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大力建设沿江人文文明高地系列报告之二--江阴市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建设工程的实践与思考_文明创建论文

来自江苏省江阴市的系列报道之二 全力构筑人本化沿江文明高地——江阴市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市论文,江苏省论文,沿江论文,高地论文,之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江阴市是一座滨江城市,沿江是江阴的一大优势。进入新世纪,江阴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战略部署,大力度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在沿江开发实践中,我市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立体性开发、开放型开发、可持续开发、联动式开发和人本化开发五大开发并举的新路子。精神文明建设紧贴发展第一要务,重点组织实施了“三区一学”(工业园区、城镇社区、商贸街区和学习型社会)文明创建工程,赋予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新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前公布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我市首次名列第一。先后荣获了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等55项全国性荣誉称号。

战略举措:围绕沿江开发这个突破口,着力培育人本化沿江文明高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沿江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跨越。

随着江阴市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步伐明显加快,顺应这种发展集约化、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精神文明建设以“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为重点,有利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单位到群体、由点到线、由线到块、由块到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建态势和良好发展格局,对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统筹推进,为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一举措首先是创优投资环境的迫切需要。环境就是竞争力。在国际资本和产业大举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进程中,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对于服务园区人民,创优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即公正的法制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强、产业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强的有效载体,必然推动城市的工业化和国际化;城镇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初级群体;商贸街区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社会基本规范和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三区”中人与人交往而传承的,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其次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内在要求。沿江开发步伐的加快,形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新的生活形态,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以市民素质的眼光抓好农民素质的教育,依托“三区”,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三区”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园区职工、社区居民、街区市民自我创造、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是建设沿江文明带的有效抓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正式启动使得江阴、靖江两市联动开发有了实质性进展,在全国首创先河。围绕全省沿江文明带的创建,江阴市以“三区一学”为抓手,跨江联动育文明。在全国第一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江阴市文明和靖江市文明委签署了“同饮一江水,共建文明带”合作备忘录。江阴、靖江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小组,完善两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系制度,协调两市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联动连心、共育文明”活动,联合指导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两市的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结对共建活动。

第四是具有科学的社会整合作用。现代城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复杂系统,人口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三区”内人口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习俗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影响人们思想的渠道不断拓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城市管理出现复杂化,很难实现自然整合。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行为调控方式及时替代它,就会出现社会转型时期的行为失范现象,而加强“三区一学”文明创建是一种全新的行为调控、管理、组织形式。而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可以从区域方面培养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凝聚力,从而实现城市异质文化的整合。

生动实践: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了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沿江文明带。

基于以上认识,江阴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争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在整个江阴沿江人本化开发中,全面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形成城市拓展一个面、沿江贯穿一条带、创建呈现若干点的生动实践。其突出特点是,乘势而上育文明,培育亮点育文明,强势推进育文明,提升素质育文明。

首先,抓环境促发展,打造“磁力”园区。江阴素以规模经济著称,通过资本经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了资本裂变扩张,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4家上市公司,形成独特的“江阴板块”。在规模经济壮大的同时,全市抓起新一轮沿江开发的热潮,区域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沿江经济、园区经济的竞争,不断创优投资环境,加快推进文明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江阴市以“营造环境新优势,树立江阴新形象”为龙头,以投资环境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在全市上下先后开展了以“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江阴形象”为行动口号的软环境专项整治、“讲法制、讲信誉、讲效率”主题活动,通过宣传发动、排查问题、落实整改、形成制度等四个阶段,着力优化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同时,把影响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一一排查出来,形成了一整套的文件规定,先后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经济纠纷调解中心、行政效能、经济环境监察投诉中心,为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抓园区、攻外资、促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立足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实际,江阴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活动。市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工业园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建设组织保障有力、规划管理科学、环境整洁优美、服务廉洁高效、治秩序良好、园区文化丰富、综合效益显著的文明工业园区,着重在“四个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个环境”(亲商安商富商的舆论环境、规范透明的政策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六个看”(规划水平、投入产出、项目水平、拆迁安置、就业保养、社会稳定)上下功夫,经贸、公安、交通、环保、国土、监察等21个文明委成员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市文明委统一组织考核命名。江阴市还开展了“学华西、评机关、优三风(政风、行风、廉风)”活动,组织纳税人、基层干部、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万人评机关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园区建设的大发展。通过文明工业园区的创建,使工业园区日益成为工业投入的主阵地,吸引“三资”的集聚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再次,抓服务建网络,打造“活力”社区。随着江阴市沿江开发、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势必使更多的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从而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为此,江阴市做到农民安置到哪里,社区就建到哪里,文明创建就渗透到哪里,着重在如何将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市民求突破,深入开展了法律、科教、文体、卫生、环保、计生、交通等“七进社区”活动,合力创建文明的乐园、美丽的花园、舒适的家园。并在社区中积极构建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全市形成了以市求助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服务中心为指导,各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市求助中心从1999年成立以来,开通热线6299999,24小时接受市民求助,至今已帮助市民解决生活等方面的急事、难事近20万件,市民满意率99%以上。同时,在全市建设三大中心、健全了三大网络,即以“江阴文明网”为平台,健全以市精神文明建设信息中心为龙头的信息服务网络,积极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提供经济资讯和文明创建资讯;以市社区服务求助中心为龙头,各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城乡联动的社区服务网络;以市志愿者活动协调中心为龙头,建立城乡联动的志愿服务网络。

