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分配论文,农村居民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也产生重要影响,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工业化导致农村区域间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差异扩大(Rozzle,1994;魏后凯,1996;李实等,1998),而各区域因非农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所导致的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是区域间收入差距最为重要的贡献因素(张平,1998);二是农村工业化使农村区域内部收入分配得以改善,收入差距缩小(林毅夫、姚洋,2003),其原因主要在于乡镇企业小规模、本地化和劳动密集型的作用,这与我国台湾的情况基本相似,台湾的居民收入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主要得益于迅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Fei.et al,1979)。林毅夫等人研究运用的数据是1992年我国各省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但陈剑波(1999)研究发现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技术选择并未如人们所预料的沿着节约资本的路径发展,而是存在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中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否改善或恶化居民收入分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改革以来农村工业化及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运用计量检验,说明我国工业化实践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从工业化的角度得出政策含义。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是改革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劳动力比重等农村工业化指标,资本密集度及农村收入差异资料。
一、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动
改革前,我国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实行城乡严重分割体制(林毅夫等,1994),工业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全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更多地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1985年,以乡镇企业兴起为特征的农村内部大规模工业化开始起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也表现为一种不断扩大的趋势,如表1所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1978—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约10%,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为30%左右,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的贡献较小,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72%,年平均增长9.46%;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及省际间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实现了平等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使绝大多数农户平等地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受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由于农业的自然属性,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不大。1985年后,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加速,农村非农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逐渐产生重要影响,据张平(1998)测算:1988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达34%,而1995年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上升到55%。从表1来看,1985~1988年随着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18.8%增加到23.8%,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及农村省际间基尼系数分别上升15.4%和27%,农村省际间基尼系数的上升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表明了农村工业化所具有的区域不平等特征;而1989~1991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降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变动也较小;1992年后,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至2002年我国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已达27.1%,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为82.6%。与此相对应,农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征更为突出,2002年较199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从0.3072上升到0.3688,提高了20.1%,省际间基尼系数从1991年的0.2上升到1995年的0.23,提高了15%。
二、农村工业化及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计量检验
表1数据说明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要准确度量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还需通过计量检验。本文选择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作为因变量,农村工业化指标为解释变量,采用1978~2002年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数据。一般农村工业化指标可用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或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表示,鉴于我国农村存在庞大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速度滞后于工业产值提高速度,农村工业产值难以准确反映我国农村工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更多地依赖于非农就业,因此,本文选用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作为农村工业化指标。
表1 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居民收入差异变动(1978~2002)
年份 乡镇企业劳动力占 乡镇企业产值占 农村居民实际农村居民
农村省际间
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农村总产值比重(%)
人均纯收入(元)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1978
9.2 24.2
134 0.2124-
1979
9.4-131
0.237-
1980
9.4 23.5
146 0.2407
0.14
1981
9.1-161 0.2406
0.13
1982
9.2 30.4
191 0.2317
0.13
1983
9.3 24.4
210 0.2461
0.14
1984 14.5 33.7
231 0.2439
0.15
1985 18.8 43.5
238 0.2267
0.15
1986 20.9 47.7
239 0.3042
0.18
1987 22.6 52.4
233 0.2889
0.18
1988 23.856
223 0.3053
0.19
1989 22.958
214 0.3185
0.19
1990 22.1 57.7
233 0.3099
0.20
1991 22.3 61.1
236 0.3072
0.20
1992 24.2 69.7
249 0.3134
0.21
1993 27.9 74.3
257 0.3292
0.22
1994 26.9 74.2
276
0.321
0.22
1995 28.6 77.2
304 0.3415
0.23
1996 29.8 76.9
344 0.3229 -
1997 28.4 78.5
364 0.3285 -
199827 79.8
380 0.3369 -
1999 27.1 81.6
395 0.3361 -
2000 26.2 82.3
403 0.3535 -
2001 26.7 82.8
419 0.3602 -
2002 27.1 82.6
434 0.3688 -
注:“-”表示数据不详。
