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途径_音乐剧论文

音乐剧: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途径_音乐剧论文

音乐剧——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剧论文,歌剧论文,中国论文,新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音乐剧的产生与现状

中世纪以后音乐文化上有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再就是二十世纪的音乐文化的通俗化。

西洋歌剧的兴起正是随着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兴起。到了二十世纪,西洋歌剧的发展异彩纷呈,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在“正歌剧”、“喜歌剧”、“轻歌剧”之外,出现了“音乐剧”、“合唱剧”等等。其原因,正是音乐艺术伴随着西方艺术在二十世纪突破古典、传统的写实风格而进入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时期,音乐文化走向了通俗化,与严肃音乐并行。

我认为,欧美“音乐剧”的直接来源是成型于十八世纪的“轻歌剧”(opertta,亦称“小歌剧”或“滑稽歌剧”)。“轻歌剧”在十九世纪演进、发展为一种通俗歌剧,其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即宣叙调用说话形式表现)。

奥国作曲家索贝、原藉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后者1855年创办“快活的巴黎人”剧院,曾创作过几十部轻歌剧。他的轻歌剧情节生动、有趣、大胆采用当时各种歌曲、舞曲、小夜曲与进行曲,其音乐通俗易懂,至今流传不衰。

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音乐剧实际上是轻歌剧的发展与演进。它熔美国现代流行的音乐、戏剧、舞蹈于一炉,牢牢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它与轻歌剧不同的是,它已经不是“轻”和“小”,而常常是大制作。

在美国,50年代,好莱坞音乐剧如《俄克拉荷马》、《七兄弟七新娘》擅一时之胜,同百老汇音乐剧一道,风靡美利坚合众国舞台。

在英国,60年代,随着摇滚乐在全世界走红,带摇滚歌曲风格的音乐剧《约瑟夫》、《耶苏基督超级明星》也随之红极一时。

音乐剧《悲惨世界》更是连续走红9年,甚至折服音乐评论界,成为公认的佳作。另一音乐剧《猫》更在伦敦连演13年而不衰,自1961年首演以来,已在世界上21个国家演出4万1千场,赚了8亿英镑。

6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音乐剧《奥列佛》在二十多年以后,又投资350万英镑搞出了新版,首演前便预订预售出700万英镑的票,令人瞠目!

英国音乐剧,创下该国舞台艺术史上观众人数及票房收入的最高纪录。

在日本,音乐剧被称作“轻歌舞剧”。日本是一个善于并惯于吸收全世界精神和物质文明创造成果的国家,其中自然包括音乐、戏剧在内的艺术。它们引进欧美音乐剧,也是大制作,如四季剧团演出的《歌剧之怪人》(美国名为《歌剧院的幽灵》)制作费即相当于6千万元人民币,但票房收入也很可观。

我认为,国外音乐剧不是别的什么新品种,而是西洋轻歌剧吸收通俗艺术之后的一种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

中国艺术家对于音乐剧的创作尝试和探索始于1982年。起初是中央歌剧院自己创作并上演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同时,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了《风流年华》。

引进国外音乐剧,始于80年代中期,1987年5月,由中央歌剧院首演美国百老汇著名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

上海戏剧学院也曾在此时间上演《窈窕淑女》。沈阳上演《搭错车》。

此后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公演了数十部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剧,且绝大多数系创作。例如:《雁儿在林梢》、《请与我同行》、《公寓十三》、《特区回旋曲》、《山野的游戏》、《人间自有真情在》、《征婚启事》、《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可以说从一开始起,创作或上演音乐剧的就不仅是歌剧院团,还有相当数量的话剧院团。

从以上看来,音乐剧在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是始于创作尝试和探索,同时也注意引进。但总的看来,是牢牢植根于本民族及我国当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在创作上没有受到外国音乐剧形式的羁绊,较少框框。并以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剧为主流。

歌剧要跟上时代

西洋歌剧辉煌的时代是十八、十九世纪。到了二十世纪,它的极盛期似乎已经过过去,并逐渐式微。呈现出发展停滞与衰落的趋势。代之而起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包括通俗艺术。尽管我从来不认为通俗艺术最终会取代严肃艺术;恰恰相反,我认为它永远也取代不了。然而也应当看到,以opera为代表的西洋歌剧主要形式同时代的距离。这形式需要发展,跟上时代。但是以opera为代表的西洋歌剧主要形式或品种,究竟是兴还是衰,谁也说不清楚。西洋歌剧命运如何,不能妄下结论。

