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结构优化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优化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优化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再振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结构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关系全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行,将人们关注的重点引到了受原计划体制影响最深的东北老工业区,客观上要求黑龙江省这个全国最重要的技术装备供应区尽快完成自身的技术报告。目前区域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工艺设备老化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体制转轨滞后、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也逼迫着黑龙江省这个老工业基地必须在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中尽快完成自身的技术改造。在资金严重短缺和某些地区资源已近枯竭的条件下,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重振只能依靠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资结构优化。基于上述构想,本文对黑龙江省投资结构的态势进行研究,重点考察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结构的变化规律并提出适合老工业基地与重振的投资结构优化的政策构想。

一、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特征

投资结构优化是资源配置优化的基础,也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保证。在各国工业化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用于改善物资资源质量的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二,用于反映技术装备基础的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正是通过这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要素生产率、完成老工业基地根本性的技术改造。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具有上述特征呢?

1.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可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其他基本建设投资。一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的比例,取决于该地区社会再生产的客观条件,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如果一个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生产部门的物质装备很少,基本上处于新开发阶段,由于初级资源等生产要素是比较廉价的,其竞争比较优势在于依靠廉价的要素资源投入,那么该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新建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必然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初级要素投入的竞争比较优势将丧失,被要素生产率提高所代替,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将由原来依靠新建企业转变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经济发展由外延的、简单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内涵的、倍数的质量增长。从投资效益看,更新改造投资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新铺摊子的基本建设,据分析1984—1994年10年间,我国技改投入1元,产出2元,企业创利税0.4~0.6元,与基本建设相比,投资只相当同样规模的40%,而产出利税要高一倍,建设同期要缩短一半。80年代以前,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手段有限,全国很多地区用于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很少,进入80年代后,一些老工业基地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问题显露。为此,我们分三个时期(考虑到历史资料的可比性,我们只能列举国有企业的统计资料)计算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结构(见表1),得出如下结论:表1 1981—1995 年全国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结构(%)

1981—1985 1986—19891990—1995

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 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 基本建设 更新改造

全国64.0 28.1 58.8 33.0 57.9728.29

北京 69.9 27.1 64.6 34.4 52.1427.76

天津 61.6 33.7 49.0 44.2 54.6229.73

河北 60.2 32.8 56.8 36.5 53.3336.43

山西 73.2 24.0 66.1 28.2 65.1628.28

内蒙古72.9 22.7 64.3 29.4 71.5124.57

辽宁 52.5 41.2 50.2 42.7 51.4734.22

吉林 57.5 34.6 52.5 37.6 50.3627.16

△黑龙江54.8 20.1 53.0 26.4 49.5821.16

上海 64.6 29.5 60.0 37.5 56.0846.83

江苏 58.8 31.6 60.1 34.0 53.0134.72

浙江 62.3 33.3 60.3 35.2 53.2430.25

安徽 61.9 26.6 57.9 36.2 53.8135.38

福建 71.2 25.7 70.2 27.5 59.0532.58

江西 65.7 32.7 56.6 41.1 52.8836.76

山东 52.5 28.4 51.3 26.5 50.0135.40

河南 57.8 —

49.9 32.7 53.6127.92

湖北 68.4 29.2 59.5 36.6 62.0529.90

湖南 61.3 36.0 54.8 41.7 61.9827.81

广东 69.7 27.8 67.8 29.9 58.9833.40

广西 65.4 31.2 47.7 46.7 59.9835.28

海南

——

66.05 8.40

四川 55.9 34.9 52.3 38.5 56.9030.11

贵州 60.6 32.2 54.1 38.1 58.4633.50

云南 61.6 29.4 51.0 40.4 57.9733.05

西藏 89.8 8.0 94.5 4.8 98.76 1.86

陕西 67.6 28.9 59.6 34.8 57.0434.01

甘肃 65.3 30.1 62.8 32.9 70.0224.01

青海 84.4 11.4 76.8 12.9 88.31 5.57

宁夏 66.4 29.2 64.8 29.9 62.0731.16

新疆 63.3 21.0 55.4 22.9 67.1117.3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1995年各卷。

