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本科论文,院校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高校因此把学术属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属性,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则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民办高校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的,具有投资办学和创业型大学的特征,这使得民办高校对科学研究的定位和开展情况与传统高校不完全相同,有自己的特点。笔者拟以本科院校这一民办高等教育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院校为对象,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基础,从成果的角度来分析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截至2009年9月,我国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48所,其中3所是中外合作或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的,5所是由独立学院转设,其创办和发展历程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之内,其余40所民办本科院校①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就办学历史来看,民办本科院校基本上属于新建院校。截至2010年底,仅2校有10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史,38校不足10年。从正式设立算起(部分院校在正式设立之前曾以其他名义从事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大多数院校(31所)的办学时间不超过11年,超过20年的只有3校。
就办学主体而言,可分为国有资产(国有性质资产)参与举办、捐资举办、企业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4种形式。前者包括民办公助、国办中专学校举办、国办高校举办、国办高校改制等形式,有9所;捐资举办2所;企业举办主要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举办,有11所;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17所;举办主体难以确定的1所(三江学院)。个别学校的举办主体多样,如北京城市学院和西安培华学院,既是自然人举办,也是民办公助;河北传媒、闽南理工既是自然人举办,也是企业举办。
就办学类型而言,民办本科院校普遍是在高职学院的基础上设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既开设外语、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又开设计算机、建筑工程等理工类专业,也有少数院校侧重于特点突出的医学、艺术类专业。以开设的主要专业划分,多学科综合院校21所,外语经管类院校9所,理工类院校7所,医学类院校2所,艺术院校1所。
按地域分布,东部地区20所,中部地区12所,西部地区8所。其中除少数学校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大中城市或其边缘地带。其中直辖市4所,副省级城市17所,其他省会城市12所,地级市或县级市7所。这些城市,要么是全国、全省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二、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定位开展科学研究,但从已有成果看,其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同类国办院校并不完全一致。笔者选择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作为基准成果,来分析民办本科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获取数据方式为: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文献总库”(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的“作者单位”栏填入相应学校名称(包括学校名和其高职名称)、截至时间为2009年,进行模糊搜索,同时运用“引文数据库”的“机构统计”检索上述院校的成果及影响。就检索的数据看,民办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校际发展不平衡明显。虽然各个数据库获得的数据不完全相同(两者均以期刊发文为主,但收录了部分内部刊物。学术库收录的是正式出版的刊物,但收录范围较广,除期刊论文外,还包括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文章和专利等项,因此个别院校学术库的数据高于其他两库,多数院校学术库的数据低于其他两库),40所民办本科院校均有论文发表,但校际差别很大。这种差别既体现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上。
就发表论文的数量而言(详见表1),不考虑各库之间的差别,民办本科院校发文最多的2413篇,最少的只有40篇。具体分布为:超过2000篇2校,1000-1999篇9校,500-999篇8校,300-499篇8校,100-299篇8校,低于100篇5校。以最多的浙江树人为100计算,超过50的只有6校,低于5的7校,最低的不到2,校际差异极为明显。
就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和社会影响而言,各校的差别也是明显的。总的来看,发文较多的民办高校发表在高级别刊物上的论文相对较多,所发论文的引用频次和下载频次较高,被引用论文的篇数较多,单篇论文的引用率较高。但这一趋势并不规则。有引用记录的论文占该校总发文量的比例,7校超过40%,26校在25%-40%,7校低于25%,其中最高的达到59.68%,最低的只有17.5%。但各校有引用记录的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的差别并不明显,3校大于3次/篇,25校为2-3次/篇,12校低于2次/篇。就引用频次与总发文量的关系而言,8校的总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总发文量(具体见表3)。
