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状况调查综述_流动人口论文

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二十年论文,我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1 各种调查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资料收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以人口迁移为主题开展“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以来,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内容在人口普查和全国性大型人口抽样调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进行了以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为专题的抽样调查甚至普查。这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调查为分析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基础。这些调查包括:

1.1 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

这次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主持进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人口迁移的全国性调查。该调查共计对全国15座特大城市、6座大城市、12座中等城市、10座小城市和31个镇的23895个家庭户和1643个集体户的100267人进行了调查(马侠,王维志,1989)[1],比较全面地收集了这些城镇建国以来的迁移人口总量、迁移率、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特征,以及人口迁移与生育、人口迁移与就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为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迁移变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料。由于该调查基本没有涉及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因而这次调查的资料难以用于分析我国总的人口迁移情况。

1.2 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设置了以下人口迁移项目:“在本地居住时间”(指迁入本地不满五年的居住时间)、“最后一次从何地迁来(本地)”和“迁移原因”。这次调查是我国统计部门首次在全国性人口调查中收集有关人口迁移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87)[2]。

1.3 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

这次抽样调查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进行。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含海南省,不含台湾省)。调查总样本规模为2152044人(王谦,1993)[3]。该调查收集了被调查者的“出生地”,迁移人口“来本样本点(调查登记地)的原因”、“最后一次来本样本点的年月”,跨省迁移人口的“最后一次省际移动的原因”、“最后一次省际移动的年月”、“移出地”等,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口迁移信息。

在国内进行的较大规模人口调查中,该调查第一次提供了被调查者的“出生地”信息。通过对该信息的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总体情况。“出生地”信息是反映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四种基本信息之一。与其他几种信息相比,“出生地”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段成荣,1998)[4],因此,很多国家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调查都对“出生地”信息进行收集,联合国在向各国推荐人口普查项目时,也常常将“出生地”作为收集人口迁移信息的“优先项目”进行推荐。

该调查所提供的有关跨省迁移人口“最后一次省际移动”的信息,对于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历史趋势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Zai Liang和Michael White(1996)[5]等人的研究,这次调查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对于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趋势是相当可靠的。由于种种原因,从人口变动经常登记系统得到的迁移数据存在着各种缺陷和问题,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趋势(参见段成荣,2001)[6]。而此次调查提供的相关数据在这方面成为宝贵的补充材料。

1.4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

我国已经进行过5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前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未曾调查有关人口迁移的项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收集人口迁移资料的人口普查。这次普查收集了5岁及以上被调查者的“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移人口的“迁来本地的原因”(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90)[7]。

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可以分析我国1985年年中到1990年年中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特别是省际人口迁移和省内跨县的人口迁移情况。

根据“迁来本地的原因”,还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进行深入的分析。

由于普查项目设计上的问题(该普查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划分为“本县、市”和“本省其他县、市”两种,从而使1985年至1990年间同一县内不同乡镇之间的迁移、流动得不到反映),这次普查无法提供县内跨乡镇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信息,这是这次普查有关人口迁移资料的明显缺陷。

1.5 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设置了以下人口迁移项目:“何时来本县、市、区居住”、“从何地来本县、市、区居住”和“1990年10月1日常住地”。但1987年调查和1990年普查中使用的“迁移原因”项目被取消了。利用这次调查的数据,可以分析20世纪90年代前半叶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状况(国家统计局,1995)[8]。

1.6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

与以往人口普查和调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幅度增加了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资料收集力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以户为单位的信息中,收集了“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人数(H4)”、“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数(H5)”、“暂住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人数(H6)”等。这些信息的收集,不仅使每一地区的流出人口情况得到准确的反映,而且使每一地区的流入人口情况得到准确的反映。特别是关于流出人口情况的信息,在以往的调查和普查资料中是较难获得或者即使能够获得也比较不可靠的数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2)2000年人口普查使用长表与短表相结合的方式。在“长”表中,本次普查首次正式收集了“出生地”信息,从而可以使我们较好地分析我国人口的“终身迁移”情况。

(3)“5年前居住地”和“迁移原因”等项目得到了保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

(4)设置了专门的调查表用以收集“暂住人口”的情况,使我们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9]。

上述各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如表1:

表1 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各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7 各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迅猛增加,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的状况和变动趋势,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举行了多次有关流动人口的调查,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重要资料。

北京和上海是最早进行流动人口调查的城市,它们分别于1985年4月和9月进行了第一次有关流动人口的调查(杜午禄,1986;郑桂珍等,1987)[10][11]。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每年都对流动人口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北京在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调查,后又于1997年11月举行了全市范围内的外来人口普查。专门对外来人口(或者流动人口)举行普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世界人口调查的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足见流动人口在我国大城市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也足见我国大城市及其政府对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视。