第一, 1990 —1995 年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较1986 —1989年下降5.2%, 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更新改造投资比重逐渐上升的变化规律逆向变动。美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更新改造的部分1947—1950年为55%,1951—1955年为71%,1956—1960年为74%,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也是逐步上升的。

第二,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1981—1985年、1986—1989年、1990—1995年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只有20.1%、26.4%、21.2%,仅高于正处大规模兴建奠定工业基础的西藏、青海和海南省,不仅与美国1947—1978年更新改造投资平均达69%、西欧各国50年代约50%的结构水平相差较大,而且比同属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吉林分别低20%和10%左右。

第三,在更新改造投资的内部结构中,黑龙江省用于增产的更新改造投资比重高于全国一般水平,用于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废治理的更新改造投资所占比重低于全国一般水平,而且呈下降趋势,使反映内涵经济增长和投资质量的更新改造投资在用途结构上外延化(见表2)。

表2历年黑龙江省更新改造资金用途结构与全国比较

198619901991

黑龙江 全国黑龙江 全国黑龙江 全国

增产

38.54 35.7045.94 35.1741.43 35.13

节约能源3.86

3.87 4.17

3.29 4.79

3.70

增加品种

15.31 13.6512.00 15.6714.38 16.20

提高质量7.54

5.92 5.17

6.26 5.77

7.21

三废治理0.75

2.02 0.83

1.78 1.30

1.91

其它

17.48 38.8431.89 37.8732.33 35.85

合计 100.00 100.00100.0 100.0100.0 100.0

1992199319941995

黑龙江 全国 黑龙江 全国 黑龙江 全国 黑龙江 全国

增产

35.32 32.13 41.49 36.31 30.62 35.17 56.52 37.04

节约能源3.54 3.18 3.27 2.67 3.51 3.25 3.05 3.13

增加品种

14.22 15.47 13.86 15.25 10.40 13.08 5.96 12.41

提高质量6.01 7.36 5.66 6.47 3.91 6.07 5.79 5.95

三废治理0.93 1.59 1.14 1.46 0.33 1.56 1.32 1.44

其它

39.98 40.27 34.58 37.84 51.23 40.87 25.26 40.03

合计 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1995年各卷。

2.黑龙江省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费用包括:第一,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即建设项目中用于土建、安装设备的投资;第二,设备投资,即购置或自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第三,其他投资费用,即指与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活动相联系的其他工作所需要的支出。其他投资中有一部分支出不构成国家资产价值,属于消费性支出。从发达国家国内资本形成费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观察(见表3), 可得下列几个特征:第一,在现代经济发展之初,英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瑞典、美国、加拿大、日本九国生产设备占国内总资本投资的比重是比较高的。然后,随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比重呈现进一步上升态势;第二,其他建设费用在国内总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从发展趋势看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有些国家上升一些,有些国家下降一些,但总体上升与下降的幅度不大;第三,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挪威、加拿大和瑞典,生产者设备的投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一般只用了平均不到50年左右的时间。

