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自给率水平及安全性研究_粮食安全论文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安全性论文,粮食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6-0074-07

引言

粮食自给率指一国粮食生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禀赋,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除此之外,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条件等都对一国的粮食自给率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粮食商品的不可替代性,各国对保持怎样的自给率往往非常谨慎,这种谨慎除了对制定粮食生产与消费政策的影响、粮食生产的经济与生态代价等的考虑外,还特别关注是否导致粮食的不安全乃至危机。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接受多高水平的自给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决策者需要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在效益与成本之间作出某种权衡[1]。

表1给出了不同研究者关于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阈值。从中可以看出,到2030年前,中国的粮食供求出现缺口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在缺口的大小上,存在严重分歧。

我们认为,粮食自给率不仅反映了一国粮食的供求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国所采取的对外粮食贸易的态度。因此,确定中国粮食自给率必须加深对其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等的深入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仍然固守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是不合时宜的,也不符合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耕地资源稀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的国家来说,追求自给自足的粮食贸易政策,是不经济、生态不安全的一种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许多市场包括粮食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尤其是今年(1999年4月)朱镕基访美,中国政府已宣布小麦进口对美国实行解禁,同时,我国有望在1999年底之前加入WTO,所有这些贸易自由政策会影响到我国粮食自给率的水平,迫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经济利益,进而相应的降低粮食自给率水平。因此,今后中国粮食贸易的政策目标应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即首先满足粮食安全目标,国内必须生产出最低粮食安全需求量,其余部分按照比较利益通过进口获得,进口的规模大小再由世界粮食市场供给能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支付能力来决定。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量

(一)中国粮食安全内涵

1983年4月,粮农组织提出了粮食安全新概念,指出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新概念包括三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2)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一粮食安全新概念提出了既要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又要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的粮食供求策略[4]。

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们的口粮需求,而是使人们吃得更好。一个国家人们的口粮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达到了基本的粮食安全的水平。因此,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储备的基础上,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口粮,其余的通过进口解决。这样的话,即使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和不测事件,人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并可通过减少动物性等奢侈品的消费,以及将其他用途的土地也转变为粮田,重新生产粮食。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粮食安全的最低产量为口粮加上最低粮食安全储备粮。

(二)中国口粮需求量

口粮是人们直接消费的那一部分粮食,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连口粮都要依赖进口,不但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胁,而且世界粮食市场也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供我国进口。因此,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口粮问题,这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条件。要预测未来我国的口粮消费,必须要对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人均口粮消费量,分为城市与农村两种类别;(2)人口增长及其城乡人口的比例。

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从1981年的190公斤迅速下降到1995年的130公斤;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则始终保持在260公斤左右。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未来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大家都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均口粮趋于减少,只是在减少的程度上有所不同。黄季琨认为2000年人均口粮为223公斤,2010年人均为214公斤,2020年人均为203公斤[5],陆伟国认为2000年人均为221公斤,2010年人均为181公斤,2020年人均为158公斤[6];徐翔认为2025年人均为140公斤~162公斤[7],而程国强则认为2030年人均为160公斤。

我们认为城市人均口粮年消费量可维持在140公斤,比1995年高10公斤,因为可能统计数据对城市人均口粮消费有所低估,农村人均口粮消费量稳定在260公斤左右。则按现在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为3:7计算(实际上这一比例会随城市化进程而改变,且城市人口比例只能增加),中国未来一定时期人均口粮消费量为228公斤是可接受的。

人口预测的方案也有很多,我们取程国强的预测结果[8]。据此,我们得出如表2的全国不同时期口粮需求量。

(据文献8的资料计算而得)

(三)中国粮食安全储备量

据FAO定义,粮食安全储备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的粮食储备量,也称“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9]。粮食储备太少,达不到预定的安全目标,太多必然增加财政负担,因此,粮食储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界限,用最少的储备达到最高的粮食安全水平,这一最低粮食储备即为我们所要求的粮食安全储备。

目前对中国粮食安全储备量的研究有不同的认识。朱泽认为维持一定安全水平下的后备库存量就等于过去历年最大累计增产量与最大累计减产量之和,这里的增产与减产指的是趋势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额。他采用了两个方案,一是完全“烫平”粮食总产量的年际间的波动,结果是最大仓储能力为8646万吨,后备储备为5123万吨。二是只“烫平”超过正负2%的波动,对于2%以内的不予干涉,结果是最大仓储为5468万吨,后备储备为3156万吨[1];唐仁建认为按当前的生产量和消费量来考虑,粮食专项储备规模只需控制在2500万吨以内就足够了;王林贵认为中国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不低于两个月的销量,即7500万吨贸易粮,专项储备不能低于2000万吨,一般应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必要时可突破4000万吨[6]。

