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年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情况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经积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NIHH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联合他汀类阿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疾病,临床死亡率,致残率较高,临床治疗中积极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是对患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他汀类药物对HMG、COA还原酶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有效增加爱血流动力等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年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年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病的患者12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6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7岁到72岁,平均年龄(59.11±2.68)岁;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7岁到72岁,平均年龄(59.11±2.68)岁;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临床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能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药物治疗禁忌症;患者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患者为妊娠期女性。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使用剂量每天1次,每次100m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阿伐他汀治疗,使用剂量每天1次,每次20mg。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情况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进行评定(NIHSS)。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进行检验;将所有数据带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期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积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期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3讨论
缺血性脑病是由于血管病变发生的脑部的一种缺血性的疾病,具有反复性,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3]。由于脑部供血供氧障碍,脑神经元缺血,造成局限性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如果脑组织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供血,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引发死亡。急性脑梗塞发病急,病情重,所其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影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根本是将闭塞的血管打通,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使神经功能尽快恢复[4]。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是常规用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但是临床相关研究也发现,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仍旧不理想。而阿托伐他汀可以帮助患者显著减少动脉管腔内的钙斑,并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减少金属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血管舒张、降低血流黏度及血脂、稳定粥样斑块、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能够起到血管疏通、稳定斑块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联合他汀类阿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Shalev A,Zahger D,Novack V,et al.Incidence,predictors and outcome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Int J Cardiol,2012;157(3):386-90.
[2]郎艳松,秘红英,刘红利,等.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对家
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外膜滋养血管新生的干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71-6.
[3]宋建抢,王涛.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3):142-4.
[4]刘舒,李永秋. 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9(6):763-5.
[5]林海,高晓艳,赵希海,等.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3(20):66-67.
论文作者:巩学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两组论文; 血脂论文; 脑血管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