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_课程标准论文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内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调研和国际化学课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已于2001年7月正式出版。 这是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课程标准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做如下阐述,期望广大的读者批评指正。

1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点

为使21世纪的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未来职业的需要,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革新教学观念,改变课程内容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努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1 提供给学生发展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要求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重视化学科学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简单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在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多年来围绕应试所形成的“繁、难、多、偏”的现状,重新思考“回归基础”的问题。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采取“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等方法,对初中化学的“分化点”做了处理;化学计算更多地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烦琐的数学运算。“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中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上赋予了新的内涵。

1.2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保持和增进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主题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与社会发展”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程标准的内容涉及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多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活动要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对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课程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

1.3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以实现“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1.4 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化学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反映和指导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在纸笔测验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设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情景,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控制试卷的难度,避免“客观性”评价导致习题的重复演练。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现行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在结构和内容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见表1)。

表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1 涉及的内容全面而详尽

课程标准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说明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学生的活动与探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

2.2 确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

为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吸取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见表2), 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更强,更全面地体现了科学素养的要求,尤其突出了后2 个维度的目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2 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主题和内容标准的比较

2.3 重新构建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新的化学课程立足21世纪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论证课程内容的价值,改变了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提出了5方面的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见表2)。

对化学课程的内容要求做进一步分析可知:

▲新课程涉及的知识总量减少,删除了繁难的成分,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增加了可供师生选择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增补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性的学习素材,较好地体现了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不再单纯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描述内容目标,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学大纲按4部分列出了知识点和相应的教学要求, 单列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或专题调研,缺乏过程;而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设置了2 个栏目:一是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目标,除知识、技能目标外,还含有方法、观念方面的目标;二是与本单元目标相应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更全面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内容标准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不仅从学习者角度叙述内容目标,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景素材,建议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 规划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结果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不是虚设或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它通过不同主题的学习内容和3类学习目标(认知性学习目标、 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予以落实。在“内容标准”部分,改变了以往的大纲侧重通过化学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来“静态”描述教学要求的做法,通过对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说明和活动建议来体现上述目标(如表3)

表3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内容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对描述学习目标所用的引导词和相应的水平做了说明。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可用不同的词引导,有的引导词侧重描述学习结果(如“知道”、“学会”等),有的引导词则侧重描述学习过程(如“解释”、“体验”等)。

2.5 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针对多年来形成的初中化学“听、记、背、练”的现状,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不仅将“科学探究”专设为学习主题,从方法论层次对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做了规定,而且阐述了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证,说明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探究学习的具体形式,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典型案例供教师参考。

为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参观、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实验等。虽然课程标准中所列的活动内容不求全盘照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增补,但实践活动决不是附加的形式,其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我们认为,从教学大纲的“静态”要求到课程标准的“动态”建议,不仅是表述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3 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实效必须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得以体现,而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又与教师素质、教学评价、实验教材、教学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3.1 化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推进者

课程实施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实践才能实现,因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强的责任心,而且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并随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确立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新编出版的九年制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知识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容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确定的因素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广泛查询资料,研究实验方案,灵活创设教学情景,主动地弥补自己在学科基础和教学素养两方面的不足,不断总结和交流,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的评价,积极提出有关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实践还证明,“参与式”的教师培训的方式,有助于较快地提高实验区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3.2 发展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指导,提出建立“化学学习档案”(也称“学生成长记录”)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学习档案将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在化学学习历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能获得更多有关学生进步的信息和证据,如单元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疑难问题、收集的化学资料、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等。学习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本人来完成,不求统一的形式,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有关探究能力、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目标,课程标准建议通过活动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重视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实践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当然,传统的纸笔测验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3.3 实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教材是检验课程标准的重要工具,因而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课程理念,遵循内容标准,特别应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展示化学科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内容呈现上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如设置探究性情景和实践活动导引,将学生的观察、比较、记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调查、讨论、辩论、交流合作、归纳整理等多种学习方式直接引入教材,适当采用“情景—问题—假设—实证—讨论—结果”的思路来构建教材内容。

为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多种途径,除文字陈述外,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如“你知道吗?”、“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不仅提供给学生更生动、更直观、更易平等交流的内容信息,同时增添了化学知识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是极为有益的。

3.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课程实施的力度

化学课程的实施,始终与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支持密切联系在一起。课程标准始终将化学实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因此配备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以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利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代用品、微型仪器等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

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认为,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新鲜信息,大量的校外资源值得重视。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农科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在科普读物、专业资料、研究成果、工艺产品等方面有丰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通过对社区的参观和调查,能了解当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资源,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失为获取和优选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课程标准将计算机和互联网直接用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鼓励教师、学校和研究单位开发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化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此外,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与化学相关的信息资料,也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我们坚信,随着21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持续进步,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育必然会朝着更民主、更公平、更注重人的潜能和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未来的人才竞争就是今天的教育竞争,而基础教育课程又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从中积累经验,为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建设做更多扎实的工作。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几个问题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