表3 九个国家国内资本总形成中的结构的状况

国家时期住宅建设其他建设生产者设备库存变化

1860-1879 14.8

31.4 35.4 18.4

1980-1899 15.0

30.8 33.3 20.9

1900-1914 12.8

29.5 37.5 20.2

1921-1938 76.6

76.6 47.0 2.36

1952-1958 18.8

25.9 48.6 5.70

1851-1870 29 36

2015

1871-1890 32 38

24 6

1891-1913 31 30

34 5

1861-1880 17.5

69.5 69.5 13.0

1881-1990 22.4

75.9 75.9

1.7

1901-1910 17.9

71.9 71.9 10.2

1921-1930 13.1

84.9 84.9

2.0

1952-1958 24.6

72.7 72.7

2.7

1870-1889 56.0

56.0 32.8 11.2

1890-1909 55.5

55.5 34.4 10.1

1920-1930 46.7

41.0 12.3 日本

1952-1958 40.3

40.3 55.4

4.3

1860-1899 41.3

39.1 19.6

1899-1939 27.3

47.6 25.2

1939-1953 16.6

48.6 34.8

国家时期 住宅建设其他建设 生产者设备库存变化

1861-1880 66.5

66.5 22.0

11.5

1881-1990 60.5

60.5 30.09.5

1901-1920 54.6

54.6 38.37.1

1921-1940 54.4

54.4 38.27.4

1941-1950 45.5

45.5 44.4

10.4

1952-1858 60.6

60.6 34.45.0

1869-1888 20.0

35.4 23.8

20.8

1889-1908 21.5

49.6 23.68.0

1909-1928 18.6

38.2 32.6

10.6

1929-1948 14.1

40.1 42.53.3

1946-1955 18.6

34.3 41.65.5

1870-1890 54.0

54.0

23 23

1896-1910 18.2

43.2 23.8

14.8

1911-1930 16.7

45.2 27.1

11.0

1926-1940 18.9

41.5 32.86.8

1940-1955 19.8

39.4 37.73.1

1956-1958 19.1

43.8 33.33.8

1887-1906 24.8

53.6 21.6

1907-1926 11.9

54.6 33.5

1927-1936

7.6

55.4 37.0

1952-1958

8.3

资料来源:〔美〕西蒙《现代经济增长》,218—223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与发达国家国内总资本形成费用结构的变化过程相比,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结构的变化过程有如下特点(见表4、表5):

表4建国以来黑龙江省与全国基本建设费用构成(%)

黑龙江省基地建设费用构成 全国基本建设费用构成

建设投资 设备投资 其他投资 建设投资 设备投资 其他投资

"一五"时期 53.3

34.112.6 62.3 30.3

7.4

"二五"时期 56.6

40.0 3.4 57.2 37.2

5.6

1963—1965 62.1

33.7 4.2 63.1 30.1

6.8

"三五"时期 60.1

27.112.8 56.7 33.1 10.2

"四五"时期 67.9

28.7 3.4 57.4 35.8

6.8

"五五"时期 69.1

27.3 3.6 62.6 30.3

7.1

"六五"时期 70.1

21.0 8.3 69.5120.31 10.18

198668.0

21.510.5 65.6 22.2 12.2

198765.8

22.711.5 63.8 24.2 12.0

198868.5

20.910.6 64.2 23.7 12.1

198969.3

21.7 9.0 64.4 24.5 11.1

199074.3

18.9 6.8 61.4 26.6 12.0

199170.3

18.810.9 61.9 24.6 13.5

199269.7

18.112.2 62.7 22.2 15.1

199375.4

13.710.9 65.4 19.5 15.1

199474.9

13.611.4 64.1 21.8 14.1

199569.9

17.912.1 64.6 20.7 14.7

《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5年各卷,《黑龙江经济年鉴》1980—1995年各卷。

表5 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与全国国有企业更新改造投资费用构成(%)

