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新都小学 四川 甘孜 626500)
【摘 要】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由浅到深,逐渐加深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为引,感悟为主,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4-019-01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根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以兴趣为引,阅读感悟为主,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
一、以兴趣为引
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让孩子感到快乐。那么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当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了解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可以让他们读自己想读的书,读后在班级里让每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这种乐趣,这样的方法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并对读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讲一讲故事的梗概,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教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觉得有趣,更有阅读此书的欲望,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最后就是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当课余时间都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学生也就没空拿起书籍来阅读了,所以可以适当减少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当班级里形成一个喜爱阅读的氛围后,学生愿意阅读才有可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以阅读感悟为主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课外阅读的感悟,教师可以隔一段时间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和阅读感悟,教师在耐心仔细倾听后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还可以让学生推荐课外书籍并说出推荐理由,这样学生们交流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也学会了总结阅读内容和收获。对于课文的理解感悟,可以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感受作者的感情和课文的意境。如《丑小鸭》课文描述"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可以播放动画《丑小鸭》的片段,让学生观看后说出动画和自己在阅读时想象的不同之处;如古诗词《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语句,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并说出为什么要画成这样的想法。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课文中的感情和意境,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头脑中。
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小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
三、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提出三点自己的意见:
(1)是否了解自己正在阅读什么(正在阅读的内容有无矛盾、有无意义)?
(2)自己是否对文章有正确解码(我的理解和书的原意相符吗)?
(3)我能不能针对目标来调整阅读方向(如果我是为了增进作文能力,重点就应放在书中的写作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修养身心,获得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学会与人相处、面对压力的方法态度,所以小学时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总之,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由浅到深,逐渐加深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杨崇荣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使人论文; 教师论文; 丑小鸭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