探索基础上的“善变”本身即是创新的重要表现。 如上所述,“唱反调”的初衷和目的是要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与理论范式的转换,而与之相应,如果哲学思想者本身停留原地,重复与死守既有的一得之见,那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观念变革与理论范式变革者的哲学思想者本身就可能成为哲学发展的阻碍与保守力量,变革者蜕变为顽固的守旧者,这是历史和现实中屡见不鲜的悲剧性现象。因此,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启蒙”,是哲学思想者保持思想活力的基本条件。 高清海先生20世纪50年代登上当代中国哲学舞台,直到去世,其哲学探索纵贯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岁月中,高清海先生的思想始终拒绝停滞,厌恶重复,而是处于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以往学术观点重新审视、反思与批判,并在这种审视、反思和批判中,把思想的触角深入到更加深入的层面,把理论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精神冲动贯穿在其毕生的思考和探索中。可以说,高清海先生一直健步行进在思想的路途。高清海先生曾手书“自我超越”与学生共勉,这四个字最真实地表达了他对自身哲学探索的基本态度与追求。正因为这个原因,追踪高清海先生哲学思考的轨迹,他思想的韵律与力度并没有随着年龄增大而老化,相反,我们始终能强烈地感受到思想的年轻朝气。“理论之树常青”用在高清海先生身上可谓极为恰切。 高清海先生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启蒙”既体现在对自身思想理论观点的调整、修正与深化上,也体现在思想视野的扩展、反思视角的转换、问题意识的变动、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思想理论观点的自我调整、修正与深化贯穿在高清海先生一生理论探索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对哲学本身及其发展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质、思想内核、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等的理解,抑或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系列具体哲学问题的理解,高清海先生的思想都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与深化之中。高清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自述中曾这样表述道:“我从本体论哲学,经过了认识论、实践的发展阶段之后,最后才捕捉到现实的和具体的‘人’。我的思想还在变化中。从这一意义说,许多年来我发表的许多见解,其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失。但我思想的演进与哲学和历史的进程大体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个人得以宽慰的主要之点。”⑤追踪高清海先生不同层次思想变化与发展轨迹,在本文有限的篇幅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仅以辩证法理论为例,说明高清海先生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 高清海先生在回顾其思想时,自述“我对辩证法理论一向‘情有独钟’,早年曾经确立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⑥。然而,高清海先生对辩证法理论的理解,却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高先生这样总结道:“起初我是从本体论去理解辩证法的(这个阶段很短暂),而后进到认识论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长,许多篇文章体现的都是这种理解),最后经过实践论才达到人学的理解。”⑦概括而言,其间至少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阶段。 高清海先生最早探讨辩证法的代表作是写于1956~1957年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该书着重论证了矛盾作为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内涵。今天重读这部著作,我们不难看到这本书身上所打下的浓重的历史烙印。在整体的思维范式上,它依然在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框架内理解矛盾概念:“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现实事物中,矛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对于具体的矛盾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⑧,“唯物辩证法要坚持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己的运动’的观点,那就不仅必须掌握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还非得把这种矛盾放到事物的本身自身中去理解不可”⑨,可见,高清海先生此时对辩证法及其矛盾原则的理解还具有非反思的“自然主义”性质,他把辩证法理解为包括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辩证法的载体和基础是本体论化的“客观世界”。 在1982年,高清海先生发表了《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一文,对二十多年之前对于辩证法的本体论理解作了重大的修正,关于“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辩证法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从认识论的思维范式重新阐释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与思想内涵。他系统地论证了“辩证法是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理论”、“辩证法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等基本观点,认为只有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反思和解决中,辩证法才获得了其真实的内容。基于这种理解,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所谓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就是强调要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一方面,应当从辩证法去理解认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认识论去理解辩证法的性质。”⑩ 然而,在1996年高清海先生的一篇文章里却做出了这样的反省:“我们过去理解辩证法,仅仅或者从‘本体论’或者从‘认识论’去理解,很少从‘实践论’的基点去理解,我自己原来也是如此……使我们对辩证法许多观点的理解都受到了严重局限、存在许多问题。”(11)“现在看来,对辩证法的认识论理解也并未完全到位。它只是揭示了人与对象关系在一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即认识关系所发生的变化特点。