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论文

基于学情的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赵晓萌

(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北京)

摘 要: 本文以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为例,通过对国际化教育和本土化教育模式下学生学情比较分析,探索不同教育形式下人才培养的特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国际化教育;国内教育;比较

2003年,北京农学院成立国际学院,负责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合作办学,并全面引进其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实行“3+1”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第四年在英国学习,所有课程均为英语授课和考核。16年间,该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学位授予率达到应届学生的91%,尤其近两年毕业生二等以上学位率达51%。有近80%的学生被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50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国际学院的学生与学校其他学院学生均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分数相当,并在同一校区学习。本文以国际学院学生和本校其他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情比较,研究同等条件招生,相同空间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在不同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为何呈现如此大的区别,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 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维度,分别为学生学业发展、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反馈。其中学业发展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现状、学习困难;人才培养包括课堂教学、教师反馈、激发学习兴趣和教育增值;本文调查以北京农学院本科生为主,共有1596名学生参与本次调查,参与率达到全校的24.37%,其中国际学院学生有188人,占学校国际学院学生的39.2%,其他学院学生有1408人,占非国际学院学生的21%,调查对象的广度和数量达到调查需求,数据有研究价值,研究具有可行性。问卷通过数据清洗,利用SPASS 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定量研究结果。

在大数据中数据的运算一般由云计算进行运算,能够利用集群的力量将信息数据进行高速的运算以及储存,形成一种全新的运算系统模式,能够提升数据的传输量从而使使用者在大数据使用过程中更加轻松方便,在寻找数据以及进行分析时会更加快捷,能够有效的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同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达到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信息运算的要求,在数据进行高速运算时,还能够提升信息资源的安全效率,因此云计算的应用成为大数据中的特点之一。

二 数据分析

(一) 学业发展

1.学习动机

运用 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IBM SPSS Statistics进行方差分析和S-N-K多重比较,Origin Pro 2016进行图形绘制。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程度,又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128)尾尖光萼苔 Porella handelii S.Hatt.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余夏君等(2018)

(2)专业需求

非国际学院学生 国际学院学生

从专业兴趣来看,国际学院学生专业兴趣度为90.4%,非国际学院学生专业兴趣度为85.6%。国际学院学生专业兴趣度高于非国际学院学院学生。(见图1)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解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作业的指导和使用案例和图示教学情况四个维度探究国际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课堂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二者差异不大,国际学院在教学内容和教师使用案例图示上稍高,而在合理解释课程目标上稍低。(见图4)

图2 不同教育形式学生社会需求度比较

2.学习现状

(1)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状态将学生分为以考试为目的的考试学习型和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掌握学习型。掌握学习型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表现为努力程度高、学习周期长、知识涉猎范围广且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深。考试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则更加功利,这类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努力程度低、学习周期短、知识涉猎范围窄且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低。(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在努力程度、理解深度和学习周期三个维度上属于掌握学习型的学生比例均高于非国际学院的学生,而在知识广度的涉猎上,国际学院掌握学习型学生比例低于非国际学院。

表1 不同教育模式下学生掌握学习型学生比例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业帮扶,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最主要的学习困难来源,从而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帮助,在以下十一类困难因素中,国际学院的学生和非国际学院的学生均认为学习方法是导致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因素,表现为未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见表3)

从学生每周的时间花费看,除去上课的时间,国际学院和非国际学院学生平均每周课下学习分别是12.07小时,12.59小时,兼职实习分别是1.88小时、5.09小时,课外活动分别是2.73小时,4.67小时。平均到每天花费在课下预习复习、作业、实验、文献阅读等时间,国际学院学生为1.72,非国际学院学生为1.80。也就是说,接受国际学院的学生每周花在课下学习、兼职实习和课外活动上的时间均少于非国际学院的学生,尤其每周兼职实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明显更少。(见图3)

图3 不同教育模式下学生课下时间花费(单位:小时/周)

QIAN Li, DONG Gai-qin, WU Meng-yun, RONG Yu-xin, CHEN Wen-yan, LIU Yang, YE Feng, LIU Lu

(3)学习困难

(2)学习投入

表2 学生课下时间花费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表3 不同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困难因素

(二) 人才培养模式

1.课堂教学方式

如图4B所示,在处理过程中,增温处理下美国薄荷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并不显著。

从学生感受到的社会需求来看,国际学院和非国际学院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社会需求较高的分别为62.2% 、58.3%,认为需求较低的为5.9%、9.29%,相对来说,国际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需求较高。(见图2)

2.教师反馈

在教师的教学反馈层面,从反馈的及时性、反馈学习效果、反馈学习情况和反馈学习目标四个维度探究我校国际学院和非国际学院中学生对教师反馈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学校国际学院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层面得到更好的评价,在反馈的及时性、效果性上均好于非国际学院的学生。(见图5)

图4 不同教育模式下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反馈

图5 不同教育模式下对教师反馈的现状反馈

图6 不同教育模式下对教师激发学习兴趣的反馈

3.激发学习兴趣

(1)专业兴趣

探究每周在各项活动上的投入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发现,课下学习的投入时间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学生的专业排名,也就是说学生在课下投入的学习时间越多,其学业成绩越好。而兼职实习和课外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排名并无显著的预测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兴趣培养上的非学习时间的花费并不会有损学生日常的课程学习。(见表2)

在教师激发学习兴趣层面,从激发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鼓励问题提出和课堂风趣幽默四个维度探究国际学院和非国际学院学生对教师激发学习兴趣的评价,调查结果显国际学院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面得到更好的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加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课堂氛围更加幽默风趣。(见图6)

4.课堂教学方法

3.1.1 一次压缩结构 枝丫材置入料仓后,由滚动及摆动压料辊进行间歇式压缩,实现对枝丫材的调顺、初压实目的。该系统主要由一次压缩料仓、驱动辊、摆压辊、马达、传动链条、机架等部件组成。系统结构见图5。

图7 不同教育模式下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方法层面,从强调问题分析、教学严谨负责、理论实践结合和提供前沿知识四个维度探究国际学院学生和其他学院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在强调问题分析和理论实践结合层面,国际学院学生的反馈效果更好,在教学严谨负责和提供前沿知识层面,非国际学院的学生反馈效果更好。见(图7)

(三) 结果分析

1.从学生自身维度看,国际学院学生和非国际学院学生在专业兴趣度和对专业的需求度的认识较高,属于掌握学习型的学生较多,但花在课下学习、兼职实习和课外活动上的时间较少,二者均存在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学习问题。

2. 从教育教学维度看,总体上国际学院和非国际学院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差异不大;但是国际学院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反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问题分析和理论实践的结合,更多地使用案例图示。在合理解释课程目标上以及教学严谨负责程度和提供前沿知识层面上则不如非国际学院。

(四 ) 启示

国际化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专业兴趣度高,对今后的去向也比较清晰。同时教师在教学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的反馈体系较完善,学生更能通过教师反馈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及下一步的学习方法。国内教育模式下,教师更加严谨负责,讲授知识面更广,学生得到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机会更多。通过对比看出国际化教育和国内教育各具优势,今后可以互相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国际化-提高碑科徽育质量的有致途径[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4):31-33.

[2]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借鉴国际先进教学评价方法提高都市农林院校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3-5.

本文引用格式: 赵晓萌.基于学情的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69):188-19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9.078

基金项目: 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项目“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及辅导研究”、北京农学院2019年教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学困生内生逻辑及学业辅导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晓萌,女, 汉,甘肃,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基于学情的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