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解放的五个关键词
◎赖少波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毛泽东、朱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命令下,一举突破国民党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
渡江后,中国第二野战军四、五兵团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领导下,乘胜追击。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〇团从4月25日至5月14日,历时20天,横跨皖、赣、闽三省,行程1500余里。直插到闽北,切断了敌人企图经建瓯、南平向福州逃跑的去路。在这次战役中,四十四师一三〇团在秦基伟、向守志、李钟玄等军、师首长的指挥下英姿飒爽,一鼓作气解放了闽北崇安、建阳、建瓯、南平等4座县城。
党的十六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指出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已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高校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用生态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49年5月13日,建瓯正式宣告解放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解放建瓯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通过示范区建设,提高了马铃薯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水平,为本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关键词“金圆券”:解放前夕,社会乱象
此外,还有鲁口村,距离建瓯县城20公里,是建延公路往南平方向的第一个汽车停靠站。当年全村住有村民80多户。1949年5月10日,国民党刘汝明部败退途经鲁口村,溃军几批在村里停歇,老百姓就几次遭殃。5月12日,又一批散兵进了村,他们见村中满目疮痍,便知早已被洗劫一空。他们翻遍村子,只在邱家客栈搜出一些大米,由于弄不到菜,便怒称要火烧村子。次日凌晨,又一批败兵路过鲁口,原先住在邱家客栈的那伙残兵担心再次落后,捞不到好处,便放火烧了客栈,企图封锁道路。躲在后山密林里的村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在烈火中变成灰烬,却无计可施。
县政府公务员每人每月只发几块银元和大量的金圆券。刚发行的金圆券色彩鲜艳,有人用它糊墙,有人用它剪窗花、做头饰。公务员见每月辛劳的代价就是这种废纸,便各奔前程,自谋出路。办公厅内零零落落,卷宗文件四散堆放。
●建瓯东岳庙(图片来自网络)
房村口位于建瓯、南平、顺昌三县交界处,是建延公路的中心点,是建瓯解放前夜蒙受国民党溃军兵灾最重的村庄之一。惨遭洗劫的房村口,就像是蝗虫吃过的的稻田一样,满目疮痍。
一批国民党新招的南京大学学生兵,也弃暗投明,换上解放军的黄土布军装,迅速投入解放宣传队伍。这些大学生进步很快,5月18日在建瓯集结时才分配到连队,28日部队向江西临川进发的路上,便能熟练地打着快板参加宣传工作。
关键词“房村口”:兵荒马乱,轮番洗劫
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举攻克南京之后,防守江南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从皖赣一路逃窜入闽,建瓯城内顿时风声鹤唳。5月上旬起,建瓯城区开始有许多杂牌队伍出现。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也逐日增多,他们在街头到处游窜,甚至烧杀抢掠。
学校方面也因战乱提早停课,高三学生四月份就已毕业。中学教员每月发米150斤、小学教员发90斤,勉强维持生活。省立瓯中校长和县中校长早已撤离建瓯,溜之大吉。
这里交通方便,原村中有400多户2400多人口,市场井然,经济繁荣。然而,在1949年5月上旬,该村接二连三地来了三四拨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国民党败兵,房村口便沦陷了。那些残兵散将驻扎村中,闯进商店,冲入人家,翻箱倒柜,抢劫财物,甚至奸淫妇女,强抓壮丁,无恶不作。街头巷尾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命,撞得头破血流。
1949年元旦过后,蒋介石宣布下野,国民党统治区陷于一片混乱。物价暴涨,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驻瓯各中央级机关首先逃跑,紧接着建瓯地方法院关门,农民银行、交通银行、省银行的分支机构也相继撤离。
关键词“学生兵”:天降奇兵,千里剿敌
1949年4月21日,渡过长江后,一三〇团二营六连和大部队一起乘胜追敌。5月8日,敌五十五军、九十六军及九十八军和交警纵队等残敌,向闽赣边境的武夷山鼠窜逃命。此时,一三〇团六连已连续追击敌人15天,行程1000多里,转入分散剿匪。
5月9日,第四十五师由崇安火速入山直插东南方向,截击由江山、龙泉逃往水吉的敌人。第一三三团一天强行军150里,突袭水吉途中歼敌联勤部队一部,并利用缴获的敌人汽车追击敌人。与此同时,十五军四十四师(配属一三五团),两天以270里强行军,从铅山出发,5月9日晨进入崇安,于10日夜抢占建阳城,突袭刚从水吉逃来还立足未稳的敌人,俘敌350多人,缴获汽车10几辆,并与五兵团的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将我军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建阳城上。