认识在人的存在中还只是从属性的活动,更根本的方面是在人对外界对象的直接改造活动即实践活动。”(12) 这一反省表明,高清海先生对辩证法的理解又一次出现重大转折。在他看来,过去自己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对辩证法的理解模式存在着深层理论困境与缺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自觉到辩证法的理论逻辑与人特殊的生命存在本性之间的深层关联。晚年的高清海先生深入哲学发展史,尤其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入探讨为背景,创造性地改造了哲学史上的“类”概念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形成了独创性的“类哲学”体系(13)。在高清海看来,“类”是表达区别于物的“种”本性的人的独特生命本性的理念,人的“类生命”超越了“物种”存在的本质先定性、封闭性和单一性,而呈现出超越性、矛盾性、否定性、历史性等特有的辩证存在特性,生存方式决定思维方式,人生命存在的辩证本性需要与之相应的理论思维方式来予以把握,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辩证法。因此,辩证法既非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真理”,亦非思维把握存在的“认识论”,而在根本上是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本性的理解逻辑与阐释学。 在我看来,高清海先生对辩证法的这种理解,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精髓,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当代哲学精神,是当代中国哲学关于辩证法研究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可叹的是,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仍然在“本体论”或“认识论”的层面上重复关于辩证法的老生常谈,而没有充分认真对待、理解和吸收高清海在十多年之前就已获得的重要成果。 思想视野的扩展、反思视角的转换、问题意识的变动、研究重心的转移,在所有这些方面,高清海先生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品格得到了更加深刻和充分的显现。限于篇幅,本文亦不能对此充分展开全面讨论,而只能选取“思想视野的扩展”这一侧面稍作勾勒。 人们常把高清海先生归类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这诚然不错。但与许多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不同,高清海先生的思想视野却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在思想深化内在需要的驱动下,不断拓宽思想视野的边界,打破僵化的学科壁垒,伸展吸纳更为丰富的学术思想资源的触角。 高清海先生这样描述自己早期的思想视野:“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从‘苏联专家’的直接讲授中接受来的。那是在1950~1952年,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前)苏联学者制定的,学习方法也是苏联通行的一套。……两年的学习我们养成了‘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教条主义习性,几乎已经忘记自己还有一个应该进行的头脑。”(14)但是,20世纪60年代,高清海先生的思想视野有了一次重大的扩展。6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他失去了做理论课教师的资格,于是选择了欧洲哲学史专业,这使他获得了系统钻研欧洲哲学史的机会,他精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欧洲哲学史的古典原著。高清海先生这样说道:“后来在我重新恢复做理论课教师资格时,我有一个感觉,仿佛只是在这时才真正进入哲学殿堂,或者说,才不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而是直接看到了某些底蕴,思想感到豁然开朗。”(15)很显然,这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视野的开拓,人类思想史的伟大成果与丰富养分使他彻底摆脱了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理解,为其从哲学的本性及发展逻辑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其发展,积淀了重要的学养与思想储备,才使他有可能站在哲学的前沿,高屋建瓴地推动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与哲学观念变革。 在2001年一篇题为《从马克思走向未来、开创未来》的论文中,高清海先生这样提问:“我们从理论上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目的何在?”回答是:“我认为,我们的根本目的只能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往前走,去开创未来——开创哲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我们不能躺在马克思身上,让马克思替我们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万能的金钥匙并不存在’……我们不妨做一个设想,马克思如果仍然活到今天,他会如何?我相信,他决不会局限已经说过的话,靠翻书本去解决面临的问题。”(16)这一提问及其问题意识是高清海先生晚年工作的自白。它意味着,高清海先生的思想视野从侧重于对经典作家著述的阐释进一步深化到哲学的自我创造,即如何围绕着影响当代人类和中国人生存命运的重大问题,生成和创造富有个性的哲学理念,从而使哲学成为推动人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力量。正是怀着这种理论自觉,高清海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时间,又一次实现了自身思想视野的重大跃迁,德勒兹曾言,哲学的本质就是创造概念,高清海先生晚年围绕“类”概念所进行的努力显示的正是哲学的这种本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类”概念进行具体阐发过程中,为了解决所涉及的“类本性”与“民族自我”的关系问题,高清海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以异乎寻常的理论勇气,踏入了一个他几乎陌生的新领域,即中国传统哲学,试图从中国思维传统吸收智慧,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哲学思考。当人们还在为“中西马的会通与对话”的口号争论不休的时候,高清海先生却以其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核心理念,用实质性的思想成果,在此方面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启蒙与自我超越,这使得高清海先生的思想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典范,那就是,真正的哲学家不是永远拥抱和宣称拥有现成“真理”的先知,而是勇于抛弃昨天之我,不舍追求真理的人,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探索之路犹如江涛浩荡,奔涌前行,这会使懒人与庸人不快,但却最好地诠释了哲学即“爱智慧”的真谛。 “人不是物”:论证“人的尊严”的理论自觉 高清海先生的“唱反调”与“善变”,都使人在“心满意足”之时感到不安。