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起因新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因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自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从新的角度展开了探讨,提出了新的见解,现将主要看法综述如下: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应该首先从经济因素上去探索
《北方论丛》1991年第4 期发表的陈春梅的《“五四”运动爆发原因再探》一文认为,考察五四运动这一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仅要从对历史事件发生直接影响的上层建筑诸多因素中去寻找,而且应该首先从经济因素上去探索。文章据此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乘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是引起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战一开始,日本就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加紧了侵华步伐,妄图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在对中国政府加紧控制的同时,经济侵略也得到进一步扩展,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英国。日在华的直接投资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到1919年,全国境内共有87家纱厂,其中日商就占了32家;日本输华商品从1914—1918年的4年间增加了一倍多, 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均为重要原料,而向中国输出的大部分是棉织品,造成对中国民族棉纺业的扼杀和摧残;日本还利用中日合办和借款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经济的各个部门,更把中国的东北作为其侵略基地,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垄断机构。可见,一战期间,日本扮演了侵略中国的主角,它的所作所为使其与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之一是“外争国权”。
2.北洋军阀政府对人民的经济盘剥,激化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促使五四运动爆发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和纷争的局面,战争带来了军费支出的空前增加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发行各种公债,对各阶层人民横征暴敛,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五四运动斗争目标之二是“内惩国贼”,反对国内的封建统治势力。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基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由此使中国新兴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在努力探求改变中国现状的出路,掀起空前规模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而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斗争性的加强,觉悟程度的不断提高,预示着这支新的阶级力量即将登上政治舞台。这样,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他们迫切地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迫切地要求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的解放。于是,在蓬勃发展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推动下,五四运动终于爆发了。
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经济关系是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各时代的经济。以往人们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分析多侧重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而该文则首先着眼于经济问题,应该说这对我们更确切地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因开拓了新的思路。
二、主观抱负与客观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谢渝在1991年第4 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社会心理与五四运动的爆发》一文中指出,关于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传统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免失之笼统化和简单化”,为此,作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展开了新的分析。
社会心理学在对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进行研究时,往往注重对事件爆发前所形成的社会舆论进行分析,同样,研究五四运动爆发原因也得从运动前夕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入手。五四前夕的社会舆论,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而最后形成的。首先是问题的起因。这应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的“特殊事故”则是中国对德宣战。其次是引起社会议论。具体说来则是一战结束到巴黎和会召开前夕。由于德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因而中国政府在开战中宣布的废止中德间一切协定的声明在国民中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反应。从内容上来看更加明确的提出了要求“收回青岛”,从参加议论关注人的数量和阶层看,比大战前更多,更广泛了。最后是意见的归纳。这一阶段是在巴黎和会至五四运动爆发之间,要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青岛及各种主权的呼声在这个阶段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且为社会上层少数所采纳,并加以宣传、扩散,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其主要内容便是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寄予无限期望,形成一个很高的抱负。然而这个伟大的抱负在其实现过程中受到了列强的愚弄和破坏而告破灭。和会竟完全满足日本的无理要求,当这个消息传来,人们惊呆了,发狂了。社会心理学的挫折——攻击原理告诉我们,这时的中国社会必将出现了一个大范围的、人数甚多的“攻击性的反应”。从社会舆论传播中的伟大抱负转瞬变为外交的失败,希望化为泡影。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如此巨大的反差,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可能不义愤,进而由这种不可抑制的义愤化为争取国家民族权利的行动,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作者认为,我们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突然发生这样一个全国性的,人数涉及几千万并有若干阶层、阶级参加的革命运动。
上述这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分析是很有启发性的,它加深了我们对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为什么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问题的认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不系统的、对社会存在比较直接的反映,它表现为人们的感情、情绪、意志、风俗、习惯、自发的倾向和朴素的信念等等。人们的社会心理为一定时期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初的动机、激情和意识材料。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社会心理做一番具体详细的研究,可以对这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作出更全面的说明。
三、朝鲜“三一”运动树立了行动楷模