不考虑办学历史,学校的类别、举办主体、所处地域等对民办本科院校科研成果的数量有影响。以全文库为据,就类别而言,多学科综合院校校均657.1篇,外语经管类院校891.1篇,理工类院校467.2篇,医学类院校370篇,艺术院校82篇。这种差异和学科专业的差别有联系,经济管理、外语等文科类专业的研究门槛较低,容易掌握,故发文较多;理工、医学、艺术等专业的研究门槛较高,需要较多的积累和深入的研究,发文较少。就举办主体而言,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院校校均842篇,捐资举办学校802篇,企业举办学校522.3篇,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学校605.5篇,举办主体性质难以确定的三江学院发文692篇,基本呈现从国有资产参与举办、捐资举办、自然人及其家庭举办、到企业举办逐步减少的趋势。就所处地域而言,东部地区的学校校均785.6篇,中部地区学校642.8篇,西部地区学校409.1篇,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递减的态势;所处城市而言,直辖市院校校均479.7篇,副省级城市学校804.1篇,省会城市学校612.6篇,其他城市学校424.7篇,呈现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到其他城市的递减态势。这只是就总体而言,具体到各院校,情况更为复杂。如湖南外经和宁夏理工同在2005年升本,分别属于企业办学和国有资产参与举办,但前者的发文量约是后者的56倍。这说明,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办学资质影响明显,年度发文呈缓慢—快速—平稳的增长轨迹。除个别院校(西京学院)外,民办本科院校是在正式设立当年或数年后开始发表论文的,办学历史对发文量有明显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起正式设立的31校中,自设立当年起连续发表论文的有6校,自设立次年开始的有4校,自设立第3年或第4年开始的有14校,其余是设立多年后才连续发表论文的。1999年前正式设立的院校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以升本为基点,除仰恩大学外,37校是升本当年或此前开始的,仅2校是在升本后连续发表论文的(此前也有年度发表过论文,但不连续)。办学历史对发文量的影响在从事学历教育和晋升本科两个方面都有表现。以全文库为据,就前者而言,1984-1987年设立的学校校均发文915.3篇,1994-1996年设立的学校发文1015.2篇,1999-2002年设立的学校发文540.8篇;以后者而言,最早升本的仰恩大学和黄河科技是1231篇、1051篇,2002年升本学校校均443篇,2003年升本学校947.4篇,2005年升本学校(含2007年升本学校)734.4篇,2008年升本学校368.3篇。
虽然各校的具体轨迹不同,民办本科院校都经历了缓慢—快速—平稳的增长道路。各校快速增长的时间点相对集中,除浙江树人在2001年外,其余院校特别是发文较多的院校都在2005-2007年实现快速增长,如表2所示。具体到发文较多的学校如湖南外经和仰恩大学,在2005-2007年快速增长的现象更明显。个别院校如黄河科技、北京城市和发文较少的院校,总体发展趋势较平缓,快速增长的现象不太明显。
办学资质提升之所以对民办院校的科学研究有明显影响,与民办高校的创业性密切相关。除少数在国办高校或国办中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依赖学生学杂费独立滚动发展起来的,在自考助学阶段和正式设立初期,生源不稳定,招生和教育教学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受到充分重视,科学研究被忽视,即使重视也多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正式设立和晋升本科为民办高校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生源和学杂费收入,被认为是民办高校迈入稳定发展阶段的标志,而且晋升本科对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因此在晋升本科前后连续发表论文。但由于各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存在差异,各校出现快速增长的时间点不同。宏观社会环境和师资队伍的改善对此也有影响,这包括《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和民办高校晋升本科常态化。高校扩招带来的硕士博士大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也为民办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3.少数论文质量较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人们通常用论文的引用情况来评价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民办本科院校发表的少数论文影响较大,引用频次较高。其中引用最多的1篇达到124次,11篇超过50次,18篇30-49次,67篇20-29次,76篇15-19次,214篇10-14次。但从总体上来看,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引用偏低。H指数是一个反映高校或机构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综合指标,指该校或机构至少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34所民办本科院校的H指数低于10,只有6所达到了10或以上,明显低于同期升本的国办本科院校(见表3)。就绝对数据来看,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有引用记录者仅8125篇,约为总发文量的30%,且其中85%的论文的引用频次低于5。即约95%的民办本科院校论文没有引用或引用低于5次。下载频次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
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大多发表在行业通讯类期刊和专科学校学报上,部分发表在内部期刊上,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的不多。合计民办本科院校发表在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仅24篇,E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9篇。其中4校既有SCI也有EI来源期刊论文,3校有SCI来源期刊论文,11校有EI来源期刊论文,22校没有SCI和EI来源期刊论文。以北京大学确定的中文核心期刊来衡量,39校有中文核心期刊发文纪录,最多的学校达到707篇,1校345篇,2校210篇,8校100-199篇,11校50-99篇,7校不到1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与该校发文总量的比例,最高的达到41.67%,3校30%-40%,21校10%-20%,4校低于10%。