黑龙江省结构 全国结构

建设投资 设备投资 其他投资 建设投资 设备投资 其他投资

1980

52.6243.40 3.48 54.0 43.4 2.6

1981

64.5534.18 1.27 58.3 39.0 2.7

1982

67.2428.61 4.15 57.4 39.8 2.8

1983

57.5139.72 2.77 55.2 40.6 4.2

1984

47.6050.0 2.40 49.2 45.7 5.1

1985

44.8051.00 4.20 43.7 50.1 6.2

1986

41.6453.07 5.29 43.2 49.8 7.0

1987

43.2850.98 5.32 46.0 46.6 7.4

1988

48.9143.92 7.16 48.8 43.9 7.3

1989

49.2244.14 6.64 47.8 45.1 7.1

1990

43.9049.79 6.31 44.9 47.9 7.2

1991

42.3649.89 7.75 41.7 50.2 861

1992

42.8949.50 7.6 42.5 49.0 8.5

1993

45.3045.52 9.18 43.0 48.8 8.2

1994

45.6145.37 9.01 43.1 48.6 8.3

1995

37.2058.62 4.18 41.4 50.1 8.5

《中国统计年鉴》1980—1995年各卷,《黑龙江统计年鉴》1980—1995年各卷。

第一,黑龙江省设备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4.1%下降到1994年的13.6%,下降了20.9%,比全国同期同一指标下降幅度9.6%高10.9%,并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90年代以来, 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中(1995 除外)设备投资比重也呈逐步下降趋势, 由1985年的51%下降到1994年的45.37%,下降了4.63%。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设备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逐渐降低、1986年以来黑龙江省设备投资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逐渐降低,与发达国家设备投资占国内资本投资比重逐渐上升的历史进程逆向变动,表明黑龙江省这个全国重要的技术装备供应区自身固定资产投资中形成物质技术基础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

第二,在基本建设投资中,黑龙江省设备投资比重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1985年以来大幅度下降,90年代维持在13%~18%之间,低于全国一般水平19%~27%。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重变化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超过50%(仅指1995年),似乎有一种良性发展的势头,但波动较大,很不稳定。

第三,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黑龙江和全国其他费用投资比重都呈现由低到高方向的变化。这表明在总投资中材料、设备等物化投资部分呈相对收缩趋势,工资、其他费用等非物化投资部分呈明显扩张趋势,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正在提高。

结论: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渐下降,劣化态势明显,与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的内涵增长方式相逆。最终使“八五”时期黑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不变价格计算)虽在全国排第14位,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按不变价格计算)只有6.9%, 居全国倒数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之比为0.5%∶1%,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老工业基地已陷入越老越拼, 难以为继的局面。

二、 黑龙江省投资结构劣化态势的体制政策基础及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投资政策思考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更新改造投资、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步下降,劣化态势明显,有体制的原因——黑龙江省是我国原计划体制实行得最早、最彻底的地区,也必然成为向市场经济转变最艰难的地区,对旧体制深深依赖的惯性作用,使该地区投资的外延性冲动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有政策方面的原因——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向轻纺工业倾斜、向沿海地区倾斜、向多种所有制倾斜的过程中,地处中部地区、畸重、畸生产性、畸高资源指向性产业结构、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黑龙江省难以获得相应的政策优势,资金短缺的困难较全国其他地区更突出。有历史欠账原因——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国民收入的生产额大于国民收入的使用额,使本该在本省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资金变为外省的投资(1952—1993年黑龙江省在资金上对全国的贡献仅次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居全国第五位),而80年代以来,“一五”、“二五”时期本省建成投产的机器设备又进入大规模更新改造时期,因此更新改造的任务较全国其他地区更艰巨。还有工业形成方面的原因——黑龙江省工业基础的形成,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国家宏观布局,外力推动特征明显,缺乏某种内在的、自生的驱动力,因而也缺乏在形成内在的、自生驱动中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观念和文化气氛。

“九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面临资源严重枯竭:一些重要的煤炭、石油、金属矿山基地的采掘成本正在加速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已引起区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广泛担心,过去区域经济发展所依靠廉价初级要素投入的竞争比较优势已经逐步丧失。资金严重短缺,“八五”时期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的排序由“七五”时期的第7 位降到第14位,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上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的比重逐年下降,“九五”时期如果不能通过投资结构优化使本省经济效益根本好转,不仅区外资金难以大规模进入,极为有限的区内资金还可能外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重振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只能走投资结构优化的道路、只能依靠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必须:

1.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培养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机制,重塑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基础