《求是学刊》1992年第5 期发表的张德旺《“五四”运动国际背景研究两题》认为,朝鲜三一运动为中国人民树立了进行现代反帝群众政治运动的楷模,直接促进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进展。所以如此,除了山水相依联系悠久等地域历史因素外,还因为中朝人民近代以来“历史上之经过几完全平行”,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和蹂躏;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世界大潮推动下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文章认为,三一运动仅早五四运动两个月,正值五四运动即将爆发之际,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不能不引起中国各界,特别是先进知识界的强烈共鸣:
第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意识的新觉醒。一是中国人民更具体深刻感受到了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历史潮流已经到来,增强了直接行动的迫切感;二是中国人民从日本帝国主义镇压三一运动的事实中,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本性,深感帝国主义种族灭绝的政策正在推行中,无疑也是中国一旦陷其魔爪时的前景写照;三是中国人民从北洋政府镇压朝鲜侨民的爱国行动的种种事实中,更加认清了军阀政府及其帮凶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无耻和卑劣;四是中国人民大大加深了对巴黎和会列强分赃实质的认识,开始逐步消除渴望美英帝国主义政府扶助弱小民族的幻想;五是朝鲜人民的英勇斗争,大大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强烈震撼了中国民众,从而表明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们急不可待地呼唤着中国立刻一如朝鲜人民那样,掀起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纪元。
第二,三一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的行动方式上极大地启迪了中国人民。三一运动爆发时,正当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面临转换方式的关键时刻。西方各国人民的革命群众斗争在行动方式上与中国距离差别很大,真正在行动方式上引起中国人民高度关注的是朝鲜的三一运动。1919年3月23日的《每周评论》指出, 朝鲜独立运动有“特别的色彩”:“以学生平民的资格,公然排队出游,不做秘密行动”;“全国到处罢课、罢市、罢工”,“任凭日本军队怎样打击”,“都不能禁止他们”。陈独秀特别强调指出,朝鲜人民着重惩处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不无针对地严厉质问:“中国的李完用、宋秉是谁?”这表明人们已在考虑仿效三一运动的方式来对付敌人。到五四运动,这些认识就自然化为行动,其突出特点有三:第一,同三一运动从汉城学生罢课游行始而迅速推向全国一样,五四运动也是学生打先锋,迅速推及商工各界罢市罢工,形成全国各界民众联合斗争的一个又一个高潮;第二,与三一运动以《独立宣言》为抗日檄文,使“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风行全国相似,五四运动以集会、游行、演讲、传单、通电等各种方式号召各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迅速形成了全国一致空前强大的革命舆论;第三,与朝鲜人民火烧李完用、宋秉的住宅一样,中国学生以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的激烈行动,表现了与军阀卖国政策势不两立的坚定决心,并终于联合各界迫使军阀政府不得不罢免三个卖国贼。与其他诸国际因素相比,三一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更为直接。
以往对五四运动国际因素的阐述,仅仅强调十月革命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问题。该文提出并分析了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人民在斗争精神和斗争方式上的启发,扩大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视野,对更真实全面把握五四运动的国外原因,具有重要价值。
四、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又一原因
1996年第3 期《中共党史研究》发表的孔凡岭《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再探讨》一文,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史料,从新的视角,进一步论证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该文指出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留日学生发起的反对《中日军事协定》,“五·二一”请愿及讨伐卖国贼章宗祥等爱国活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因此,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又一原因。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这个问题。
第一,1918年5月, 留日学生归国后发起的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的斗争,在广大学生中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怒潮,成为五四运动的预演。五四前夕几次大规模的学生斗争,都是由留日学生首先发动的,尤其是在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的斗争中更是如此。《中日军事协定》的谈判被报纸披露后,留日学生无不义愤填膺,连夜集会,通过归国问题决议。留日学生归国后大部滞留上海,组织了留日学生救国团,召开了上海各界联合会,该会在五四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分赴各省区的留日学生先后组织本省或市的留日学生救国团支部20个,基本遍及全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日爱国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学生的请愿斗争。1918年5月21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2000余人, 集合在新华门大总统府前游行请愿,要求废除《中日军事协定》。留日学生的爱国举动,在天津、山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学生中,也产生了强烈影响并得到响应,这在实际上已形成初具全国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1918年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的斗争,不仅成为五四运动的预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促成各种社团的大量涌现,从而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留日学生发起的这场请愿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们从中受到锻炼,增强了团结,也获得了教训。一些小团体的组织被学生认为是必要的,如救国会,几乎成为全国性的学生团体。救国会成立的《国民》杂志社,积极地配合当时正在酝酿和兴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并加强学生间的联系,所以当巴黎和会消息传来,反帝爱国运动出现高潮时,国民社的成员,尤其他们中的骨干分子,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五·三”集会的召集者。除国民社外,在北京各校学生独立自由组织和联合组织的小团体,相继成立的至少在20个以上。并且因为“新出版物一天多似一天和各种事实的压迫一天紧张一天,这些团体的弹性也就跟着一天强固一天。到了民国八年四月,这些团体就不约而同的有一个举行五七示威运动的大预备”,一场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斗争的爆发已不可避免了。
第三,1919年4月,留日学生开展的反对章宗祥等卖国贼的斗争, 是五四运动的前奏,其作用是进一步促成学潮的爆发。
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当年运动的亲历者和国内外学者中,有些人早已提出过这种看法,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地论证故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该文则是通过史料的挖掘,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地阐述,从大量的事实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证明留日学生爱国斗争的影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一观点是能够成立的。
总之,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许多学者突破了许多条条框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了新的探讨。他们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以往一些观点和结论,把那些本应是题中之义但却被忽略了的问题,重新作出更加符合历史本来面貌的评述,使我们对五四运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