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下)_教学技能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下)_教学技能论文

职教教学改革:迈开大步向前走(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教学改革论文,之二论文,大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目标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经济生活从体制结构到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课题,诸如对职教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科学结合,职教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文化课的合理安排,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中解决。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求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首先要使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同志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目前,还有很多地方不重视职业教育,尤其在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职教发展比较缓慢,在基础教育中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

第二,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一整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的配套政策和机制。近20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加强。比如在教师职称的评聘中,我感到过去我们关于教师职称系列的具体政策主要是考虑了普通学校。这些政策有些和职业学校是共同的,但职业学校有很多不同的特点,需要形成符合职教发展实际的一系列政策。有些问题,包括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的体制,大的方针和轮廓都有,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进一步落实。

第三,职业教育内部需要深化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自身的活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这个问题应该摆在突出的位置上。职业教育自身能不能办得更有特色,质量更高,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学生和家长是否更具有吸引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除了要注重解决职业教育外部环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外,也要练好内功。

职业教育内部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逐步发展,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队伍。同时,也要看到有不适应的地方。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师资学历的达标率与普通高中和中师相比还偏低。今天我要强调的是另一个侧面,即要加强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良好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又熟练掌握实用性技能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的大学。这种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不一样,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思想道德好,也要职业技能熟练,教师当然首先就要在这两方面都强。而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学校还显得弱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快,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不了需要;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师的来源有关。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有一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转过来的,他们有的经过重新学习适应了新的需要,一部分可能还显得比较薄弱。另外从大学分配来的一些教师,由于大学本身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他们在教学中讲理论比较多,动手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加上我们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实验、实习条件比较欠缺,所以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够理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实行“双证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师资培养上除了职业道德、思想素质要提高以外,还要强调技能培训。要有一些机制、办法和政策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二,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就一个地区来说,最好对职业学校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布局,避免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盲目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比较复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变化,所以专业设置要根据新的形势来作调整。比如:在有的城市,宾馆业已经发展到基本饱和的程度,那么宾馆服务等专业学生的就业就不像前几年了,这种专业设置太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就有困难。而有的地方可能在这方面刚刚兴起,职业学校则要新设相应的专业。所以,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的地方,必须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做适当调整。

第三,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没有必要的实验实习基地,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在实验实习设施的配置上一定要和专业相适应。我参观过的职业学校在两个方面很突出:一是语音实验室,一是计算机房。我觉得这些很需要,但不要有盲目性,而且要解决实习中最紧迫的设备,特别是对与专业相配套的设备要舍得投入。设备有了以后,还要解决如何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问题。职业学校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要发展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搞好了,能够使学校经费有一个稳定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实际相结合的场所。(以上摘自张天保同志在国家教委职教教学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要加强 二要改革

加强教学工作,重点是加强三项建设,一项管理。三项建设是指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课程教材三大教学支柱建设,一项管理就是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设施建设要重在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合理设置、适合教学、标准规模、勤俭节约的原则,以实用、有效、先进为度,不追求豪华舒适,更不能只追求外观和硬件的高档次,忽略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

课程和教材建设关系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职业教育开设专业多,课程门类多,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快,地域性也比较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当前的差距也很大。教材建设要尊重教材编审、出版和发行规律,行政管理部门、作者和出版社三者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应放在编制和修订专业目录上,并编审示范性教材。省和行业的重点应放在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开发上。许多普通中专的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这些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当前职业教育热点问题比较多,困难比较大的情况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尤为重要。有一些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落实。有的把普通中专班办成了自考短线班,背离中专教育方向。有的不按规定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使用教材、开齐实验实习项目,修业年限也“短斤少两”。国家和省印发的教学文件执行不到位,教风、学风、考风不正,教学管理松弛。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并通过教学工作评估,促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达到起码要求。这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也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是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中介。教学模式改革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要由培养干部和技工转变为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课程体系要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能力本位转变为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途径要由学校培养转变为校企合作或产教结合培养。中专农业类专业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医卫类专业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革,建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电类专业的中专技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把专业改革作为突破口。要对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管理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改革,使专业划分不科学,布局、结构和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管理缺乏应有规范的状况有大的改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既是教改的核心,又是一个难点。这项改革要动课程框架,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重点要突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教育,重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系统工程,不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需抓住矛盾的所在,认识它,解决它。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八五”期间,我们在配合国家教委职教司主持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中,有这样几点体会。

1.后劲与就业

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对就业者应知、应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技术与技能素质教育上,它是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应当达到的目标(双证制),这是两者间的统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为了确保就业的技能要求而冲淡文化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削弱后劲。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为技能的过程。那些把职业学校的教学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中的应知应会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招工、招干的合格率是不全面的。学校教育与岗前培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突出以较大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它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其中一专主要指对准第一就业岗位,达到中级工操作水平。应当说,如果学校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规范地做,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取得双证是很自然的结果。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某一工种或某一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对来说,它在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的要求上低于正规职业学校。如果只因为贯彻双证制,把学校教育的中心转移到等级考试上去,势必降低了职业学校的地位。

2.稳与活

学校课程设置首先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等维修工种,但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类课,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活”应当体现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行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等课程。这些课程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应根据学生就业情况,由学校选择。这类课程可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多年来,职业学校总结出的“两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所指含义为:两年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针对就业(岗位或工种)的一年专业课程相对灵活。

