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_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化与论文,中国人口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口城市化正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作为城市一切活动的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高速增长的经济、迅速聚集的人口相协调,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1.城市发展不匀速

我国城市化速度缓慢的现象在近10年才发生改变。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0.6%上升到12.5%,净增1.9个百分点,而从1979年到1991年12年中,城市人口比重净增6.7个百分点,1991年达19.2%。近10年,城市数目也迅速增加,后12年城市增加的个数为前30前增加的3倍多,到1992年城市数已达517个。80年代中国人口城市化速度比前30年要快得多。

2.中小城市发展快于大城市

整个80年代是我国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从1979年到1991年,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从40个增至61个,增加52.5%,中小城市则从151个增到418个,增加176.8%。从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为市区、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发展情况看,1985年到1992年,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1%,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9%。这里看到,在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仍维持在4.7%,而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0.7%。所以从总体上讲,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势头快于大城市,但不能忽视特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全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4.8%基本持平这一事实。据1990年统计,有54.3%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45.7%的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

3.不同区域城市人口分布不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不同,城市人口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从1985年到1990年,全国6大区域的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呈明显差异:华东地区为6.38%,中南地区5.90%,东北地区4.59%,华北地区3.21%,西北地区3.09%,西南地区1.73%。1990年华东地区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28.3%,中南占20.3%,东北占20.2%,华北占16.4%,西南占7.8%,西北占7.0%。

可以这样说,我国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城市建设将继续加快,预计到2000年将达600多个。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将继续成为外引内联、带动中国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基托。

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为城市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来显示它的存在价值。现代化城市要求建立完备、齐全和优良的基础设施系统,包括能源供输系统,水源供应、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防灾系统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系统6大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如何?笔者通过综合评分法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的9项指标为:人均居住面积(m[2]/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人/日),煤气普及率(%),人均生活用电(千瓦时/人),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万人),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m[2]/人),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台/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每万人拥有公厕数(座/万人)。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指数。综合指数计算方法:1.计算各指标指数:(Max-a)/(Max-Min)×100%。其中Max和Min为所选城市中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A为该指标值。2.将9个指标指数进行算术平均得指数平均值。3.用1减去指数平均值得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综合指数。值域为0~1之间,越趋近1,则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根据我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本文选择了30个城市。通过计算,我国30个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综合指数见表1。这里规定;指数0.5~1.0,基础设施水平为好,0.4~0.5之间为较好,0.3~0.4之间为一般,0.3以下为差。

表1 1991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综合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2。

注:人口数为市区及郊区的非农业人口数。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30个城市中73.3%的城市综合指数在0.4%以下,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及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综合指数在0.4以上的分别为42.9%和50.0%,其中大于0.5的分别为14.3%和12.5%,相对来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00-200万人特大城市与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综合指数在0.4以下的分别为90.0%和100.0%,其中100-200万人口城市指数在0.3以下的占40.0%,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中等偏差。沿海城市普遍好于内陆城市,排位前十名城市中,除了北京、南京,其余均为沿海城市。在17个沿海城市中,6个城市(占35.3%)指数在0.4以上,9个城市(52.9%)指数在0.3~0.4之间,2个城市(11.8%)在0.3以下。13个内陆城市中,2个城市(15.4%)在0.4以上,6个城市(46.2%)指数在0.3~0.4%之间,5个城市(38.5%)在0.3以下。在对9项指标分析中发现:30个城市普遍存在人均用水量、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和厕所数偏少的问题,四项指标指数偏高,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综合指数偏低。如果各城市能把这四项指标分别提高到或接近482.0升/人/日(广州)、17.8m[2]/人(烟台)、7.6m[2]/人(沈阳)和17.7座/万人(连云港)水平,则30个城市综合指数分别可高达0.5933-0.8516。由此可以认为,按照9个方面定义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主要薄弱环节在于城市的供水、道路、绿地及卫生设施方面,积极改善这些环节将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占固定资产投资应达10%以上,在经济起飞时应更高些。我国城市在这方面的投资不但长期低于联合国推荐的标准,与几个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处于低水平(见表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缓慢、滞后、拖欠的状态,随着近1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越来越明显,超负荷运转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制定了多种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991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71亿元,比1990年增加50亿元。并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使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我国人口城市化来势猛,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流动人口、“民工潮”高峰迭起,城市承受着过大的人口压力,新增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部分很快被迅速增长的人口“吃掉”,人均基础设施水平与国际上先进的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见表3)。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的矛盾,与改革开放步调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2 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