但无论是“唱反调”还是“善变”,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价值旨趣却是明确与一致的,那就是始终要为“人的尊严”进行哲学辩护:人不是物,她有着区别于物的生命存在特性,因而禀赋着不容遗忘和抹煞的生命尊严。年轻的黑格尔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曾说道:“哲学家论证了人的尊严,人民将学会享有这种尊严,将不再只具有受践踏的权利;而是通过自身去争取人的权利。以往的宗教和政治一向狼狈为奸,宗教所教诲的正是专制政治所要求的东西。……现在是日出的时代了。朋友们,为了人类的幸福之花快点开放,迎着旭日飞奔吧。”通过论证人的尊严,推动人民享有这种尊严,无论对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都是哲学的重大使命,高清海先生对此始终有着充分的自觉。与“唱反调”和“善变”一样,这一点同样使许多心满意足的人感到不安,但却恰恰是最能体现哲学精神的向度之一。 如前所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是高清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这一工作深层的价值诉求究竟是什么?高清海先生在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系统剖析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失落了人的主体意识。克服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最根本的就是要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在《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这一部对体系改革工作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中,高清海先生形成了这样的基本观点:“哲学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理论表现。哲学的基本功能,也就在于提高人对自身主体性的意识(以及由此出发的对他意识),在于帮助和指导人类提高主体活动的自觉性。哲学理论的发展意味着这种自觉性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17)破除“物质一统天下”的哲学体系黑洞,让人的存在和形象得以出场,拆解无人身的逻辑结构,使哲学呈现人的亮色,这就是哲学教科书体系变革的最深层意义。 变革哲学观念,转换哲学思维方式,从现代哲学的视域阐发马克思哲学,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确立人的地位和尊严。以高清海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着力阐发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例,与同时国内许多强调实践观点的学者不同,他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实践观点与本体论、认识论的关系等问题的纠缠上,而是强调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在高清海先生看来,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意味着哲学从此要把人视为自己生存活动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要从人自身的根本性活动去理解人的全面本质和特质,从而把人理解为来自自然却富于创造能力、本于情欲而具理性自主的活生生的现实的存在(18)。而与实践思维方式相对的“客体中心论”、“客观决定论”、“本质先定论”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则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抽象实体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人的天职就是顺应这一权威,服从其绝对统治。 如果我们把高清海先生转换哲学观念和转换哲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努力置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具体语境中,这一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将得到更为清晰的凸显。众所周知,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即是破解计划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前者在根本上是把人当“被计划”的对象,即把人当成物的社会经济形态,而哲学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圣权威正是对这种把人物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在观念层面的集中表现和反映,因此,把人从高清海先生所称为“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上解放出来,实质上就是要把人从“非人”转为“人”,从追求抽象的虚幻生活的人转为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在此意义上,哲学观念变革与哲学思维方式转换的实质是为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确立哲学基础。黑格尔曾指出:“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19),哈贝马斯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认为,“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根基,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基础。无疑,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与西方社会有着重大不同,但是,要推动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建构,确立人的“主体意识”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以哲学的方式获得对此的自觉意识,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精神奠定基础,这正是高清海先生这一工作的深层旨趣。 这一点在随后高清海先生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阐释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高清海先生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哲学观念的现代变革之间具有同构性。经由市场经济,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作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而走向现代化,哲学也将由对市场经济的理论反思而推进为现代哲学。