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诗歌影响源探析_诗歌论文

狄金森诗歌影响源探析_诗歌论文

狄金森诗歌的影响源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狄金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狄金森是极有造就的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她的诗歌主题广泛,表现手法新颖,是英美二十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者。她常年足不出户,和外部世界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她的创作影响源对广大读者来说一直是个谜。本文以狄金森诗歌的语言、结构及风格等因素为线索,结合她的传记,探索她诗歌创作的影响源。

关键词 《圣经》/沃兹/美国式风格/爱默生/十九世纪女作家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诗人。她成年后归隐旧居,终老独身,似乎禁锢在一个真空管里,一切世事纷争都闯不进她灵魂的石穴。然而,她的诗作却涉及自然、爱情、死亡和灵魂不灭等广阔的主题。对于这样一位对外部世界冷漠的女诗人来说,究竟是什么赋予她诗的灵感呢?她曾就读于宗教气氛很浓的霍利约克山女子学院,因此而深谙《圣经》,她又酷爱十七世纪英国诗人以及她同时代的英美作家的作品,这些早期的教育和后来的阅读,无疑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拟从狄金森的诗歌艺术出发,探索她诗歌创作的各种影响源。

一、《圣经》

尽管许多文学评论家都曾注意到狄金森诗歌中强烈的宗教色彩,然而,这种讨论多集中在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以及诗中所引用的《圣经》段落和典故。实际上,狄金森诗歌在语言风格上与《圣经》也不乏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圣经》以文字简约、结构紧凑、多并列结构和大量的停顿著称。詹姆士·库格尔曾这样评论《圣经》的写作风格:“……频繁地使用并列结构,……一个句子常包含两个从句,每个从句只有三、四个单词。”(Kugel,1981)请读下列《圣经》选段:

And in them is fulfilled the prophecy of Esias,which saith,By hearing ye shall hear,and shall not understand;and seeing ye shall see,and their ears are dull of hearing,and their eyes they have closed…(Marthew 13)

本段中各种平行结构随处可见,连词and的用法丰富多彩,用以连接各种结构,动词出现频繁,大量的短句不仅起到停顿的效果,而且为文章增添了节奏感,使意义得到层层强调,逐渐达到高峰。狄金森诗歌在风格与《圣经》十分相似,请读下列选段:

And now We roam in Sovereign Woods-

And now We hunt the Doe-

And every time I speak for Him-

The Mountains straight reply-(734)

这里,诗人采用了平行结构“And now…And now…And every time…”,这与《圣经》行文读来似有同样感觉。此外,诗人还大量运用短句和停顿,在并列结构中成串地使用动词(roam,hunt,speak,reply),以此勾勒出简洁而又连贯的画面,使每一个动作都得到强调,这和《圣经》风格如出一辙。

库格尔曾指出,《圣经》中大量出现的平行结构主要用于使读者发现两件互不相连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在狄金森诗歌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她善于把谚语和她自己的警语并列:“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precious ointment;and the day of death than the day of one's birth”,显然,“好名声”和“美玉”、“死亡”和“诞生”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联系,然而,由于出现在并列结构中,读者便能领悟到诗人的用意:尽管生命如同美玉般光彩耀眼,然而,死亡却不足惧怕,好名声能永垂青史。又如《他摸索着你的灵魂》一诗的结尾:

Deals-One-Imperial-Thunderbolt

That scalps your naked Soul-

When Winds take Forests in their Paws-

The Universe-is still-

这里,两节诗之间的空行恰如一个无形的连词,在整首诗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使上下两个毫无联系的意象巧妙地构成了类比:裸露的灵魂所受到的撞击如同狂风张牙舞爪地席卷树林一般,风暴过去,留下一片寂静。这与《圣经》风格十分相似,《新约全书》中的许多词和句,只有出现在一定的并列结构中,才能显示出其深邃而确切的含义。

二、十七世纪的风格

狄金森在诗歌风格上和十七世纪作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布朗和赫伯特对她的影响尤为明显。按照克罗尔的说法,十七世纪诗人常以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的警语作为诗歌开头,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对起始句含义的探索。整首诗歌的发展呈螺旋形,诗人藉以表现的与其说是一种思想,倒不如说是一个思维过程,由具体到抽象,从直陈到比喻,整首诗在主语和风格上一般都有前后变化。狄金森的诗风与此一脉相承,请看她部分诗歌的起始句:

Life-is what we make it.(698)

Impossibility,like Wine/Exhilarates the Man/Who tastes it;…(838)

这些句子言简意赅,读来确实有点警言的味道。这类起始句出现在许多狄金森优秀的诗歌中。

关于十七世纪诗歌的风格,克罗尔还作过这样的评论:“句中多松散的并列结构,或者根本不用连词……句子仿佛从内部被炸开似的。”(Croll,1966)典型的例子是赫伯特的“Prayer,I,”诗歌的开头是这样的:

Prayer,the Church's banquet,Angel's age,

God's breath in man returning to his birth,

The soul in paraphrase…

请再读结尾句:

Church-bells beyond the star's heart,the soul's blood,

The land of spices,something understood.