投资结构优化就是用于改进资源质量的投资额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不断上升和用于增加资源数量的投资额在固定资产总额中不断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投入产出效益提高,而投入产出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主体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投资结构优化,从微观角度来讲,就是以现有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投入为基础,以培养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机制为核心,最终通过质量的改进增强企业的产品优势、企业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也是老工业基地重振的关键所在。为此,黑龙江省的投资政策应着眼于:第一,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重塑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是直接通过市场的无数次交易活动来实现的,而企业就是这无数次交易活动的主体,为了在这无数次交易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必须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必须具有投资决策权,必须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发展前景自主选择投资方向、确定投资规模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享受风险利益。政府应逐步缩小投资范围,把大量投资活动,特别是一些竞争项目的投资活动,通过市场由企业承担,若企业这个投资主体不到位,要在微观领域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投资结构优化去获得更大的投入产出效益就必然失去依托。第二,培养和完善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投资行为立足于获得效益的结构优化。投资资金短缺是困扰黑龙江企业改造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黑龙江省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招商引资,但吸收资金的基础却是结构革新决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弱时,追求产值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外延性投资扩张冲动就越强,投资结构就越不合理,投资效益也就越差,最终使企业陷入低效循环的外延扩张中。目前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工艺落后、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投资结构劣化等问题,除了扩大再生产投资不足外,“消化吸收”环节至今十分薄弱,处于全国较低水平,90年代消化吸收经费只占技术开发费用的13.96%。 技术引进开发与技术引进费用之比仅为1.17∶1,低于全国一般水平2∶1, 更低于发达国家10∶1的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 在投资政策上必须以产品适销对路的现有企业为依托,加速技术改造,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主行为,并使企业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第三,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建设项目首先明确责任主体,即先有法人主体,后定项目,所有建设项目在立项前必须先成立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建设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券本息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改、扩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对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来讲,要尽可能依托现有企业进行,建设项目一经批准立项,一切投资活动均由项目法人按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决定,以此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度扩张而忽视投资效益。

2.优化资产存量结构与改善投资增量结构结合、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结合,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的外部约束机制,强化政府政策对投资规模、结构及投向的引导

投资结构优化从宏观角度看就是以科学的投资决策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为导向,强化投资主体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实现投资宏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过程。为此,第一,优化资产存量结构与改善投资增量结构结合,使区域内资源配置优化。从宏观角度,增量资产投资属于资源的初次配置,它的结构和比例决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而存量资产的重组则是对过去增量投资的自觉调整,是对初次配置资源的再配置,这种调整和再配置所形成的新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恰恰是下一轮增量投资优化配置的基础,它的结构、比例同样决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分配和使用的方式。针对黑龙江省存量资产庞大、1/3左右的设备闲置、高新技术投资少、中低技术呈盲目扩张失衡状态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区域内投资结构化必须以存量资产的重组和结构调整为基础,以此使新增投资在合理的存量资产结构上,达到真正的资源配置优化;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再振兴又需要增量投资的合理布点,以此启动存量资产、促进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第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结合,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强化政府投资政策对投资规模、结构和投向指导。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经营型和非经营型,由于非生产经营型投资属于社会性、公益性投资,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掌管,实现投资决策过程法律化,形成固定的、规范的决策过程。对于生产经营型投资应主要由市场机制对投资资源配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化、资金流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极大地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一定缺陷,政府可以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投资规模和结构,引导投资在行业和地区间合理流动,使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第三,改变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功能,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建立严格的投资主体外部约束机制。应该促进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从单纯分资金、批项目向重视指导、规划方面转变。区域投资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在深入研究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确立,避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趋同现象。建立和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公开招投标竞争制度和项目建成投产二三年后再评价制度,加强对投资主体外部约束,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外延扩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保证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提高资源质量和改善技术装备上。

此外,考虑到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结构方面的问题有历史欠账的原因和资金筹集的实际困难,建议国家按国有大中型企业更新改造同期和承担的社会经济责任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和危困行业转换基金;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国家应在应收中留一定比例给地方,作为城市改造和发展替代产业资金。

标签:;  ;  ;  ;  ;  ;  

投资结构优化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