资料来源:韩文秀,《现代化》,Vol.12.No.9.1990。

表3 国内外若干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比较

注:国内均为1991年值。国外为1981年前后值,括号里为全国值。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韩文秀,《现代化》,Vol.12,No.9.1990。

三、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生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加快,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成为流动人口的聚集热点。据统计,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可达常住人口的30%~50%,许多城市容纳的人口超出常住人口总和的10%。人口急剧膨胀,而作为城市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冲击,导致城市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我国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及噪声干扰等环境污染问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在不断加剧,每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烟尘约达2400万吨,SO[,2]1410万吨。参加全球环境临测系统(GEMS)的五城市: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广州的监测结果显示,五大城市的5年总悬浮颗粒平均值、SO[,2]年平均值均大大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酸雨在长江流域的部分城市相当严重,并不断向华东、东南地区城市蔓延,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相当低,到1990年底为3.2%,大部分城市,尤其是江河沿岸的城市其污水排放口附近都有污染严重的江河段。据1990年监测,94个城市河段中,有65个河段(占69.1%)有不同程度的污染,20个河段(占21.3%)各项污染物平均值超过标准倍数累加在10倍以上。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日生产生活垃圾在0.85公斤左右。1989年全国城市垃圾高达12.66万吨,并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不到6%,环卫队伍的清运能力为排放量的60%。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重围,垃圾任意堆放,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不但危害居民健康,有碍城市景观,也污染浅层地下水质。

据统计,我国城市有22.2%的居民生活在65分贝环境中,70%生活在55分贝环境中,噪声污染严重干扰着居民的生产、工作与学习。

2.供水紧张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人均水准的1/4。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不少城市已开始出现严重的“水荒”。据对236个城市调查,日缺水1240万吨,占需求总量的1/4。现有城市570多个,缺水就有300个,占52.6%,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占8.8%。供水不足势必大量开采地下水源,从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下沉。如北京东郊漏斗区面积已达1000平方公里;天津地区下沉1.5米的面积达58平方公里;山东沿海城市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另一方面,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低,水的重复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3.城市交通中的车—路—人矛盾

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包括车辆、道路、服务三方面。目前全国城市道路其长度和面积比解放初分别增加了8.5倍和10.6倍,而同期机动车辆增长了32.8倍。90年底,城市公共交通车已达622.5辆,客运量增长70多倍。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的客运量占城市公共交通总客运量的95%以上,加上全国城市自行车6000多万辆,承担着40~50%的居民的出行。据测算,一辆自行车和一位公交乘客所占道路面积之比为7:1,动态情况下为12:1。交通拥挤,道路常处于饱和和超饱和状况下运行,车—路—人矛盾非常突出。1986年北京三环路以内47个主要路口的调查分析,道路平均负荷度为85%(国外达80%已趋饱和),人均道路面积为2.4平方米,为伦敦的1/20,纽约的1/16,东京的1/4。道路拥挤,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车辆的行驶速度,全国城市公交车平均每小时为14-16公里,北京约15公里,上海高峰时仅为3-4公里。另一方面,车祸事故发生率大大提高,我国汽车数量约占世界的1/50,但每年死于车祸人数占世界的1/10。北京每万人机动车伤亡人数为5.2人,东京1.12人,纽约1.38人。城市交通拥挤,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城市化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混乱等各种问题,这些都与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已成为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

四、几点建议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以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其子系统将越来越多,综合配套性越来越强。强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改造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放眼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摆脱目前这种滞后被动的局面,为实现国际性城市提供条件。

2.适当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使其处于比较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以保持社会经济和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积极开展资金的多渠道、多元化筹集,逐步建立筹集资金的新体制,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有稳定的、足够的资金来源。

3.控制城市人口增长。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有利于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分流,以缓解人口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冲击与压力。

标签:;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_中国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