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角色论文,幼儿论文,游戏中论文,走班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游戏形式,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今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角色游戏,幼儿选择游戏主题的范围较小,交往面也较窄;班级老师习惯性地给幼儿安排角色,规划游戏内容,忽视幼儿自己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不强;经常性地更换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材料,教师工作量较大,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积极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试图弥补当前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寻找更佳的角色游戏组织策略。 一、传统角色游戏的瓶颈 传统角色游戏具有局限性。传统的角色游戏的开展都是教师把角色游戏主题事先确定好,并形成固定场地模式,让幼儿在规定主题场景中选择角色游戏。这种传统角色游戏看似幼儿有自主权,但是效率是有限的,具有先天的缺陷。 就教师而言,要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上花费较多的精力,负担相对较重。经常性地更换或增减环境和材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班级之间很多游戏环境和材料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游戏准备上花费时间过多,相应的学习和反思的时间就减少了。 就幼儿而言,幼儿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培养。在传统角色游戏中,教师先设计好游戏角色,然后幼儿予以实施。幼儿的行为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难以真正达到角色游戏娱乐身心、丰富生活经验,促进想象和交往的目的。 就游戏而言,传统角色游戏质量不高。传统角色游戏中教师分配游戏角色,造成了幼儿的兴趣不高,游戏质量不高。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没有分配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故意捣乱。另一方面由于角色区过多,又分布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有些角色区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教师确实很用心地投入了,但在游戏中却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效,对其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走班制”是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以及学习能力和兴趣,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游戏,它打破了原来固定不变的只能在本班游戏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因材施教原则得到真正的实现,还能培养幼儿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等社会性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角色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二、“走班制”打破传统角色游戏瓶颈的意义 (一)“走班制”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 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而言,疲于应付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细碎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多所谓的反思和小结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走班制”情境下,班级间的游戏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可以节省下一些用于准备游戏环境和材料的时间,这样,反思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也多了。“走班制”使得教师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使教师工作更有效率。 (二)“走班制”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最主要的优势还是体现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解决了传统游戏中教师分配游戏角色的弊端。此外,“走班制”游戏形式还有助于加强幼儿间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幼儿间交往的需求。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层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如娃娃家游戏,传统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娃娃都是布偶玩具,和爸爸妈妈没有情感交流。实行“走班制”之后,小班的幼儿可以参加中大班的游戏,担当娃娃这一角色。这样一来,在游戏中,通过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角色情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幼儿的情感交流,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走班制”有利于提高游戏的质量 “走班制”要求不同幼儿在同一班级中、同一主题游戏下进行游戏,尽管内容相同,但是不同班级的班级文化不同,不同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这就促使教师在组织指导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寻找和探索适合不同幼儿的游戏指导方式。在幼儿走班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成不变地组织角色游戏,而是为了兼顾不同类型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组织游戏的行为进行调整与反思:哪一种方法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哪些游戏更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哪种游戏的组织方式更能被幼儿接受?何时介入和如何指导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每组织一次游戏,教师进行反思调整,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转变游戏的组织指导方式,从而提高游戏的质量,使角色游戏更趋完善。 三、角色游戏中“走班制”的引入及完善 在角色游戏中引入“走班制”无疑会对传统角色游戏起到扬弃的作用,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如何使走班制和角色游戏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用?还应从下面几个视角着眼: (一)真正赋予幼儿主动权 1.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区就是要提供和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交往、大胆表现的空间,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之后,同样的环境要适应不同的幼儿,这样角色游戏区的环境设置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主要是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空间,投放开放性的材料来吸引幼儿主动游戏。在创设游戏环境前,教师可以与幼儿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环境创设时,可以请幼儿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制作材料,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2.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走班制”引入角色游戏主要表现为幼儿走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真正赋予幼儿主动权,使其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游戏,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个“旁观者”,观察当他们在分配角色或者任务遇到分歧时的表现:大年龄的幼儿或者能力强的幼儿就会主动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首先他们会尝试说服对方,当说服不行时他们会利用公平游戏,最常见的有黑白配,石头剪子布或者轮流玩等。幼儿用这样的形式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活动需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同伴合作,也在无形中让小年龄幼儿意识到遇到了麻烦应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请求教师帮助。 (二)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1.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将游戏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幼儿将在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提升融入感,并学会与他人配合。实行“走班制”之后,不同班级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以及自己的特长,开设一定的游戏主题,以便于幼儿根据兴趣选择。并引导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使得该游戏正是其兴趣所在,真正融入到游戏之中。 2.游戏进行阶段,教师应发挥好辅助作用,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策略和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并完善幼儿的角色意识。实行“走班制”之后,各年龄层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适时介入游戏,及时提醒;对于中班幼儿,他们角色意识强烈,往往喜欢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商讨、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大班则应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自行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 (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自由和自主是“走班制”的生命力,但是无限制的自由和自主又将是“走班制”产生问题的来源,而解决的方法则是建立规则。在基本的规则下进行游戏,可以使游戏有序开展。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请幼儿参与制定规则,并鼓励幼儿运用丰富的方式表现和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与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没有感到强制、约束,而是充分体验到自己就是活动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因此,一个“有规则”的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相处融洽,使游戏有序开展。要强化规则意识,比较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提醒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年幼的小班幼儿,他们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游戏活动。例如:如果有小朋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怎么办?讨论后幼儿认为,可以请教师采用提醒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轻轻拉拉他的衣角、在他耳边说句悄悄话……运用语言或动作给幼儿以适当的提示。也可以是幼儿间的相互提醒,年长的幼儿督促年幼的幼儿。这种“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角色游戏的开展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图示法。图示法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班幼儿,他们通过仔细地观察图示,就能知道和了解图示的意思,并付诸实践。教师可以把一些规则通过绘画、图片或者照片的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易于提醒大家遵守。将自主性活动的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让环境来说话。 3.标记法。标记法和图示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标记作为一种简洁而又包含具体意思的符号,更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大多数大班幼儿对标记很感兴趣,能看懂并能理解标记的含义。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来制定游戏规则、设计标记,让他们成为规则标记操作的主动实践者、维护者。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这不失为是一种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可以说,“走班制”的游戏模式能很好地改变以往“教师游戏幼儿”的情况,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真正体现游戏的本质,真正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愉快情绪。幼儿角色游戏中引入“移动类系统”的分析_角色游戏论文
幼儿角色游戏中引入“移动类系统”的分析_角色游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