此外,重庆、西安、深圳、沈阳、成都、郑州、武汉、广州等城市都先后在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举行过流动人口调查。

1.8 关于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调查

各大城市所开展的流动人口调查研究主要是从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目的地的角度进行的。而从来源地角度对人口迁移和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喜的是,近年来,深入农村地区开展的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调查特别是有关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调查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细致。在这些调查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调查”。该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在所选定的村进行。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的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本户劳动力到本乡镇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或打工的情况、劳动力外出的原因、劳动力外出的途径和渠道、外出劳动力的收入、劳动力在外出期间的心理体验与意外遭遇、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家庭的雇工情况等15个大类上百个问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1994)[12]。这项调查的资料,对于分析我国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状况、趋势、原因、渠道、影响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以上概括可以看到,十多年来,我国在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调查方面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应该说,这个变化的过程正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成熟,既表现在进行调查的频率和范围上,也表现在调查方法和项目的选取上,还表现在项目答案选项的设计上。

仔细品味近二十年来我国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调查表,还可以窥见我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比如,在有关“人口迁移原因“答案选项的设计上,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调查所提供的迁移原因包括“知青返城”、“招工顶替”和“落实政策”等选项,无一不强烈地带有当时的历史烙印。另一方面,“务工经商”作为迁移原因选项之一,在1986年、1987年、1988年、1990年和2000年的调查或普查中均有设置。但该选项在1986年的调查中仅被列为第十项,1987年和1990年被列为第三项,而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被列为第一项。由此可见,由“务工经商”引起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当代中国大众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急剧变化。与此同时,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问卷中,增加了“拆迁搬迁”一项。这一项目的设置,则是与当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景象密不可分的。

2 关于改进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的几点建议

在充分肯定我们在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只有承认不足,才能在以后的调查工作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针对这些不足,为了更好地改进我国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调查,特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和批评指正:

(1)由于我国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因而在实际的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中对于如何收集人口迁移信息在认识上也还不够明确。这可以从我们在有关调查项目设置上的较大不稳定性中得到反映。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以来,我国在四次全国性大型人口调查(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中收集过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信息。但是,每一次调查在人口迁移项目设置上都有较大变动。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调查,缺乏现成经验,因而在初期要经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们又必须看到,调查项目如不能尽早稳定下来,将不利于提高调查(普查)资料的使用效率。为此,非常有必要组织人力进行专门研究,及早确定我国人口迁移调查的指标体系。

(2)调查指标体系一经确定,就应该根据每个指标本身的特点,科学地设置调查项目和项目的答案选项。不能因为“节约”而盲目地简化项目或者简化项目答案的选项。否则,极易出现调查项目信息收集不全、不便使用等结果,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3)将出生地作为人口迁移调查的基本项目。尽管出生地资料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但由于它具有简单易懂、便于记忆等优点,从而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人口迁移信息。而且通过在人口普查中连续不断地收集“出生地”信息,还可以准确地反映相邻两次普查间人口迁移的趋势。因此,出生地资料在其他国家的人口迁移调查研究中受到了较高的重视,也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成为人口迁移分析和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应该说,人口普查和统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1995年10月1日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首次在我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中涉及到了被调查者的“出生地”信息。但是,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所涉及的出生地信息是不完整的出生地信息。这一信息收集方式损失了严格意义“出生地”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比如,依据这一信息收集方式得到的出生地信息,我们无法对跨省人口迁移进行全面的分析。

为了准确反映人口迁移过程,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生地信息在人口迁移分析和研究中的作用,特建议:在今后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收集出生地信息,并收集完整的出生地信息,即:在问卷中设专门问题了解被调查者的出生地,并由被调查者具体回答其出生所在的省(市、区)、县(市)和乡(镇、街道);同时,如果确定收集出生地资料,就应该在不同的人口普查和调查中连续不断地收集该信息。

(4)各地尤其是各个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也有必要建立相对统一的调查指标体系。前面我们提到,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然而,迄今,各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更多地体现为各自为政的特点。城市之间在调查的项目设置、时间安排以及资料的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缺乏协调和联系。结果,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调查资料缺乏合理的可比性,甚至同一城市的两次流动人口调查资料之间也不具备可比性。这种状况,已经并将进一步造成资源的重复收集和浪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尽早协调各城市之间的调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调查资料应该充分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料。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有关城市、有关单位开展了不少涉及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调查,但部门之间、城市之间和单位之间对调查资料却严格封锁。严格地讲,这个问题不是人口迁移资料收集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已经明显地妨碍了人口迁移研究工作的开展,因而有必要呼吁有关方面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收稿日期:2001-04-20;修订日期:2001-09-02

标签:;  ;  ;  ;  ;  ;  ;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状况调查综述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