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在选题、科研的深度和质量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民办本科院校的学术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4.侧重于自身运营和基础课研究,专业研究滞后。就论文涉及的学科专业来看,民办本科院校的已有研究集中在自身运营和公共基础课领域,立足专业的研究滞后。据“学术文献总库”的数据,分别有34校在高等教育、10校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6校在职业教育、2校在中等教育发表的论文列本校发文的前5位,这些院校在这些专业发文2987篇,约占总数的14%。其中16校在高等教育发文居本校首位,且基本上是发文较多的院校,而在专业设置上,除少数院校有学前教育外,民办本科院校没有开设教育类专业。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外国语言文字、体育、数学、中国文学、中国近现代史等公共基础课领域发文列前5位的分别有34校、31校、10校、7校、3校、1校,合计列第1位的有21校。当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外语专业也是各校设立最普遍的专业。在民办本科院校开设的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是发文相对集中的专业,约有26校的41个经济类专业进入该校发文专业的前5位,其中只有6校6个专业列第2位。其他专业中,只有医学教育及边缘学科、中药学列过第1位,但发文很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民办高校重视自身运营研究,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校长亲自或组织专门机构对自身运营和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为学校的决策提供支持,与民办高等教育有关的学科专业因此成为民办高校发文最集中的领域。二是与队伍配置有关。适应创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的队伍配备一直是管理队伍强于师资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强于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集中于管理和公共基础课领域,专业课基本由兼职教师承担,而兼职教师是不以民办高校的名义从事科学研究的。
5.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受到重视。从成果的分布领域看,民办本科院校的论文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论文较少,合计两者的比例大约为2.1∶1。具体到各校,除2校缺乏资料外,26校在社会科学领域占优,主要是外语、经管、艺术和多数多学科综合院校;11校在自然科学领域占优,主要是理工、医学和少数多学科综合院校;1校大致相等。但在大多数院校,两类学科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超过发文总量60%的有16校,其中社会科学13校,自然科学3校,两者分别有4校、1校超过80%。这与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倾向和师资队伍配置有关,也与学科特点有关。
但在研究层次上,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基础研究为主,约占总数的73%,包括行业指导、职业指导、政策研究和高级科普等的应用研究所占比例较少;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应用研究为主,包括工程技术、政策研究、专业实用技术、行业技术指导和高级科普等的应用研究约占总数的70%,基础研究为次。具体到各校,基础研究为主的21校,应用研究为主的14校,3校差别不大。其中,多数社会科学占优的学校以基础研究为主,自然科学占优的学校和少数社会科学占优的学校以应用研究为主或基础与应用研究平衡。在基础研究为主的院校,基础研究占总发文量的比例超过60%的13校,而在应用研究为主的院校中,仅有3校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发文超过了总发文量的60%。这说明,在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应用研究受到了应有重视。但与其办学定位相比,民办本科院校还需要在应用研究上付出更多努力。
6.教职工单打独斗,科研团队建设滞后。科研团队建设是当代高等学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但除浙江树人等少数院校在部分或个别专业方向上形成团队外,民办本科院校在科研团队建设上相对滞后,教职工在科学研究方面处于单打独斗局面。这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发文学科集中度低。据“学术文献总库”,民办本科院校发文涉及2520个学科,其中发文在75篇以上(含)的学科仅46个,发文30-74篇的学科132个,两者合计占学科总数的7.06%。即绝大多数学科的发文不足30篇,教职工的科学研究处于自由选择的散漫状态(见表4)。二是教职工普遍发文较少。据不完全统计,39所民办本科院校(不含东方学院)有11138人发表过论文,其中只有6人超过50篇,11人30-49篇,38人20-29篇,265人10-19篇,即发文达到10篇或以上的教职工不到有发文记录的教职工总数的3%(见表5)。三是绝大多数论文的署名是个人,以课题组名义出现的很少。以课题组名义发表的论文,以广东培正最多,有30余篇,其他院校很少或基本没有。而在个人署名方面,以发文较多的浙江树人和居中的山东英才为例,署名为2人或2人以上的分别约占发文总数的39%和36%,且其中多数是与外单位的联合,以两人署名为主,因参与课题研究共同署名的情况很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民办院校很少能承接到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委托的课题,而承担课题是组建和形成科研团队的有力途径。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本科院校共有569篇论文受到各类资金资助,同一院校受到同一基金资助达6篇或以上的科研基金约60项,基本上是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其他单位拥有科研基金的人联合发表论文从而获得该基金资助,以民办高校教职工为主获得的科研基金很少,这少数的科研基金集中在浙江树人、北京城市、湖南外经等少数院校。二是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管理落后,在科研团队组建上缺少有力的指导和引导。而科研团队建设滞后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缺乏使得民办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落后,普遍缺乏特色。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除浙江树人等个别院校外,民办本科院校还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起步阶段,个别院校尚未起步。当然,这只是从成果的角度来说,是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数据的分析结论。
