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和法”理念,在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8月,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常见疾病患者入组,经纳入排除入选对象184例,采用抽签分组法,每收集到1名患者,便抽签分组,抽到1号签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到2签患者入选观察组。分别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及联合中医“和法”治疗理念指导下的方剂治疗,8周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完成治疗90例,对照组88例。观察组痊愈/控制率、痊愈/控制+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可增进疗效,还可预防复发。
【关键词】消化内科;中医;“和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52-02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包括消化不良、便秘、胃食管返流、溃疡、胃炎等,与营养不良、免疫失调、患糖尿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关系密切[1]。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独特,和法是中医疗法理论之一,本次研究采用对照研究,分析中医“和法”理念,在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8月,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常见疾病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为消化不良、便秘、胃食管返流、溃疡、胃炎等,均为原发,非继发;(2)年龄18~65岁;(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2)近3个月开展过相应的治疗;(3)癌前病变;(4)继发性疾病;(5)出现严重的并发症;(6)获得随访困难。排除标准:(1)采用计划外治疗方法;(2)未能获得随访;(3)出现其他重大疾病如脑梗死;(4)误漏诊;(5)不符合纳入标准,如周围神经病并发便秘;(6)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入选对象184例,采用抽签分组法,每收集到1名患者,便抽签分组,抽到1号签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到2签患者入选观察组。对照组90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34~63岁,平均(45.2±6.5)岁。疾病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4例、消化性溃疡21例、慢性结肠炎20例、慢性胃炎活动期18例、胃食管返流17例。观察组94例,其中男44例、女50例,年龄31~62岁,平均(44.4±5.8)岁。疾病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6例、消化性溃疡22例、慢性结肠炎22例、慢性胃炎活动期18例、胃食管返流16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西医治疗,Hp阳性患者,进行根治治疗,通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还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结肠炎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持续8周。便秘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病因,选择合适的导泻药物。同时口服安慰剂,安慰剂为苦味剂调配,用法与观察组同。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辩证论治,调和脾胃、调和肝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胃肠、调和表里,方剂配伍规律主要为寒热并用、升降并用、虚实并举、表里双解。主要方剂半夏泻心脏汤主要用于呃逆以及食管返流疾病,黄芪建中汤主要用于胃溃疡、胃炎治疗,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便秘治疗,此外还有自拟方剂。半夏泻心汤方加减:法半夏9g,黄苓10g,黄连6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6g,大枣9g,茯苓15g,煅瓦楞子30g,枳实10g,吴茱萸6g,1日1剂,和水煎服,疗程8周。黄芪建中汤,炙甘草、炮姜各6g,香附、桂枝各9g,党参、延胡索各12g,白芍、黄芪各15g,大枣7枚,1日1剂,和水煎服,疗程8周。调胃承气汤大黄60g,甘草30g,芒硝15g。所有处方都为颗粒剂,1日1剂,或遵医嘱,疗程8周。
1.3 疗效判定
参照文献、结合消化系统症状积分评价[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完成治疗90例,对照组88例。观察组痊愈/控制率、痊愈/控制+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n(%)]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3.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结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相较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可增进疗效,本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2]。
中医认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巧外阴阳的平衡。升降化入推动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珠能,如果升降出入发生了失常,那么人体就出现了病理状态。和法的重点在于调理枢机,使表里出入、上下升降、气血调达、水火既济、脏腑安和,则病可自愈。特别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而言,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度治疗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如泻下过则导致阴伤。和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分为和解法、调和法,前者主要包括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营卫,后者主要包括调和脏腑、调和气血、平调寒热,其中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脏腑、平调寒热应用更多。
小结: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可增进疗效,还可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l):61-65.
[2]刘余,龚后武,谭达全,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263-3266.
论文作者:张敏,赏永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内科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食管论文; 中医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