显然,诗中的谓语部分被省略了,成串的名词并现,诗人以明快的节奏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如发电报似地勾勒出他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例子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也是常见的。

克罗尔认为,松散型句子的结构特点在于从属连词的不规范用法。在松散型句子中,从属连词甚至可以用来引导独立的句子。请读赫伯特的那首常被误认为是狄金森作品的诗(Martin Hymn)的头两节:

My God,what is a heart?

Silver,or gold,or precious stone,

Or star,or rainbow,or a part

Of all these things or all of them in one?

My God,what is a heart,

That thou shouldst it so eye,and woo,

Pouring upon it all thy art,

As if that thou hadst nothing else to do?

从这两节诗来看,尽管第二节不如第一节那样结构工整,然而,行与行之间依然有着松散的并列关系。例如,“That”所指的显然是前一行中的问题:“what is a heart”,因此,从意义上来说,“That”所引导的从句可以被看成是和“what is a heart”并列的成分。再往下读,Eye,woo和pour三个动词并列,一个比一个更具体细致地描绘了God的状态,正如诗人在第一节中步步深入地描绘“heart”一样。由于整首诗句子短,停顿多,最后一行中连词“that”引导的从句也给人以独立句的感觉。整首诗中词与词、行与行、节与节之间构成各种松散的并列关系,语气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狄金森诗歌在风格上与赫伯特以及十七世纪其他诗人的作品十分相似,由于狄金森被认为是英美二十世纪意象派诗人崇拜的先驱者,而意象派诗人在某种意义上秉承了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的衣钵,因此,狄金森与十七世纪诗人在风格上相似是不难理解的;相反,她与她同时代的朗费罗等则差异甚大。

三、伊萨克·沃兹的赞美诗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新英格兰,伊萨克·沃兹的赞美诗如同《圣经》一样家喻户晓。从狄金森诗歌的音步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些她从孩提时代就喜爱吟颂的赞美诗。沃兹的赞美诗之所以令狄金森刻骨铭心,除了他善于使用富有新英格兰特色的韵律以外,还因为他时常出其不意地采用不规则的韵脚和刺耳的词汇,比如一些常人认为不该采撷入诗的、被排斥在诗歌和宗教范围之外的词汇。请读他的赞美诗:

Then,swift and dreadful,she descends

Down to the fiery coast,

Among abominable fiends,

Herself a frighted ghost.

There endless crowds of sinners lie,

And darkness makes their chains;

Tortured with keen despair,they cry,

Yet wait for fiercer pains.

显然,诗中的descend和fiends,coast和ghost,lie和cry等词都是不规则的押韵。另外,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黑暗”在制造镣铐,“灵魂”在可怕地飞行,负罪者痛心疾首地感到绝望,却等待着更加恐怖的折磨。显然,这些如利刃削成般的意象给幼年的狄金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注意的还有,诗中出现“abominable”这样不悦耳的多音节词,在传统诗歌中也是罕见的。

综观狄金森的诗歌,她所采用的不规则的韵律和大胆的意象和她同时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和沃兹的却十分接近。请读狄金森的第286首诗:

That after Horror-that'twas us-

That passed the mouldering Pier-

Just as the Granite Crumb let go-

Our Savior,by a Hair-

A second more,had dropped too deep

For Fisherman to plumb-

The very profile of the Thought

Puts Recollection numb-

……

和沃兹一样,狄金森在诗中所采用的是普通的韵律,每行正好与从句或词组的结尾吻合,每一节又形成了结构和意象上相对独立的单位。诗中抽象的概念同样被赋予具体形象,如果说沃兹笔下的“黑暗”以枷锁的形象出现,那么,狄金森的“思绪”则有着外形和轮廓。此外,她也和沃兹一样,采用了不很工整的韵律,如pier和hair,等。与沃兹的赞美诗相比,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出现似乎更稠密,灵魂与死神的第一次会面似乎更令人悚然,然而,两位诗人风格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四、美国式的朴素风格