这些研究都是针对目前的生产和消费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专项储备在2500~4000万吨之间,总储备在5500~7500万吨之间,这为我们研究未来的中国粮食安全储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历年世界粮食储备的数据后认为,全世界粮食的周转储备应达到消费量的12%,缓冲储备应达到消费量的5%~6%,全世界粮食总储备应达到总消费量的17%~18%[10]。按照这一水平,可以使全世界一年的粮食消费量得以维持的概率为95%,特大歉收年景时,严重短缺的概率为5%[11]。以此为根据,中国粮食专项储备量应为国内粮食消费需求量的7%左右,如果我们取程国强对未来中国粮食需求的预测,2030年粮食总消费量最低为5.71亿吨,最高为6.4亿吨,则相应的粮食专项储备最低为3990万吨,最高为4480万吨,如果加上周转储备,则粮食储备量最低为9700万吨,最高为1.08亿吨。据此,2030年粮食专项储备的最小规模应为4000万吨左右,总的粮食安全储备最少为1.0亿吨左右,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2030年我国最低口粮需求量为3.0亿吨,最高3.48亿吨,粮食储备的最低线为1.0亿吨,则我国最低粮食的生产量为4.0亿吨~4.48亿吨。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讲,2030年我国可通过进口得到的粮食数量为1.7亿吨~1.92亿吨,粮食自给率相应为70%左右。

确定粮食自给率除了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与粮食消费外,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粮食贸易。中国粮食贸易则主要取决于其国际环境和中国支付粮食进口的经济能力。

世界粮食贸易市场的时空分布格局

(一)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的总体判断

世界粮食市场只要有适当的价格刺激,其粮食产量能够保持1.8%的增长速度,至2010年,粮食产量可以达到23.4亿吨;同期粮食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会超过1.6%,则2010年世界粮食消费量为22.25亿吨,随着粮食生产的持续提高,世界粮食贸易量也会不断增加,若世界粮食贸易依存度依旧保持目前水平,到2010年世界粮食出口量达到3.28亿吨,进口量达到3.16亿吨,基本上是供略大于求的态势[12]。世界银行认为,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将从目前的1.74%下降到1.4%,而世界粮食产量在2010年前增长率会保持在2%。也就是说,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将大于消费的增长。世界粮农组织认为,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资源和技术限制,因此,2010年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率可能高于1.8%,而人口增长率将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1.3%,此后会更低[13]。目前,粮食增产的途径较多,增产的可能性较大。首先,世界各国还有不少可耕地用于生产食物。据联合国统计,世界约有3.6亿公顷以上的闲置的可耕地,其中有部分土地比较容易开发,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国家有大量的停耕土地,仅仅恢复耕种这些土地,估计可增产粮食4000万吨左右。其次,粮食单产水平并不高,如果二三十年后世界粮食的平均单产能够提高到美国目前的水平,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就可以达到33亿吨,比目前能提高13亿吨,更何况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单产水平还可以更高[14]。若按照目前粮食贸易的依存度,粮食出口量还能增加1.82亿吨左右,可达到4亿吨左右。

(二)世界粮食市场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

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净贸易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近10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格局总体变化不大,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1)越南和泰国正在成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15]。越南在历史上曾经是粮食净进口国,然而在1989年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稻谷出口国。1990年以来,粮食出口量一直在稳定上升。泰国自60年代以来一直就是一个粮食净出口国。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出粮食出口仍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16]。

(2)印度的粮食进口显著减少,出口显著增加。80年代中后期基本实现了稻谷自给自足。90年代以来,稻谷的单产和总产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且生产成本相应降低,促使印度的稻谷出口仍会保持增长的态势[16]。因此,印度由一个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一个粮食净出口国的事实,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独联体显示出粮食生产和出口潜力。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无可争辩的潜力,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作为一个整体,在90年代初净进口小麦1460万吨,而目前净进口小麦550万吨,1996年小麦进口减少为260万吨,预计到本世纪末,独联体将由小麦净进口变为小麦净出口,传统的出口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将出口更多的小麦,曾是世界最大进口国的俄罗斯,已从年进口小麦1400万吨的高峰期迅速跌落,1994年净进口小麦为80万吨,预计到2000年,进出口基本平衡,2010年后,可成为小麦出口国[17]。

(4)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正在成为粮食进口大国。据研究,未来几十年中,产量可提高3000万吨,将达到6700万吨,此时,需求量将达到7100万吨,供求仍不能平衡。因此,今后巴西仍将保持进口量增长的趋势。墨西哥和巴西相类似,而且,墨西哥的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制约其农业的发展,加上关贸总协定的有关新计划规定墨西哥的农业将于外部世界进行公开竞争,这几乎注定墨西哥的玉米产出将要减少,引致进口量增加。[2]