市场经济使人成为“独立的个人主体”,它要求人们从自身的生存活动去寻求人的行为的价值、意义和根据,要运用人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生活并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再到个人之上的抽象实体中去寻求自己生存的根据,与此相适应,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也必然要求实现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从一元取向转向多维取向,从族群本位转向个体本位,从客体决定论转向自主决定论,从先天命定论转向后天选择论,从投靠外在权威转向发挥内在权威,从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实体论转向价值论,从抽象理性主义转向批判理性主义等等”(20)。高清海先生所描述的转向之后所形成的这些“现代哲学”观念,不正是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精神的哲学表达吗?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呼唤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哲学的方式表达和推进中国现代性精神的生成,这是高清海先生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这一点无疑会使那些习惯于把人视为“客体”、把人当成“被计划”的对象、留恋往日虚幻生活的人们颇为不安乃至不快,但每一个追求自己真实生活的人都会为此欢欣鼓舞。 但高清海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时代进程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变迁中,不断深化对“人的尊严”的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高清海先生一方面高度肯定市场经济及其“主体性”观念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对其“物化”后果及其对人的尊严带来的影响保持着充分的警觉,如何克服作为“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虚幻的人”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物化的人”的双重困境,从而真正使“人以合乎人性的方式生活”,构成他晚年着力阐发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物种思维方式”批判以及“类”理念建构的核心关怀。在这个意义上,高清海先生又是中国现代性精神自觉的反省者。 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无法对高清海先生这方面的思考进行系统探讨,而只是指出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然而容易被人误解的侧面,对高清海先生在此问题上的独特关怀略作说明。“物种思维方式”是高清海先生晚年经常使用的概念。当高清海先生提出“物种思维方式”并对它进行批判性反省时,他所指向的是在人的自我理解中所体现的一种特有思维方式,即以一种本质先定的、单一的、两极对立的、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把握人,必然导致人的抽象化与人的分裂,无论是人的“神化”还是人的“物化”,在根子上所体现的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因此,“物种思维方式”并非仅仅指向“人的物化”,而是代表着一切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导致人被抽象化的思维逻辑。而人的抽象化,必然导致人的尊严遭受贬损。对此,高清海先生的解决之道是主张确立“人的双重生命”、“双重本质”,亦即“类本性”的观念,在他看来,只有在对“人的双重生命”的自觉中,人才能克服对人的抽象化理解,确立“整全”的、“全面”的生命观,以此为前提,前现代社会人的“神圣形象”,现代社会人的“非神圣形象”,这两种建立在片面的、单重生命观基础上的人的抽象理解形式将得到克服,人将真正自为、自由地存在。 毫无疑问,高清海先生上述关于人的生命的理解无疑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对此,高清海先生有着充分的自觉,他把自己的“类哲学”称为“走向未来”的哲学。对于执著于“过去”、沉湎于“当下”的人来说,“走向未来”的哲学憧憬让人感觉玄虚而遥远,正像历史上那些仰望星空的哲学家经常遭到人们的讥笑一样,高清海先生关于“人的未来”的哲学想象也引来了人们的怀疑、不解乃至嘲弄。然而,面向未来的乌托邦精神不正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精神品格吗?“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不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使命吗?在人们心满意足之时,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力,不断消解“抽象对人的统治”并因此捍卫人之为人的自由和尊严,不正是哲学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吗?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也就应该承认,高清海先生是真正的哲学家。 注释: ①⑤(18)参见韩民青、夏永祥主编《我的哲学思想——中国当代部分哲学家自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145、137页。 ②《高清海哲学文存》第5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③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④麦基:《思想家》,周穗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页。 ⑥(17)《高清海哲学文存》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⑦⑧⑨⑩(11)(12)《高清海哲学文存》第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5、269~270、117、7、5页。 (13)对于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体系”,虽然知之者甚多,但在我看来,误解者同样甚多。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概念是对传统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一次重要努力,人们常停留于表面,停留于高清海先生所说的“形式逻辑”思维而没有深入了解其具体内容与底蕴。在今天看来,高清海先生所阐发的“类”理念及其“类哲学”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价值。 (14)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序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清海哲学文存》第4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16)《高清海哲学文存》续编第1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1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20)《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204页。在人们满意的地方引起不安--高青海先生论证的哲学精神及其特殊意义_哲学论文
在人们满意的地方引起不安--高青海先生论证的哲学精神及其特殊意义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