从广义上讲,美国式的表现方法,无论是口语抑或是文学风格,都对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培利·米勒在谈到美国英语的特点时曾说过,在首批移民登陆后,由于他们需要尽可能综合地把自己的知识以浅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使那些生活在“荒原”上的印第安人能够接受,因此,美国作家必须采用简单明了的风格,用朴素具体的语言来陈述抽象的理论和宗教教义(Miller,1967)。从清教徒时代的作家起,直至后来驰名文坛的爱默生和梭罗等人,都受到这种传统的影响。他们认为,过多的修饰语会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强调修辞的典雅和精巧会导致基督教教义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丧失,而表达上的混乱则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错误理解。根据著名作家詹姆斯·库帕的观点,由于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都是清晰明了的,人们必须用同样清晰明了的语言去描述它们(Knopf,1931)。

狄金森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这种美国式的朴素风格。和她的前辈作家一样,她强调词汇的本身含义,强调词汇沟通个人和世界的功能,很少采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冗长的修饰语。只是由于她缄默的个性,这种朴素的风格便变得更为含蓄蕴藉、言简意深。

狄金森在绝大部分诗作中都使用普通人使用的语言,包括新英格兰方言。她的词汇往往采撷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语言,一扫铅华,不事雕饰,质朴清新,富有生命力。然而,由于她的意象的别出机杼和思维的独特,她的表达仍显得迂回曲折,即便她所使用的都是简单词汇和短句子,某些诗歌依旧晦涩难解。

五、爱默生及其语言理论

在所有的美国作家中,对狄金森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爱默生。狄金森自幼爱读爱默生的诗歌,在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她曾多次引用过爱默生的诗句。

如果说清教徒们认为语言传达并诠释了上帝的意志,那么爱默生则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反映大自然的真实面目,因为“文字是自然现象的符号”。(Emerson,1883)然而,由于自然界的不断更新和变换,词汇的意义必然随之变化并充实,而最适用于呈现自然界变更状态的则是动词。按照爱默生的理论,动词的特点在于能提供一种过渡形式,把语言从简单的指示功能(表示事物的名词)上升为象征意义(表现抽象意义的名词)。语言能把人们所见到的大自然转化为文字,进而又把大自然融入人类的精神中。

狄金森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爱默生有关语言的论述,比如,她不断赋予词汇以新的意义,而且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动词,使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她心中的灵魂风景图借助动词跃然纸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下面这首爱情诗的最后一节:

'Tis this-invites-appalls-endows-

Flits-glimmers-proves-dissolves-

Returns-suggests-convicts-enchants-

Then-flings in paradise-(673)

如潮般的动词接踵出现,主语几乎被湮没在巨大的动词流中。爱默生晚年的学生费诺罗萨曾这样描述狄金森定义词汇的方式:“……实际上,(她认为)一种词性代表着另一种词性。比如‘农夫’和‘稻谷’这两个名词,如果不考虑其句法功能,不妨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动词。‘农夫”是耕地的人,而‘稻谷’则是以某种方式生长的植物……名词所指的就是“做某事”的人或物。”(Fenollosa,1969)根据这一说法,狄金森诗歌中的许多类似的名词都应视为动词。

狄金森诗歌中的动词不但用于呈现动作,而且还使动态化的情景上升为理念。即便在描述自然界变化的诗歌中,诗人所着意描写的远非过眼烟云般的景象,而是自然界变化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请读下面这首诗:

A Route of Evanescene

With a revolving Wheel-

A Resonance of Emerald-

A Rush of Cochineal-

And every Blossom on the Bush-

Adjusts it's tumbled Head-(1463)

在诗中,狄金森描绘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同时也展现了周围的环境,因为正是阳光和丛林赋予了它飞行的动力。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然而,通篇却只用了一个谓语动词Adjust,而Revolving、Resonance、Rush、tumbled、Ride等词虽然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小鸟的动态,却未直接展现小鸟的动作,而是以名词或是分词的形式描绘小鸟飞行于其中的丛林。这一巧妙的安排不仅强调了小鸟飞行的快速和潇洒,而且也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整体性,使读者从它擦肩而过的丛林和摇曳的花朵中多侧面地体察到其风姿。

狄金森对动词的偏爱或许是由于受到词典学家韦伯斯特的影响。尽管当时的语言学家普遍强调名词的重要性,然而,韦伯斯特却独树一帜地认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来说,其所有词汇的一般意义都能用三、四十个动词来解释,这些积极动词经过衍变,就成了词典上浩如烟海的词条,因此,词的起源最终都能追溯到动作的发生(Webster,1843)。狄金森对动词的偏爱在韦伯斯特的理论中找到了依据。