虽然民办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教学型院校,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但随着人类迈进知识密集型社会,新知识快速诞生,知识的寿命降低,人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高校,“知识密集型的学术贯穿着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知识管理、他人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追踪其他地区最新的学术进展都日益变得重要”,教师不仅要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而且要通过科学研究追踪和管理本领域的新知识并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而且应从本身定位出发,重点从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研究,而非追求基础研究。
搞好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和注意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目前,虽然民办本科院校都建立了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但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上都有明显体现。对此,一是要从其他高校主要是公办高校引进。在目前高校教师市场被制度分割成公办和民办两大部分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可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形式从公办院校聘请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兼职以双跨的形式出现:专职是用明显高出国办高校的薪酬和富有刺激性的激励政策吸引公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调入民办高校。二是要直接接收博士、有科研能力的硕士自己培养,并注意选拔在职职工进行培养。用人机制灵活是民办高校的优势,也是劣势,民办高校还要通过改善管理环境、减弱家族化特色,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形成科学的教职工工资福利、晋升与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
面向科学研究的激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积极性的激励,即通过相应的政策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引导。这是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的转折,即用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团队和梯队,提高成果的质量,形成优势学科。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和投入的技巧。民办高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优化和规范科研管理,制定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以及配套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教职工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好成绩,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注释:
①这40所民办本科院校:仰恩大学,黄河科技学院(简称黄河科技,下同),三江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杉达),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华桥外语),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城市),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培华),黑龙江东方学院(东方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烟台南山学院(烟台南山),西安欧亚学院(西安欧亚),西京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外经),宁夏理工学院(宁夏理工),青岛滨海学院(青岛滨海),安徽新华学院(安徽新华),江西蓝天学院(江西蓝天),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生物),南昌理工学院(南昌理工),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培正),广东白云学院(广东白云),长沙医学院(长沙医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外经),西安外事学院(西安外事),西安翻译学院(西安翻译),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建桥),河北传媒学院(河北传媒),海口经济学院(海口经济),郑州科技学院(郑州科技),山东英才学院(山东英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越秀外语),安徽三联学院(安徽三联),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红鹰),潍坊科技学院(潍坊科技),郑州华信学院(郑州华信),闽南理工学院(闽南理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国贸),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思源),天津天狮学院(天津天狮),山东万杰医学院(万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