综上所述,未来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基本平衡,世界粮食生产从总量上可以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在空间上,粮食贸易的格局有所变化,总体来讲,美国和欧盟主宰世界粮食市场的格局会有所改变,法国、德国、阿根廷、越南、印度、泰国的粮食出口量将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粮食出口可能下降,独联体和东欧有可能成为新的粮食出口地区。中国可以根据上述格局的变化,调整粮食进口地区和出口地区,实现贸易战略的多元化。

中国进口粮食的经济支付能力分析

中国有没有进口粮食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能力。国际收支平衡通常是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中国,国际收支实质上就是外汇收支平衡状况,而贸易项目下的外汇收支一般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项目,它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截至199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488亿美元,并且自1994年以来,中国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国家外汇主要是用于工业设备和技术的引进,而不可能拿出大量外汇用于进口粮食。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进口粮食用汇量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讲都是有限的,其界限是粮食进口不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大的影响。根据目前我国贸易收支项目下的外汇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粮食进口所需要的外汇应由其他商品货物的出口创汇来支持。因此,粮食进口所需外汇不得超过农产品出口创汇净额或者不得超过整个食物出口净创汇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GDP年均增长速度在9.3%以上。与此同时,出口贸易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在大幅度上升,1980年中国出口总额为97.5亿美元,1995年已达到1487亿美元,且几乎每年都保持贸易顺差的地位。表3给出了中国食品进出口贸易额近年的变化情况。如果按照上述讨论,粮食的进口不应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相应粮食进口的下限不应该超过食物的顺差额,如果粮食价格采用三大粮食价格平均的话,则1994年价格为212美元/吨,1995年为182元/吨,用同年食物贸易差额除以价格可以得到同年可进口的粮食数量,结果为2100万吨和3200万吨;如果再考虑到贸易额的增长以及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粮食的进口量可以达到5000万吨。1985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1995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口5000万吨粮食所用的外汇仅占3%~7%左右,不会造成外汇的短缺。更何况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对外贸易仍在不断扩大,如1998年外汇储备已达到1488亿美元,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却是趋于平稳或呈下降的趋势。因此,进口5000万吨粮食不会造成外汇支付的危机,以此视为未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下限值。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6)

对于粮食进口的外汇支付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粮食净进口用汇占当年出口价值的比例这一指标加以分析[18]。该指标60年代前半期达到最高峰:1961~1964年为13%~15%;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1979~1982年,为10%~11%;1995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达到创记录的近2000万吨,该比值为2%~3%。假定中国从现在开始起出口以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出口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如果用出口额的5%即约300亿美元进口粮食,按1995年粮食价格,能进口9000万吨粮食。如果国际粮价在1995年较高水平基础上再上升30%~40%,仍可进口5000~6000万吨粮食。即使出现可能性极小的情况,粮食进口达到1亿吨,粮食净进口用汇的相对水平仍会显著低于1979~1982年的水平,比1961~1964年粮食危机时期的高峰水平更低。

据此,从外汇支付能力的角度看,未来中国粮食进口量的下限值在5000万吨左右,相应粮食自给率水平应为90%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农业生产丰欠互补及粮食贸易的灵活性因素,粮食自给率仍可以下调5%,即在85%~90%之间为安全经济的自给率。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确定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对制定中国未来的农业政策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粮食自给率过高,势必造成对边际土地的开发,进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粮食自给率过低,也将形成中国粮食保障中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对中国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贸易的综合分析,所确定的粮食自给率是比较客观的。

(2)未来世界粮食贸易市场上的供应量是充足的,只要有适当的价格刺激,世界粮食市场会生产出供人们消费的粮食数量。因此,我国未来粮食保障的国际环境是安全的。

(3)仅从国内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可以进口1.7~1.92亿吨的粮食,这样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可确定为70%左右即可。但是从中国的经济实力来看,不宜进口太多,若以不影响工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使用外汇的出发点,则进口5000万吨粮食比较合适。以此来计算,中国未来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0%左右,如果再考虑一些灵活性因素,则可确定为85%~90%之间。

(4)从中国对外粮食贸易的地区构成和世界粮食市场的时空动态变化来看,中国今后粮食进口的地区依然会集中在美、法、加、澳、阿等国家,但不会像过去那么集中,因为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对美的进口还会有所增加;考虑到世界粮食市场的变化,向法国和阿根廷进口量的可能有所增大,而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可能要减小。中国玉米和大米出口的地区仍然以邻近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主,如日本、韩国等,但可以向非洲和拉美地区进一步开拓粮食出口市场。

标签:;  ;  ;  ;  ;  ;  

我国粮食自给率水平及安全性研究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