六、十九世纪的女作家

狄金森在诗歌中时常津津有味地讲着故事,以故事为载体,传达她的各种想法和感觉。这或许是她从《圣经》中获得的启示,因为《圣经》本身就是一本故事集。然而,从这些故事情节来看,她和她同时代的女作家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从有关狄金森的传记材料来看,她不仅对当时驰名文坛的大作家,如爱默生、朗费罗和布朗宁夫妇等人的作品极为赞赏,而且对斯托夫人等美国女作家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吉尔布特和古伯认为,狄金森诗歌中的浪漫故事以及她本人的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些影响。她们认为,“狄金森赋予她本人生活的小说般的模式是浪漫的、哥特式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模式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当时的女作家们的作品中,而狄金森对她们所怀有的兴趣显然胜过其他任何作家。”她们还说,狄金森诗歌中所呈现的生活细节源自于她深居简出的归隐生活(Gilbert and Gubar,1979)。

谢利尔·沃克认为,十九世纪女作家的创作不仅为狄金森诗歌的主题和情节提供了一定的素材,而且对她本人的生活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她的黯然赋退,她那深藏闺阁中的一袭白裙,和那过分敏感的心灵。按照沃克的说法,狄金森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强烈的情感、死亡的困扰、爱情的受挫和藏匿的悲哀”都是这些女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Walker,1982)。不管狄金森本人是否意识到这种传统在她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她对这一文学传统无疑是熟悉的。沃克认为,尽管她与这些文坛姐妹们风格各异,狄金森用词质朴,不事雕琢,不乏须眉气,而十九世纪的女作家们文风细腻优美,长于修饰,然而其主题及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本质的差异。

狄金森诗歌中常有求爱的情节出现。比如,在她的诗中,死神经人格化,变成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和蔼可亲地邀请主人公上马车(712),殷勤的求婚者最终如愿地赢得了姑娘,带着新娘,随同清晨的人群,浩浩荡荡地回家去(1445)。在另一些诗歌中,我们常能读到蜜蜂和玫瑰之间的爱情故事:蜜蜂驾着金光灿烂的马车,大胆地驶向玫瑰,给玫瑰带来一份未曾有过的狂喜和羞涩。这些细节都浸透着十九世纪女作家作品的痕迹。

此外,狄金森诗歌中也时有鬼怪幽灵的出现,有人和鬼穿过哥特式的寺院追逐的恐怖场面,也有谋杀者狰狞的面容。她诗中的鬼神时而化作一阵狂风,时而变成倾盆暴雨。狄金森在给西津森的信中曾说:“大自然是一幢幽灵出没的大房子,而艺术的宫殿则设法招惹幽灵。”吉尔布特和古伯认为,狄金森的这番话坦率地承认了哥特式风格在她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她把哥特式的故事情节看成是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并有意识地将其融入她的诗歌创作中(Gilbert and Gubar,1979)。

每一种文学风格都有其滋润的沃土。狄金森诗歌中的句法、结构、语义、韵律和叙事手法等与她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有着一定的相似,这说明,她的创作风格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从宝贵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由此发展出一种属于她个人的特殊风格,并为寻求新表现方式的现代诗人推开了门扉。尽管她闭门谢客,归隐故居,然而她却始终未曾脱离她所终身热爱的文学界。(责任编辑 博泉)

注释:

1.James R.Kugel,The Idea of Biblical Poetry:Parallelism and Its History,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2.Jack L.Capps,Emily Dickinson's Reading,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Morris Croll,"The Baroque Style in Prose,"ed.John M.Wallace,in Style,Rhetoric,and Rhythm:Essays by Morris Croll,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4.James Davidson,"Emily Dickinson and Isaac Watts,"Boston Public Library Quarterly,6,1954

5.Perry Miller,"An American Language,"in Nature's N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6.Ralph Waldo Emerson,Complete Works,12 vols.Cambridge,Mass.:Riverside Press,1883

7.Eamest Fenollosa,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ed.Ezra Pound,San Fransisco:City Light Books,1969

8.Webster,"State of English Philology,"in 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Political,Literary and Moral Subjects,New York,1843

9.Sandra Gilbert and 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The Woman Writer and Moral Subjects,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10.Cheryl Walker,The Nightingale's Burden:Women Poets in America,Bloomington,Ind.: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标签:;  ;  ;  ;  ;  ;  

狄金森诗歌影响源探析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