在沿江城镇社区建设中,江阴以新建成的花港苑社区为创建示范点,针对被征地农民变城镇市民所带来的文明素养、就业技能、创业精神等问题,也给文明创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为此,服务人民致富,创建文明社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将是城镇社区建设的重点。大力开展了“三业”(学业、就业、创业)活动,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保障,以创业为根本,扶持和引导被征地农民学习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开展自我创业。在具体工作中,推出了四大富民新举措:一是就业富民。实施了“121”阳光扶助工程和“4045”再就业援助,年内新增了就业岗位30000名,帮助1304名城镇大龄特困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创业富民。在沿江开发中搭建创业平台,开辟了民营工业园区,扶持广大市民兴办实业,吸纳和带动一批劳动力进厂务工、经商从业。三是保障富民。巩固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劳动合同制和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失业人员失业保障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线“三条保障线”制度,为被征地农民编织了保障安全网。四是帮扶富民。坚持党员干部群众联系点制度。2003年全市落实结对帮扶3827户,发放慈善救助金213万元,为孤老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力帮助。

抓小事育文明,打造“诚信”街区。在文明街区创建中,坚持用文化的手段经营城市,以城区步行街区和集镇商业街区为主阵地,大力开展了“诚信在江阴”系列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倡导诚信是金、诚信是力、诚信是情、诚信是本的理念。深入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百日竞赛活动,连续多年组织了“人民满意示范市场、示范商店、示范街”评选,人民路步行街力争建成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同时,广泛开展了“城市牛皮癣”整治、讲好“三句话”(普通话、文明用语、英语会话)、“文明交通、从我做起”等贴近群众的活动。举办“文明江阴”公益广告大赛,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立意新颖、格调高雅的电视、广播、平面广告,塑造诚信街区新形象。积极探索城市长效管理的新办法,着力抓好了城市出入口、流动摊点、“五小行业”、户外广告、交通秩序等方面的集中整治,并先后出台城市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84个地方性法规和规定。

抓教育强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近年来,江阴市紧紧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核心,着力全面提升人的文明素质。重点抓好对党员干部的“三政”(勤政、廉政、优政)教育,对企业经营者的“三守”(守法、守约、守信)教育,对青少年的“三礼”(礼节、礼仪、礼貌)教育,对广大市民的“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编发了15万册《江阴市公民道德知识问答》和20万册《市民实用法律指南》。在阻击非典斗争中,广泛开展了以“双禁”(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扔垃圾杂物)为重点的“改陋习、树新风”活动,10万城乡志愿者上街区、串社区、下园区,进村入户,自编自排自演,先后编写了《公民道德歌》、《预防“非典”三字经》等30多个表演唱、小品、快板节目,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形成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

有益启示: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同频共振,树立文明江阴新形象。

综观江阴市实施的“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始终坚持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营造了文明环境,塑造了文明市民,创造了文明生活,较好地推进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三区一学”文明创建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新思路,辟了新途径,注入了新活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标签:;  ;  ;  ;  ;  ;  

江苏省江阴市大力建设沿江人文文明高地系列报告之二--江阴市实施“三区一学”文明建设工程的实践与思考_文明创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