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开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妇产科
摘 要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PCSD) 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PCSD患者,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 采用经腹联合宫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 与B组( 采用经阴道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 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 B组显著均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SD患者临床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拟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临床疗效;不同手术方式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又称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是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缺陷,形成的一个与宫腔相通的凹陷,该凹陷下段瘢痕活瓣作用阻碍了经血引流,从而致患者经期延长、经间期阴道流血、性生活后阴道流血,甚至慢性盆腔痛、痛经、不孕等[1]。现阶段PCSD患者的临床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笔者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PCS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PC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36岁。剖宫产次:1次25例, 2 次32例, 3次3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与B组, 每组30例。纳入标准[2]:a.有剖宫产史;b.末次剖宫产术后出现经期延长或者月经间期出血表现,排除使用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子宫肌瘤等子宫疾病c.B超表现为子宫峡部前壁切口处见楔形液暗区或U形液暗区,与宫腔相通或宫腔镜提示宫颈内口上方剖宫产切口部位局部呈拱形穹窿样改变,凸向子宫浆膜面。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采用经腹联合宫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之后逐层进入腹部, 分离粘连, 将膀胱反折腹膜打开后, 向下推动患者膀胱, 将子宫峡部原剖宫产瘢痕充分暴露, 置入宫腔镜, 宫腔镜下探针直接对憩室上下界实施定位, 后退出宫腔镜。完全切除憩室部位瘢痕组织。采用连续锁边方式对第1层肌层进行缝合, 对外1/3 肌层与膀胱反折腹膜采用第2层翻褥式缝合。再次置入宫腔镜, 无子宫下部憩室之后才可退出。B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治疗[3]。在患者硬膜外麻醉成功后, 在其膀胱宫颈间隙注入1:1200肾上腺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水压分离, 自膀胱沟内将阴道黏膜弧形切开, 分离膀胱宫颈间隙, 探及到子宫峡部凹陷位置之后,使用探针进行上下界定, 完全切除憩室部位瘢痕组织, 采用连续锁边方式对第1层肌层进行缝合,对外1/3肌层采用第2层翻褥式缝合。再次使用探针进行探查,以确定缝线是否穿透子宫后壁。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生存质量评分( 自制量表) 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57.08±6.85)min,术中出血量为(78.05±16.64)ml,住院时间为(5.50±0.53)d,术后生存质量评分为(45.63±4.55)分;B组手术时间为(34.68±6.64)min,术中出血量为(39.58±12.34)ml,住院时间为(3.08±0.50)d,术后生存质量评分为(49.86±2.57)分。B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讨论
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是剖宫产的一种远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人数量的增加, PCSD的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临床医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是临床中治疗PCSD的主要方式。药物治疗方式简单、方便, 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不高,治疗效果不好,且患者停药后易复发。常用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经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疤痕憩室手术以及经腹子宫瘢痕憩室修补、腹腔镜、宫腔镜等,尚未有规范的治疗标准[4]。本次研究中,给予A组与B组患者分别采用经腹联合宫腔镜下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经阴道子宫瘢痕憩室切除+子宫修补术进行临床治疗,A组治疗方案术后恢复效果良好, 术后月经期显著缩短,整体的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此种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接受度较低,临床中推广度受限。随着微创技术进步及推广, 阴式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得到普遍认可, 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尤其以憩室位置较低的患者,此术式可在腹膜外实施,减小了术后盆腔粘连可能性,特别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PCSD患者。
综上所述, 虽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生存质量等方面比较上,B组比较A组更具优势,但PCSD患者临床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拟定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奇丹, 杨彩梅.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 25(5):869-871.
[2] 胡仙清, 郑小冬, 何海珍.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分析.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5, 13(4):413-416.
[3] 刘成丽, 曲凤占, 赵小辉, 等. 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应激指标的变化.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6):1012-1013.
[4] 张冬梅, 史惠蓉. 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效果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1):40-42.
论文作者:谢秉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瘢痕论文; 子宫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阴道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