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044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00040
摘要:目的 探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实施团体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6例。将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2组患者均接受BPPV的常规对症治疗,改善内耳循环,扩张血管及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团体心理治疗,每次60分钟,每周2次,持续进行4周。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均进行眩晕疗效判定,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统计两组成员眩晕显效时间,缓解天数,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一年,统计两组年复发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眩晕症状均减轻,眩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症状显效时间(10.0±2.4)d,对照组为(29.4±2.6)d。治疗组眩晕症状痊愈时间(17.7±1.7)d,对照组为(56.0±2.4)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施团体治疗前两组SAS,SD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S分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分值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年复发率6%,对照组年复发率19.35%。结论 团体治疗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缓解头晕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团体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是导致周围性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周围性眩晕约占眩晕门诊的20.5%[1],。BPPV在眩晕类疾病中发生率达17%~52.5%[2]。目前BPPV急性发作时多采用对症治疗,手法复位,改善内耳微循环,扩张血管,促进迷路血液回流等综合治疗。但是治疗疗效局限,复发率高,年复发率高达15%。BPPV患者的预防性药物作用有限,且眩晕同焦虑障碍密切相关[3],针对眩晕患者中的焦虑抑郁状态,常予以使用SSRI类抗焦虑抑郁药物改症状。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药物治疗在该类患者中接受度有限,依从性低,甚至有些病人因为疾病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而更加焦虑,且药物的使用牵涉到基础疾病、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减量、停药、经济负担等等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通过在BPPV患者实施团体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眩晕症状,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BPPV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病例入选标准
①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依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4]。②经头颅CT或MRI排除颈椎及颅内病变。排除血液,内分泌,代谢,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③年龄25—75岁。④患者无认知障碍,可配合治疗,依从性好。⑥学历初中以上,能独立填写问卷。
1.1.2病例排除
①患有严重心肺等器质性疾病;②听力、视力、语言及理解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智力障碍;③SAS评分>70分,SDS评分>70分。④已服用SSRI类药物患者
1.2研究对象和分组
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 ~2017年4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BPPV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性12人,女性21人,53~72岁,平均年龄(62.73±4.76)岁。治疗组中男性13人,女性20人,38~72岁,平均年龄(60.00±9.2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
1.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常规治疗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BPPV的常规治疗,休息,减少水份和盐分的摄入,口服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循环,静脉输注前列地尔、血栓通扩张血管,手法复位。
1.3.2团体心理治疗
治疗组增加团体治疗,每次60分钟,每周2次。每次团体治疗人数为4-6人,实施方法步骤如下:①第一次是患者彼此熟悉的过程,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疾病,承诺治疗时谈及内容在治疗以外的场所不进行讨论,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②医者引导团体成员敞开心扉,表达患病后的内心感受,医者适时分析并纠正歪曲、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引导患者正确认识BPPV,减少患者对眩晕的焦虑和恐惧心理,鼓励患者,强调情绪管理的作用。③医者详细讲解BPPV的发病机制及其特点、预后、正确调节情绪,提高处理应激的能力,减少悲观失望。同时将团队中较为乐观,眩晕缓解较快的患者作为榜样,让其他团体成员了解并观察示范者情绪,行为变化得到的良好结果,激励大家做出相应的积极变化。团体成员一旦出现积极变化,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变化,也应立即予以强化。④让患者在舒缓的乐声中采取舒适体位,通过先紧张后放松全身各部位的肌肉,来改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⑤共同及互助地进行平衡功能训练,⑥进行简单的平衡竞技游戏,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自我,面对现实,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及行为方式。持续进行4周。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眩晕疗效判定(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响;④无效:眩晕和头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评价治疗前后效果及组间差异。并统计两组成员治疗缓解天数,评价组间差异,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每两月一次,随访一年,评价两组间年复发率是否有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等级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眩晕症状均减轻,眩晕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眩晕症状显效时间(10.0±2.4)天,眩晕症状痊愈时间(17.7±1.7)天,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导致周围性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周围性眩晕患者其焦虑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升高[5]。巫庆荣等[6]研究显示眩晕患者约60%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与全国常模比较,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甚至既往有研究显示眩晕综合征患者合并心理异常的高达65%左右。眩晕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延长眩晕的缓解时间,复发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这表明眩晕和焦虑抑郁共病率较高。王兆霞等[7]对284例BPPV患者实施复位治疗后,发现158例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达55.83%。这种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学者认为与眩晕后的急性心理应激状态有关,即为一种焦虑症状[8]。且近年来临床发现BPPV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BPPV易反复发作等相关,若置之不理容易导致眩晕症状加重,反之也影响患者情绪,加重焦虑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