3.宽与专

经过学校多年的实践,课程设置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法,能够较好解决宽与专间的矛盾。“宽基础、活模块”,即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两段组合模式,第一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宽,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找出共性的知识、技能,开设公共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同时进行多工种基本技能训练,以此来实现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面,达到较强的适应性。第二段组合了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设置,是就业专门化教育阶段。按学生们不同的就业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课。在这段教学中,强调专的特色,针对工种与岗位进行等级达标训练。

4.学科课程模式与活动课程模式

两种课程模式各有优势,也都有待改革之处,很难由一种课程模式代替另一种课程模式。结合国情,活动课程模式对师资、设备、场地及企业投入等等要求,使之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从切实可行,又较易被国情接受的角度看,“九五”期间应当着重研究学科课程模式如何吸收活动课程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发展出适合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认为学科模式课程应当着重对以下3 点进行改革:①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开一些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就是把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例如,目前职高机械专业中将工程力学、公差配合、机械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几门课程内容,以实践需要为基点,进行有机结合,开设机械基础知识课。其结果,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理论难度,精简了近200 学时,为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技能课比例创造了条件。②与理论知识性的课程并举,开设技能训练课,加强并完善实践性课程体系,围绕实践技能课,专门编写教材。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角度保证实践技能课程实施。③加强学校实践场所建设。为了节约资金,可一个地区按不同类型(或大类专业)搞社区实践场所,资源共享,发挥其功能辐射作用。这些还有待进一步实验与完善,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科研队伍与各类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取国外先进课程模式经验,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行改造。这是现实国情下较可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教材编写要与新的课程模式配套

教材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桥梁,是教法、学法改革的依据。教材编写应以符合国情的课程理论为指导,要与新的课程模式相配套。

一、教材编写思想应有多的突破

现有教材为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在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今天,在新一轮教材编写起步时,编写思想必须有所调整,体现出多的突破,才能成为落实新时期培养目标的桥梁。

编写人员和一线教师,无论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在学科课程的体系中学习和工作,难以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材实例,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编写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教材,应组织编写人员认真领会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现代职教课程理论。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指导,以符合国情的课程模式为依托,才能形成有多的突破的新型教材系列。

二、新课程体系应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

建立现代化、中国化、最优化的课程体系,是编写新型教材系列的前提。现代化是指课程体系能承担新时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既重视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重视为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服务,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中国化是指课程体系符合中国国情,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符合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实际,也符合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实际。最优化是指广泛吸收国际上各种课程观之所长,继承国内传统职教课程模式的优点,适用于多数专业、多数地区、多数学校,既便于评价和管理,又便于操作。

从课程原型看,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课程观,即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学科中心课程中衍生出关联课程、合科课程,后者即基础教育将理、化、生合科为“自然”,将史、地、政合科为“社会”的改革,又称为综合课程。近年来,职业教育也开始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此同时,从儿童中心课程中也衍生出能力中心、问题中心、个性中心、活动中心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相比,已有了多的变化,但都强调冲破学科体系,以某个特定事物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又可统称为核心课程。

我国相继引进的双元制、MES、CBE等职教课程模式,均属于核心课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共同点在于采取了与学科中心相反的逆向思维,即均不从学科体系出发组织教学内容,而以职业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即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其不同点在于“核心”侧重点的不同,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组织起来;MES的模块式技能培训课程, 非常明确的以技能形成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CBE 则旗帜鲜明地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其课程开发(DACUM)将一个职业所需之能力, 逐层分解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上述核心课程无论其共同点还是不同点,都为我们展示了与学科中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课程观。

学科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三段式”课程,其优势在于重视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在科技进步加快职业演变的进程中,有其独到的作用。

新课程体系应兼收并蓄学科课程、核心课程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长处,形成上海职教所黄克孝副所长倡导的“多元整合型”课程,并以“宽基础、活模块”作为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现代化势在必行

要促进教学方法现代化,不能就方法谈方法,也不能从手段论手段,必须有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强大驱动力,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使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浪潮,以使教学方法现代化。如何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最激烈的竞争是在造就人才的教育领域里,它是一个充满危机又充满希望的领域。它为社会提供和培养的劳动者,要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变更或是劳动组织形式变化的基本素质,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所赋予教育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不能限于只从事某种单一特定的、终生不变的具体工作,而是得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对人的需要,我们现今培养的学生必须有对社会、对职业、对发展的应变力,而这应变力的形成和他们在受教育的时期中得到的培养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教师对他们的“给予”是至关重要的。看中国整个大地改革浪潮的汹涌,面对着大量人员要转岗培训的现实,多少人需要寻找和开发新的就业渠道的实际,职业学校教师们更应感到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我们要为社会培养新的创业者,而不是输送失业者或是新的下岗人员,如果教师们把立足点站高,改革动力就足,紧迫感会加强,行动也自然要加快。

第二,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规律。现在一些老师备课的主要精力仍是集中在钻研教材和书写教案上,备课依旧是传统教育的旧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实现代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应用在启发学生上,要研究推敲新的教学方法,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用灵活、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自动化、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一切感官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从而增长认知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学生,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面对对一切新东西、新事物都好奇敢动手实验的学生,教师们需要克服保守思想,勇于学习,积极动手,探索和追求各种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功能(如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把握教育技术的方向和未来,才能走出教师教学仅为自己所教学科负责的狭窄天地,转为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切实的行动参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大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职教战线的同志们应团结奋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推向21世纪!

标签:;  ;  ;  ;  ;  ;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下)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