这次入城的军队与以往的截然不同,他们不仅没有烧杀抢掠,而且军纪严明,锄强扶弱,对老百姓亲切和蔼,情愿自己睡在马路上,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当即城内涌现出参军热潮,一些青壮年自发要求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
5月11日,第一三四团追击逃敌至建阳正东的小湖镇附近,将敌第九十六军、九十八军、五十五军等残敌全部打乱,使惊惶的敌人闻风丧胆。第一三三团、一三四团对溃逃之敌即时展开清剿,歼敌两千余人。
这家大概主要靠门市外卖,只装着寥寥几个卡位,虽然阴暗,情调毫无。靠里有个冷气玻璃柜台装着各色西点,后面一个狭小的甬道灯点得雪亮,照出里面的墙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亮晶晶的凸凹不平;一只小冰箱旁边挂着白号衣,上面近房顶成排挂着西崽脱换下来的线呢长夹袍,估衣铺一般。
四十四师占领建阳后,得知敌李延年兵团主力在我军到达4小时前从该地南窜,即以230里之强行军向南追击,5月13日凌晨强占建瓯城。国民党守敌第四十五师弃城向古田县方向逃窜,第五十五军等向南平逃窜,伪县地方自卫总团在伪县长带领下逃出城外,均被我军追剿,溃散于农村。
柴米油盐等日用品用金圆券是买不到的,市面交易一律用金银铜板和白米等计算。因硬币为数不多,难以周转,一些信用好的商家便各自发出该店本票,暂时流通,早上发出晚间即收回结算。老百姓怕买不到日常生活必需品,就竞相囤积起来,一时抢购之风盛行,多数商家见情况不妙,纷纷停业逃难。
关键词“入城仪式”:建瓯解放,重见曙光
解放前夕,建瓯城内人心惶惶,在国民党的造谣诽谤下,老百姓对“共产党”“解放军”心有疑虑。5月12日夜,家家户户都多煮了一些饭菜,吃了饭,大人们都不敢睡觉。5月13日凌晨,听到城里枪炮响起,不少乡亲们慌忙肩挑手提,带着食盐、大米、腌菜和小锅往山里跑。到了中午,躲在山上的人们见没有所谓“朱毛造反”的官兵来抓壮丁,也没再听到枪炮声,便都下山回家。不料路上却遇到扛枪驮炮的军队,吓得他们直哆嗦。没想到,那些官兵却亲切地叫他们“老乡老乡”,还给他们让路。乡亲们便消除了心中的疑虑与恐惧。
如图9,关闭节流阀10,启动液压泵18,调节溢流阀11的调压手柄,使系统处于低压0.5 MPa,通过电磁阀17切换,使加载缸往复运动3-5次,排除系统内空气,然后使活塞杆处于退回位置 (实验台左边为工作缸,右边为加载缸)。
1949年5月1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〇团二营攻下建瓯城,并于当日中午12时,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解放军都一律头戴钢盔,肩背美式装备,显得十分雄伟庄严。城内居民站立在街道两旁,摇动着三色彩旗,燃放鞭炮,醒目的标语写着:“欢迎解放军解救江南人民!”在群众的欢呼声中,部队排成四路纵队,迈着矫健步伐开进了建瓯城。
花卉图案是广彩的主要元素之一,有吉祥寓意谐音的花卉使用非常之广泛,如“蝴”、“蝠”与“福”谐音,有富贵寿考等意。花卉图案一般分为折枝、缠枝两种,其轻松烂漫的风格让画面整体生机盎然,绚丽多彩。
建瓯解放后,学校、市场等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了正常。物价也趋于稳定,由5月中旬解放到9月底止,粮价只跌不涨,且还带动其它物价齐趋平稳。解放后新成立的建瓯贸易公司,为防止秋收之后粮食跌价,谷贱伤农,有计划地以高于市面价格收购粮食,这在民国时期是做不到的。该公司还低价售出食盐16万斤,也使多年在涨风中过惯苦日子的建瓯人民倍感幸福。
关键词“东岳庙”:《福建日报》,东岳创刊
1949年7月初,在刚解放一个多月的上海市,就组建了南下新闻工作队,由杨西光、何若人负责,成员近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山东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三分之二是才走进革命队伍的新兵——由上海南下报务团选拔出来的青年学生。
7月20日,南下新闻工作队到达建瓯县城。按上级指示,决定随省委机关在这里暂时驻扎,组织学习培训,等候省会福州的解放。新闻工作队在县城住了几天便搬到城东的东岳庙,紧锣密鼓筹备《福建日报》的创刊工作。
虽然当时生活十分清苦,长廊就是住所,几乎天天吃没有油水的老笋干,但每个人情绪高昂,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业务,边为报纸创刊作准备。福建省解放后的第一支新闻骨干队伍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福建日报》的创刊号正是在建瓯东岳庙试编完成的。
对于新加坡的中学生来说,经过小学阶段的洗礼,他们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当前的世界,在历经科技革命之后,信息爆炸,各类资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气液两相原料流体经过井口油嘴节流至压力约10~13 MPa,温度约40~55℃,流体经高压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天然气通过气相出口进入外输管网。高压分离器液相进入1.6 MPa低压分离器再次分离,分离出的油水两相流体进入计量环保罐后装入罐车外运(图1)。
1949年7月至8月,建瓯东岳庙成为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筹备创刊的摇篮地,定格在历史的册页上!
8月17日,福州解放,南下新闻工作队整顿行装,于22日离开东岳庙,奔赴福州。25日,第一张对开四版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正式与读者见面。
(作者单位: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高荣风)
标签:中国人民解放军论文; 关键词论文; 第三野战军论文; 建瓯论文; 1949年论文; 毛泽东论文; 国民党论文; 长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