目前,中国歌剧的处境不佳,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对于中国广大歌剧(包括文学、音乐、戏剧)工作者来说,似乎不应该坐观其自生自灭,甚至“坐以待毙”,而应该立足于推动其向前发展。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发展歌剧呢?音乐剧已成为注意的焦点。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从来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一向认为,戏曲改革也好,发展中国歌剧也好,虽然是艺术问题,但决不仅仅是艺术问题,甚至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艺术和文化上的种种“革新”与“革命”,都从来不是单纯发生在艺术领域内部的孤立事件,而是与当代整个社会的体制、观念的转变、社会转型分不开的,甚至是其直接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一种艺术形式或品种的繁荣兴盛还是衰败萎顿,与其说是纯艺术的规律在起作用,毋宁说是社会转型期间规律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将艺术方面的观念提升到社会文明形态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歌剧的发展问题,同中国戏曲改革问题一样,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明形态”,什么是“现代文明形态”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史的宏观角度来观察,当今世界的国与国之间,确乎存在着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文明形态与现代文明形态的差别。拿我们国家来说,从辛亥革命到而今,一直在进行着从传统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而每迈出一大步,都是一场“革命”。其本质,是中国社会或者说文明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或“革命”;其根本目的是创建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与之相关或者说包含于其中的一切文化创造,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及活动,都可归结于这一社会转型的总体框架之下。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之下。

社会在转型,传统的文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种观念都必须转变,这一点毋庸置疑。

今天中国的文艺家们,要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西融合”的问题,一是“现代性立场”问题。

“中西融合”,一直是百多年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一条必由之路。

而“现代性立场”,则应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

发展音乐剧的几个问题

中国歌剧走了七十年,虽然没有成熟,但要肯定其实验意义和探索价值。这七十年中的所有作品,都为中国歌剧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发展音乐剧,尚处于初期的探索试验阶段。既不能搞西方中心主义,盲目照搬或生硬模仿国外音乐剧,又要注意风格的统一,注意品位与格调,不能弄成驳杂不纯,无格无位的大杂烩。我提倡“熔铸”,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戏曲及现代话剧、舞蹈、流行音乐等熔于一炉,再参照国外音乐剧形式铸出中国的音乐剧,并且与国外音乐剧接轨沟通。

同时,我想提一个意见,就是千万不要急于对中国音乐剧进行形式限约和界定。音乐剧不比歌剧的其它品种。笼统地说来,西洋歌剧除了轻歌剧和音乐剧之外大都属于古典艺术的范畴。而一切古典艺术,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音乐剧属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形式上的最大分野也许正在于形式规范这点上。西方现代艺术从产生以来就是多元化、多样化而较少进行严格的形式规范的。国外音乐剧至今也没有严格的形式限约和界定,没有进行形式规范。我甚至认为它永远不会进行形式规范,只会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不断变化。注意到这一点,在中国发展音乐剧就会有较大的自由度。不仅歌剧院团可以搞,有条件的话剧院团也可以搞。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音乐剧团体。但是,必须再次强调的是风格的统一问题。我们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可以领悟到:西方的现代绘画虽没有严格的形式规范,然而它的各种派别的形成正是由于其风格的统一。任何有价值的现代艺术,都不会是风格驳杂不纯的大杂烩。

再就是“中西融合”问题。

“传统”与“现代”,“中”与“西”这两对矛盾,构成中国歌剧艺术家七十年来偏洋偏土,复古从今的矛盾情结。

东西艺术的内在精神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国外音乐剧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走出了一条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道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改革开放又为“中西融合”提供了条件。

我之所以在中国歌剧发展问题上提出站在现代性立场上的“中西融合”的“第三条道路”论,是我认为一直存在着一条以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形式与抽象美)融合于中国戏曲传统及“中国新歌剧”试验的康庄大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音乐剧只是构成这条康庄大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中国歌剧的一个品种。而不是说音乐剧就是中国歌剧唯一的一条道路或者说是发展方向。并且我觉得发展音乐剧不仅对于发展中国歌剧是一条重要的新路,对于发展中国话剧来说,同样也是一条重要的新路。

只要我们坚持现代性立场,跟上时代,根据自己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价值规律来选择中西艺术的融合之首;同时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再认识,并且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外传统艺术的现代意义,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业社会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重视传统的歌剧艺术的文化蕴含与传统艺术的抽象形式美的关系,我们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加上我们克服浮躁,进行严肃认真的创作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发展包括音乐剧在内的中国歌剧,并进而推动世界性的歌剧艺术的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  ;  ;  

音乐剧: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途径_音乐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