资料来源:农村工业化数据根据《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计算整理;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及基尼系数1978~1999年直接来源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0),2000~2002根据相关年份《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计算整理,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根据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1990年之前采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90年之后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省际间基尼系数转引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经济研究,1998年第8期,第60页。
1.相关性检验
根据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与农村基尼系数数据,我们可得出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相关矩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达0.913,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表2 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相关矩阵(Pearson correlation)
农村工业化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农村工业化1.00.913**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0.913**1.0
注:观察者个数为25,**表示t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资料来源:同表1
2.计量模型
从资本密集度来看,如果工业化基本采用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使用相同的资本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且工资收入差异不会很大,具有缩小收入差异的作用。为了考虑资本密集度的影响,本文设置了资本密集度虚拟变量,考察资本密集度变量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据陈剑波(1999)研究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使用资本较80年代更为密集(注:陈剑波根据乡村两级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加流动资产得山总资产数据,从而计算出乡镇工业资本劳动比率,1978年为0.1万元/人,至1996年上升为4.15万元/人,参见陈剑波:市场经济演时中乡镇企业的技术获得与技术选择,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38页。),因而虚拟变量以1978~1989为参照。
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表明分配不均的现象在二元经济发展初期会不断加剧,随着经济发展分配不均有所停滞,当经济进入发达阶段以后,分配不均会逐渐减弱。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工业化关系是否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为此,本文分别构建了线性模型、二次曲线模型与三次曲线模型,拟合结果如下:
模型I:
其中,G农村居民基尼系数,IND农村工业化指数,D资本密集度虚拟变量,括号中的数字为t检验值。
比较上述模型,本文发现模型Ⅲ拟合较好,可决系数、DW值均优于线性模型与二次曲线模型,而模型Ⅱ统计检验未获得通过,说明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农村工业化的关系呈三次曲线,当我们把每单位工业化水平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化量定义为边际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水平时,我们可以得到边际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函数:
d[,G]/d[,IND]=-6.81+79.66IND-200.73IND[2]
显然,边际居民收入分配曲线呈倒U形,表明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先递增地增加后递减地增加。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并非呈倒U形,尚处在倒U曲线的前半段(收入分配的恶化阶段),但递增的幅度已越来越小。可能的解释是,改革初期在传统体制下的城乡分割状态,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而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征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较小,但随着农村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非农收入将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我国农村工业化所具有的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使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更为突出;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各地区工业化机会的不均等,少数地区的工业化必将使全国农村的居民收入分配急剧恶化,而随着农村工业化在全国进一步扩展,农村工业本地化、劳动密集的特点将使居民收入分配急剧恶化的程度逐渐得以改善,出现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增长幅度减弱趋势。
根据模型Ⅲ,笔者还可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资本密集度虚拟变量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虽然为正,但统计检验并不显著(该变量t检验值仅为1.13),可能是由于90年代后农村其它非农就业弥补了乡镇工业就业不足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仅取决于农村工业化水平(乡镇工业就业占农村总劳动力份额),要素密集度变量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90年代后较80年代我国农村工业投入较多的资本,并未扩大应有的工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从而改善收入分配。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已达82.6%,乡镇企业雇佣劳动力却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7.1%,乡镇企业就业比重显著滞后于产值比重。农民被排斥在工业化之外,不仅制约了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因而,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走上资本密集型道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是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根据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数据,本文分析发现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有较强的相关性,皮尔逊相关系数达0.913,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得出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呈三次曲线: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经历了先递增的增加后递减的增加过程,表明我国现阶段处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上升段,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增长幅度存在减弱趋势。本文分析还发现,要素密集度变量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工业中的就业份额。由于我国农村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化道路,9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化投入较多资本,并未扩大应有的工业劳动力就业份额,达到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本文隐含的政策含义是:要根本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达到库兹涅茨倒U曲线下降段,仍然依赖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转移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我国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仍处于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现阶段工业化发展应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重点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化高速扩张的同时,大范围的人口能够分享其所带来的收益,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标签:居民收入论文; 农村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农民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