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计_就业论文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弹性指一个百分点的产值变化所带来的就业变化的比率。常用的定义计算法为点弹性和弧弹性两种。但是,近年来,根据它们所计算出来的中国就业弹性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明显的断点,此前尚能维持在0.3左右,而进入90年代后就急跌至0.1。如果不能从要素结构变动的角度对这一断点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点弹性和弧弹性可能就缺乏经济内涵支撑,其应用价值和预测功能就会丧失。

因此,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估算中国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

具体的模型设置如下:

本文分别用混合OLS回归方法、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然后用F(_ui)指标、Breusch-Pagan的LM值和Hausman指标值对最终方法进行选择。

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大约为0.173,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约为0.150。中部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136,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约为0.217。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大约为0.111,第三产业约为0.202。

总的来看,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比较接近,它们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已下滑至较低水平。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高。

就业弹性的上述分布与当前经济下滑格局相结合,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本轮经济下滑肇始于东部第二产业,由于受到重创,东部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速急剧下滑,由于其就业弹性较高,这无疑会造成大量的就业损失。这是经济下滑对就业的第一轮冲击波。更进一步,东部第二产业雇佣了大量的中西部劳动力,其发展困境必然会把就业压力传导回中西部地区,这将削弱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收入下降又可能会对中西部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这就意味着,中西部第三产业也将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这将构成经济下滑对就业的第二轮冲击波。

注释:

①2003-2005年各省非农产业就业数据可以方便地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但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就业数据。本文用各省份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数据与城镇分行业的个体私营就业数据相加,得到城镇各行业的就业总数,再按三次产业分类,即可估算出2006年各省三次产业就业数。

标签:;  ;  ;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计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