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论文_李洪奎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论文_李洪奎

李洪奎 四川省成都市城北医院 四川 成都 邮编: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小儿泌尿系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愈率为96.05%,清洁尿细菌培养转阴率为90.63%,随访3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不具备特殊性和典型性,因此,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以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提升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临床疗效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属于临床常见病,细菌直接侵入尿路后,即可引发此病,该疾病发生后,可使患者的上、下泌尿道均受到影响[1]。成人患者以及年长患儿的临床症状较突出,容易诊断,但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症状并不突出,十分容易导致误诊现象的发生[2]。本次研究中,对84例泌尿系统患儿的诊治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肾脏疾病和资料不完整的患儿。76例患儿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1-12个月,平均年龄为(4.1±1.2)个月。临床症状:寒战、发热、呕吐、腹胀、腹泻、尿痛、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包括急性上尿路感染35例,下尿路感染41例。

1.2 方法

1.2.1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行尿液涂片镜检,阳性64例;尿常规检查:行离心尿镜检,白细胞计数(WBC)>5个/HP;清洁尿细菌培养:阳性32例,阴性44例。76例患儿中,在尿细菌培养后给予抗生素治疗的患儿有39例,阳性5例,大肠杆菌生长;在尿细菌培养前即给予抗生素治疗的患儿有37例,阳性27例,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枸橼酸杆菌生长;菌落计数在105/ml以上;多数细菌对青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以及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

B超检查:行双肾B超影像学检查,有10例患者出现肾盂、肾盏以及输尿管扩张现象。

血常规检查:35例急性上尿路感染患儿,WBC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加、血沉(ESR)加快;41例下尿路感染患儿,有27例患儿中度贫血、有6例蛋白质营养不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 治疗方法

若为急性期尿路感染患儿,保证患儿有充足的休息,每天饮水2000ml,为患儿选择清淡的食物,使患儿的外阴以及尿道口保持清洁;若患儿出现高热症状,给予退热治疗;若患儿出现尿痛、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口服阿托品,根据患儿的体质确定用药剂量,0.01mg/(kg·次),每间隔4-6h,用药1次,连续用药3d;或静脉滴注山莨菪碱,0.5-0.8mg/(kg·次),每间隔15-30min用药1次,用药5-6次并生效后,可相应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1次/d,连续用药3d;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1-10mmol/kg,以使尿液逐渐碱化;给予适量抗生素,之后,参照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对抗生素的用量等进行相应的调整,疗程1-2周。在系统治疗后,3-10d内,尿常规恢复至正常状态,尿细菌培养呈阴性,并在治疗后3个月内未出现复发现象,则为治愈。

1.3 观察指标

8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归转率、尿常规恢复正常的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率,治疗后,随访3个月,了解患儿的治疗后的具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76例患儿中,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73例患儿康复,治愈率达96.05%;清洁尿细菌培养,阳性32例,转阴29例,转阴率90.63%;尿常规检查,所有患儿均在3-10d内,尿常规恢复正常,平均(6.2±1.3)d;在3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儿均为出现复发现象。

3 讨论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病率占泌尿系统疾病的13%左右。小儿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肾盂以及输尿管均未发育成熟,输尿管和膀胱见的瓣膜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入,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由症状入手,可将小儿泌尿系统感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生后,由上述检查结果可知,在血常规检查中,患儿会出现明显的WBC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加、血沉(ESR)加快现象,因此较容易诊断;若为慢性泌尿系统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各项辅助检查结果也不具典型性,临床诊断难度大。但慢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生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反复感染的不断发生,可能导致肾损害,严重危害患儿的身体健康[3]。因此,需要注重慢性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综合利用多种辅助检查方法,根据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查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汇总分析,可最大限度的提升慢性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效果。

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后,76例患儿中73例患儿痊愈,并在随后的随访中未出现复发现象,表明及早诊断和全面系统的对症治疗,是治愈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在对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患儿进行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并注意抗生素的合理搭配,避免产生耐药性,出现菌群失调以及二重感染现象,影响治疗效果[4]。综上,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需进一步加大对小儿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的研究力度,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提高诊出率,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玉斌,侯玲.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7):1291-1293.

[2] 魏有山.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医学,2013,33(6):97-98.

[3] 银广悦,刘丽娜,汪阳林,等.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情况调查[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2):114-115.

[4] 王洁琳,李飞,李家文,等.小儿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相关性分析[J].广州医药,2015,46(3):28-30.

论文作者:李洪奎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论文_李洪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