团体治疗即团体心理治疗,被定义为一种建立于特殊关系的谈话治疗,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成员集合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团体治疗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提出。著名团体治疗师欧文·亚隆[10]认为:团体心理治疗的形式非常多样,参与者可以有特定的精神科诊断,也可以没有;治疗师可以参与其中,也可以作为观察者;团体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团体心理治疗作用主要有三方面。①团体凝聚力:团体心理治疗主要作用机制不是指导,而是通过个体间互动实现治疗目标[11]。将相同疾病患者聚集在一个团体中,使其置身其中并能与他人自由互动,形成团体凝聚力,提高团体成员士气,更加明确活动动机。②行为模拟:Bandura[12]等发现模仿是有效的治疗力量。在一个团体中,看到他人获得改善,自己也会产生积极期待和积极康复锻炼的动力。③教导式指导:在团体治疗中,找出导致患者不愉快情绪的消极想法和认知,医师和团体成员一起讨论并找出积极想法和更为现实的认知来取代,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对整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团体治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精神疾病康复疗法,目前国内已有对抑郁症、焦虑障碍、癌症、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团体治疗的报道[13-16],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在改善BPPV患者症状,减少复发方面的报道较少。
故本研究在BPPV患者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治疗,通过眩晕疗效判定,SAS,SDS评分,评估年复发率等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眩晕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性,眩晕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是治疗组患者眩晕显效时间,缓解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年复发率少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且SAS分值高于SDS分值,推测在BPPV患者中合并的焦虑程度重于抑郁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焦虑抑郁程度均有改善。但是实施4周团体治疗后,SAS,SDS分值下降更明显,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减轻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团体治疗联合一般性药物及手法复位治疗的新型治疗方式,能明显改善在不能使用或不接受使用SSRI类药物治疗的BPPV患者的眩晕症状,缩短病程,改善眩晕伴随的焦虑抑郁状态,或是患者本身合并的焦虑抑郁,减少复发。通过这种新的联合治疗模式,弥补目前针对BPPV的治疗手段单一,预防性药物作用有限的临床现状。且这一方法简单,易在临床开展,操作性强,不需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无需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适于在临床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Neuhauser HK.Epidemiology of vertigo.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07,20(1):40-46.
[2] Lee SH,Kim J S.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J Clin Neurol,2010,6(2):51-63.
[3] Kalueff AV,Ishikawa K,Griffith AJ.Anxiety and otovestibular disorders:linking behavioral phenotypes in men and mice.Behav Brain Res,2008;186(1):1-11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5] Eckhardt-Henna A,Breuer P,Thomalskec S.O.Hoffmanna,H.C.Hopf.Anxiety disorders and other psychiatric subgroups in patients complaining of dizziness.Anxiety Disorders,2003;17(4):369-388.
[6] 巫庆荣,张道培,等.焦虑抑郁状态对眩晕发作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2):87-88.
[7] 王兆霞,张新江,刘斌,等.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27-530.
[8] Pollak L,Klein C,Rafael S,et al.Anxiety in the first attack of vertigo.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8:829-834.
[9] 贾庆霞,孙慧,王艳,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抑郁焦虑状态评估[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18):3332-3336.
[10] 欧文·亚隆.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15.
[11] 张翠红,陈佐明.团体心理治疗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318-320.
[12] Bandura A,Banchard E,Ritter B.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desensitization and mode ling approaches for inducing behavioral,affective,and attitudinal chang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9(13):173-199
[13] 叶红萍,李鸣.团体人际关系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24-526.
[14] 王海芳,李鸣.团体心理治疗对住院癌症病人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2):817-819.
[15] 林秀瑶,朱达斌,等.团体心理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2):39-41.
[16] 孙杨,刘文敬,等.门诊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3个月随访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2):94-96.
基金项目:上海市闸北区卫生科研课题面上青年项目(编号:015QN03)
作者简介:林亦文,女,1980年11月生,出生地:浙江金华,民族:汉,职称:主治医师,主攻方向:眩晕、脑血管疾病。
*通讯作者:佘君慧,女,1974年4月,出生地:上海,民族:汉,职称:主任医师,主攻方向:脑血管疾病。
论文作者:林亦文,佘君慧,罗娟,林达伟,游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患者论文; 团体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疗效论文; 抑郁论文; 阵发性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