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蓉生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成都市610000
【摘要】在临床上血液制品能够为有需要的病患提供治疗帮助,但是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血液制品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因此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以及去除是对其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人们思想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对血液制品的质量也越加重视,本文对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进展
在临床上血液制品是用于对病患进行治疗和抢救的重要作用制剂,主要是由健康人群提供血浆或者是将拥有特异免疫的人群的血浆进行分离和提纯处理,从而得到相关的血细胞组分以及血浆蛋白组分等[1]。血液制品能够用于对病患病情的诊断治疗,具备稳定性较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2]。但是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制品的原材料来源于人体的血液,本身会潜在着携带病毒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对病患造成血液污染,从而造成二次伤害。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研究探讨,报道如下。
1血液制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发现,在制作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主具体为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血液制品的原材料人体的血液当中会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的代谢产物,这两种物质能够和同种的抗原性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相关临床疾病的发生[3]。经过研究证实能够通过人体血液以及血液制品进行传播的病毒类型主要为肝炎病毒、人体T淋巴细胞N型病毒、微小病毒、免疫缺陷病毒以及雅克氏病毒等。当这些病毒通过血液制品进入到人体当中之后会对人体的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4]。
2.病毒灭活方法及去除工艺分析
目前在临床上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以及去除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不同的处理模式和媒介,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等,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过滤法
在对血液制品进行灭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滤法将血液中的有害病菌进行灭除。过滤法主要通过低温乙醇对血液中的病菌进行灭除处理,在对血浆分离的过程中病毒的包膜受到影响从而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导致传染性失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使用低温乙醇进行灭菌处理之外,还可以使用层析西服纯化技术来对血液制品中的病毒污染进行过滤排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滤法所达到的灭菌效果并不全面,例如丙型肝炎病毒仍可在处理之后继续传播,因此需要配合其他的灭菌以及去除手段进行净化处理。
2.2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来对血液制品中病毒造成破坏和影响,主要包含:(1)加热法。该种方法的处理依据主要是通过改变温度,在一定的作用时间之内对病毒的结构造成破坏。例如将血液加热到60E,通过20小时的处理之后,配合对凝血因子具有保护作用的稳定剂,能够有效的将血液制品当中的各种病毒进行消灭。加热法的处理安全系数较高,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2)照射法。该种方法主要是利用r射线以及紫外线对血液制品进行照射,能够对制品当中的潜在有害物质进行彻底的消除。在使用照射法的过程中,需要将紫外线的波长控制在290nm到320nm,但是需要注意的是r射线和紫外线不仅能消灭血液制品中的有害病菌,同时也能破坏血液当中血细胞的生物功能,因此应用性和加热法相比相对较低,需要谨慎使用。
2.3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是采用相关的化学试剂来将血液制品当中的有害病菌进行清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有机溶剂处理方法。该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血液研究学者所创立的,主要的处理原理为有机溶剂能够让病毒表面的类脂脱落,从而对病毒的组织结构造成破坏。在长期的临床试验中证明,使用有机溶剂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安全性较高,但是在灭活效果上对于细小病毒以及戊肝病毒等有机溶剂的灭菌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配合其他处理方法对血液制品进行处理。(2)光化学法。该种方法主要是使用光敏剂对血液制品中病毒的表明以及其核酸结构进行破坏,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光敏剂主要有酞菁化合物以及补骨脂内酯的衍生物等。光敏剂对于脂包膜病毒具有较高的灭活效果,并且对于全血浆病毒以及血小板制品病毒的灭活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3)低pH值孵放法。该种方法主要是在低pH值的条件改变病毒表面细胞的抗原电荷,让其蛋白质的结构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最终目的是让病毒细胞失去和其他细胞结合的功能。在使用低pH值孵方法进行灭活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条件对灭活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例如要把控好pH的数值、蛋白质的含量及浓度、胃酶的含量以及灭活的时间和温度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灭活数值为pH4,温度把控在24摄氏度,孵放的时间为21天。
3讨论
血液制品在临床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病患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但是在使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存在着病毒感染的风险,一旦血液制品质量不过关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病患发生病毒感染,严重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目前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及去除的方法较多,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物理法、化学法以及过滤法等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及去除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科等.人抗凝血酶Ⅲ生产工艺中的病毒灭活/去除效果的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25):12-13.
[2]黄洁.血液制品工艺设计探讨及工程设计要点[J].化工与医药工程,2017,38(05):33-37.
[3]马玉媛等.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5,39(03):225-228.
[4]尹惠琼,王蕊,朱凤宣,王建国,章金刚.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军事医学,2015,39(03):165-168.
论文作者:涂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病毒论文; 血液制品论文; 灭活论文; 方法论文; 病患论文; 过程中论文; 血液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